- 陕西城固 一场弥合数字鸿沟的行动在展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8:52
陕西城固 一场弥合数字鸿沟的行动在展开
用户评分: / 0
差好  作者: wuhuza1
2005-05-16
2005-05-16 09:31:14  作者: 舒文琼  来源:通信世界
城固县位于陕西南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由于地处汉中盆地中心的有利位置,加上汉江从这里滚滚而过,因此城固县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大西北的"小江南"之美誉。天时、地利使得城固县具备了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城固县的确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辖18个建制镇、6个乡、392个行政村,在50多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高达40万人左右。近年来,全县人民上下齐心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成了油料、柑橘、蚕桑、茶叶、药材、蔬菜、优质米、猕猴桃、食用菌10大生产基地和一批带动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畜牧养殖业规模也呈现不断扩大之势。
当今社会正在小跑进入信息时代,信息设施因为能够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那么在城固县这样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信息化建设达到怎样的程度?数字鸿沟是否已经消除?记者走进城固县,为您带来真实的感受。
与三位农民的亲密接触
在衡量某个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时,我们最常用到三类指标,一是广播电视普及率,二是电话或者手机普及率,三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率。一般情况下,在某个范围内,这三类指标依次递减,例如在农村,广播电视早已普及,而计算机和互联网还只是少数"先富起来"农民的"专利"。在城固县,有三位农民的信息生活将这一特点反映得淋漓尽致。
胡凤合:电视使我了解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胡凤合是三合乡胡家湾村的一位农民,今年54岁了,一双儿女在外打工,只有夫妇俩还留在村里务农。记者见到他时正是收割元胡(一种药材)的大好时节,而他同绝大多数村民一样正忙碌着收割元胡。他告诉记者:"家里既没有安装电话,也没有配备手机,因为对外联系比较少,主要是接听外出打工儿女的电话,所以借用邻居家的就足够了。"现在胡凤合给亲戚朋友留下的都是邻居家的电话号码,而热心的邻居从不会因此而不耐烦。偶尔,胡凤合也会打电话,这时村里的公用电话就派上了用场。他为记者算了笔帐,每月接打不了多少电话,10多块钱的月租费有些太不值了。
胡凤合夫妇俩共承包了5亩地,种的有柑桔、药材、蔬菜和粮食,当记者纳闷他种植的经济作物如何往外销售时,他似乎看出了记者的心思:"每到农产品收获的时候,就会有人到村里来收购,我们不用出村子就可以把农产品卖出去。"他还告诉记者,女儿去年为他们买了一台28寸的背投式电视机,将以前的黑白电视机淘汰了,有线电视这两年也进了村,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李师傅:手机带给了我方便
李师傅是沙河营村的一位村民,年龄30岁上下。沙河营村离县城近,交通比较方便。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土地外出打工,李师傅也学了门手艺干起了装修的活。在县城一套正在装修的房子里,记者见到了李师傅和他的LG手机。当发现记者对他的手机感兴趣时,李师傅停下了手中的活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我从2003年开始使用手机,主要是为了联系业务。在买手机之前有人找我干活需要骑着自行车满村子里喊我,甚至到县城里找我,耽误了不少时间,也误了不少的事儿,有了手机之后打个电话就可以了。我的这部新手机是去年买的,花了1600元,每月电话费在50块钱左右,相比它给我带来的便利,我觉得还是挺值的!"
李师傅还很热情地介绍了沙河营村的整体情况:"我们村匠人比较多,对外联系频繁,买手机的也比较多,现在村里年轻人基本都有手机了。2003年的时候电信局把电话线拉到了我们村,有需求的人家基本都装了电话,我们家的固定电话也是那时候安装的。有了电话之后,邻里乡亲们有什么事情都习惯电话沟通了。"
刘志强:信息站、手机、电视,一个都不能少
刘志强(化名)是桔园镇的一位村民,桔园镇顾名思义盛产柑桔。刘志强承包了10亩土地,除了几分地用来种植蔬菜外,其余的全部种植柑桔。因为柑桔要销往外地,刘志强对外联系也比较多,早在1997年的时候,他就买了部手机,尽管手机高达6000多元,但是他还是觉得物有所值。前两年,村里设了一个农业信息站,信息站有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对村民免费开放,还有工作人员指导如何使用电脑和网络。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刘志强去信息站看了看,发现了很多适用的信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除了经常去浏览信息,还注册了账号主动发布信息。通过信息站,刘志强不仅了解到科学种植的技巧,而且还做成了很多笔生意。现在,刘志强有些离不开信息站了,哪天不到信息站转转总觉得像缺了点什么。刘志强和信息社会算是"全面接轨"了,村里有农业信息站,家里有电视、固定电话、手机,在他的眼里,这些"一个都不能少"!
多方力量支撑农村信息化建设
由以上三位农民的生活现状可以看出,在城固县,有以下几方面力量支持着农村信息化建设。
1.农业信息站让信息"进村入户"
城固县农业信息站由农业局主办,于2002年10月建成并投入运行,成立的宗旨是按照农业厅关于《陕西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把农业信息服务向农村延伸,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建立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把农产品供求信息和价格行情及时发布到信息平台上,方便经销商和农民了解市场动态,同时搜集农民养殖和种植经验,发布到信息平台上,农民可以免费利用服务站的网络设备查询信息,而这样的信息平台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及时的参考和依据。
成立之初,农业信息站设立了这样的目标:建成1个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7个乡级农村信息服务站,选择1个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龙头企业、3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个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和30户种养业大户进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等。目前,这一计划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现。2004年,农业信息站新建农村信息服务站(点)16个,为30个种植养殖大户及农产品营销大户免费配置了"村村通"信息电话机。现在,一个以县农业信息站为中心、以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点)为桥梁、以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具体来看,城固农业信息网开辟了"农业概况"、"致富信息"等30多个栏目,涉及70多项内容,为多个企业建设了网页,累计发布时效农产品供求信息1000余条,收集实用信息800余条;原公镇政府以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为中心,在辖区13个村配备了12部"村村通"信息电话机,通过中心农户辐射带动各农户,构建了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信息站在陕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小河桥蔬菜批发市场设立了信息点,设有专门的信息员每天在批发市场采集蔬菜信息,并更换网上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农业信息站的成立直接带动了经济效益的增长。据了解,成立以来,城固农业信息网点击率达3万余次,引来全国各地客商300余人,成交率达60%。农业信息站的苟红敏给记者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柑桔市场成效比较明显,每年我们都要在网上提前发布产销信息,并把信息发布到中国农业信息网,以吸引外来客商,我们统计的数字显示,2002年城固县每天销售柑橘不足1000吨,2003年每天销售量达到了1000吨,2004年则增长至1600吨,2004年的市场价格也比2003年高出0.20~0.30元/斤;信息站还带动了草莓的销售,我们在网上发布供应信息,外地客商查阅之后前来洽谈,最多的时候每天能运走1万吨。"
2.电信运营商的"上山下乡"运动
众所周知,通信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由于固定投资较大,可变成本较低,因此,只有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电信运营商才能获利。而在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运营商更面临着投入大、回收少的现实问题,这正是农民通信难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城固县,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排除万难,多次深入城乡村镇特别是边远山区了解群众通信需求,及时解决群众通信困难,在农村地区展开了信息化建设的"上山下乡"运动。
城固县电信分公司始终以改善和提高全县人民的通信状况为己任,积极解决群众困难,为了满足农村地区的通信需求,开展了多次"地毯式"的电话进村活动。如前文李师傅所讲述,2003年,电信公司把线路拉到了沙河营村,有需求的村民统一装上了电话;又如2004年6月份,电信公司了解到桔园镇深北沟村因地方偏远,多年来一直没有通信设施,便克服了费用严重紧缺等困难,挤出10万元资金在此建设了通信线路,使该村50户村民用上了电话,彻底解决了当地通信困难的问题。
在城固县,移动公司也为农村信息化做了多方面的工作。第一,在五堵、金牛、黄沙等部分农村安装移动公话,开展IP公用电话业务,方便山区群众通信,促进"村村通"目标的实现。第二,在农村开展"支农"活动,为鼓励农民使用手机,推出了入网送化肥的优惠措施。第三,建设"手机村"。"手机村"是以村为范围,为当地用户建立一个虚拟网,推动村内移动电话的普及。由于虚拟网内通话比较便宜,所以"手机村"内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增长,普及率已达40%左右,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手机。而为了抢夺市场,联通在城固县某些农村也推出了"手机村"。
3.不可忽视的其他力量
广播电视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方式,广电部门因此也担当了推动信息化的重任。在城固县,电视已经基本入户,有线电视也进入了广大农村地区,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广电部门投入了巨额资金,现已实现了城区以及乡村骨干网的光纤化,用户接入网则采用电缆的方式。在农村,广播曾经是传递国家政策、宣传新闻时事的有效渠道,而现在,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广播已经开始在一些村落消失。
乡镇企业是农民转产增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城固县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了让乡镇企业走出城固,走向陕西,迈向全国,2004年6月21日,城固县乡镇企业信息网开通,网站为乡镇企业搭建了对外沟通的平台,在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的发布以外,还在乡镇企业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在信息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了"信息落差"、"知识分割"和"贫富分化"问题,这样的现象称为数字鸿沟。由三位农民的生活现状可以看出,在城固县,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1.两种数字鸿沟的存在
城固县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城固县共有固定电话用户80253户,移动电话用户86223户,互联网用户2668户,普及率分别为15.9%、17.1%和0.5%,而截至2004年底,全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分别为24.9%、25.9%和7.2%,比城固县高出9、8.8和6.7个百分点。从上述指标看,城固县的信息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中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存在着数字鸿沟。
城固的不同村落之间也存在着数字鸿沟。
博望镇三村文书向记者介绍,村里有村民1898人,固定电话装了800部左右,普及率达到40%以上;手机(含小灵通)共有1000部左右,在有的家庭,夫妇俩、子女人守一部手机(含小灵通),普及率达到了100%;村里还有20多部电脑。在小东关村,固定电话按户普及率为40%,手机(含小灵通)按总人口普及率达到20%左右,全村计算机拥有量不超过10部。而在胡家湾村,固定电话按户普及率仅为30%。在这三个村子,信息化水平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数字鸿沟已经出现。
2.数字鸿沟与经济发展的怪圈
2004年,城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78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的水平,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博望镇三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92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信息化建设程度也高。事实上,经济水平的差距正是导致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部分人群支付不起信息设备,被隔离在了信息社会之外;而数字鸿沟的存在又会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拉大了经济水平的差距。数字鸿沟和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怪圈。
一场弥合数字鸿沟的行动
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城固县的当务之急是加快信息建设,弥合数字鸿沟。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城固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宜人的气候,也造成了交通上的不方便。在铁路方面,阳安线从城固穿过,而阳安线非主干线,因此途径城固县的火车比较少;在公路方面,有108国道、316国道,以及汉白、周城干线公路等,但还没有高速公路。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了解到,西汉高速公路城固段目前正在修建之中,相信随着交通运输的改观,城固县对外交流必将大大增加,城固县经济也将乘上腾飞的翅膀。而经济的发展将使更多的农民有能力购买并使用信息设施,提高信息化水平。
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机构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农业信息站苟红敏介绍,2005年,信息站将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已经建好的16个信息站的基础上,再向省农业局申报22个信息站,把网络继续延伸。第二,加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在信息的搜集中,信息员是衔接农民和信息站的纽带,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农业信息站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员队伍的建设,曾多次对信息员进行培训,做到信息员持证上岗。从成立到现在,信息站共有65名农村信息员,今年信息站准备再发展80~100名信息员,以加强信息员队伍的力量。第三,通过首批信息机用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争取更多的信息机示范用户,给农村更多的种植养殖大户配备信息机。第四,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积极争取省上的项目支持,能够更好地支持信息站建设。
电信、移动、联通已经对农村地区的通信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随着网通的逐步壮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又将增添一支生力军。
一场弥合数字鸿沟的行动正在城固县轰轰烈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