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族谱:时代巨变发生另类传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46:19
 2005年10月26日,荣智健的父亲、荣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荣毅仁与世长辞,享年89岁。中央给予荣毅仁极高的评价,称这位著名的“红色资本家”为“伟大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海内外各种媒体先后报道了大同小异的内容,显示出荣老先生的辞世是一个全国性事件,但在其家族内部,却并未像其他很多家族那样发生不同程度的混乱。

  就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开始为传承问题焦虑,各界也在讨论着如何“富过三代”之际,而荣氏家族已经绵延了100多年,即便从大资本家荣德生兄弟(荣毅仁的父亲)那辈算起,到荣智健, “富过三代”已成现实。

  当然,荣氏家族的“富过三代”与中国传统的家族传

  荣宗敬与荣德生

  1986年6月15~18日,荣氏五代海外亲属200余人与国内亲属20余人在北京聚首。

  如果从荣熙泰算起,到荣智健这辈已是第四代。荣智健的曾祖父荣熙泰生有二子,长子宗敬和次子德生。荣德生即荣毅仁的父亲、荣智健的祖父。

  受父亲荣熙泰常年外出谋生的影响,荣宗敬与荣德生两兄弟十几岁时先后到了上海,在钱庄里做学徒。

  奔波一生的荣熙泰最终决定在上海开办钱庄。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广生钱庄在上海南市鸿升码头开业了,荣氏持股50%。

  不久,荣熙泰病逝。而广生钱庄是小本经营,获利不多,3个合伙人因为信心不足撤股退出。从1898年起,由荣家独资经营。一年下来,没什么盈利。

  之后,荣宗敬与荣德生兄弟决定回家乡无锡向实业发展,1902年3月17日,保兴面粉厂在无锡正式开机生产。初期荣氏兄弟并不控股,直到1904年原大股东退出后,荣氏兄弟增资成为最大股东,厂名也改为“茂新”。荣氏兄弟又联合其他人设立振新纱厂,1907年建成投产。

  后来,由于竞争加剧,茂新面粉厂连续发生亏损;1908年,荣宗敬与荣德生兄弟跟着别人投机橡胶股票失败,连老本都赔了。1909年,做进口面粉贸易时又发生沉船意外,货物全部沉入大海。荣氏兄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荣氏兄弟被迫关闭了广生钱庄,保住了振新纱厂,而茂新面粉厂的其他股东纷纷出售股份。面对困境,荣宗敬决定借债扩大市场规模,最后向美商恒丰洋行借款12万两白银,购买了全套最新的面粉机。1910年,茂新获得新生,产能达到每年89万包,比建厂之初提高10倍,跻身于全国大厂之列。1912年,茂新营业利润达到12.8万两,还清所有债务之后仍有盈余。

  此时,荣氏兄弟的两位得力助手,即分别管理销售和采购的王禹卿和浦文汀想自己独立办厂,并且找到荣宗敬借钱。最终,荣氏兄弟与王氏兄弟、浦氏兄弟合资,在上海新闸桥开了福新面粉厂,荣氏兄弟出资2万元占50%股份,荣宗敬出任经理。

  福新开业几个月就赚了4万元,有股东便提出要分红,荣德生提议三年不分红以扩大规模,获得通过。1913年夏,福新租用了中兴面粉厂;同年冬天又建了福新二厂;1914年6月又建了福新三厂。此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粉销售紧俏。与福新的扩张同时,茂新又买下了惠元面粉厂,改为茂新二厂;还租用了泰隆和宝新两个厂子,并入股了九丰。

  1915年,福新买下了原先租用的中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四厂;1918年,福新五厂在汉口建成,接着又租用了华兴面粉厂,后来买下改为福新六厂。至此,荣氏兄弟俩主要经营的10家面粉厂,每日产量可达到惊人的4.2万袋,而10家厂子中有5家皆是通过收购而得。

  在面粉业兴旺时,荣德生就想扩展振新纱厂,并计划在上海建二厂,在南京建三厂,在郑州建四厂。因此他又提出暂不分红,但其他股东都不同意,荣氏兄弟最终退出振新,在上海筹办申新纱厂。不久买下恒昌源纱厂,荣德生入股四成,后来改名申新二厂。

  1921年,荣氏兄弟在上海成立了茂福申总公司,作为家族企业的统一管理机构。

  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个。不久,荣宗敬决定在汉口福新五厂附近设申新四厂,但荣德生认为负债经营风险大。后来因为荣宗敬决意上马申新四厂,导致总公司周转资金发生困难,拖债累累。这时,荣宗敬再次冒险,以极为苛刻的条件向日本东亚兴业株式会社贷款350万日元(折合220万两白银),终于闯过难关。从此,荣氏兄弟博得“面粉大王”和“纺纱大王”的称号,确立起大资本家的地位。

  真正的家族控制

  在茂福申企业集团中,仅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就占有企业全部股本的70%以上,他们甚为重视保持高比例股权。

  在1933年,申新四厂失火,同年恢复重建,厂方便通知各股东,要求“除前缴本外,照前缴之数再缴两倍”,另外还须“筹填新股,以弥前亏和解决以后营运款项等问题”。结果有24位股本额1万元以下的股东表示财力有限而愿意退股,终于由荣氏兄弟继续追加股本。通过此次扩股,荣氏兄弟在申新四厂所占的股本比例由1932年的52.6%攀升到1934年的94.1%。

  到了1941年,荣德生的长女婿李国伟为培植自己在企业中的势力,主张申新四厂的几个高级职员(李国伟的中学同学)入股,但荣德生则以为吸收新股将损及老股东权益,表示坚决反对。后经人调解,重新调整申四新老股东股权,并保持了荣家股权占总股额的60%以上。到1944年底,荣家持有申新四厂62%的股份,其女婿亲家持有13.2%的股份。

  在企业管理上,荣氏兄弟基本上也是大权独揽,并主要依靠家族成员或者同乡。在开始创办面粉厂和纺纱厂时,荣氏兄弟模仿的是当时西方盛行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在发展振兴纱厂过程中,荣氏兄弟感到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在企业经营方面掣肘甚多,此后另谋发展乃至成立茂福申总公司时都不再选择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而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的管理模式即无限公司形式。

  在荣氏企业集团中,各厂总经理一职均由荣宗敬一人兼任,实行集权制。企业内无锡籍人士占集团职员人数60%以上,至于各厂的经理、副经理几乎全部由他们的亲属、好友、族人、乡亲等担任。荣德生在他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不无得意地写道:“昔年老友,都为经理矣!”在1920年代中期以后,荣氏兄弟的子女相继成人,也都被安排到各厂或各部门的领导岗位。

  家族分拆传承

  在荣毅仁出生的1916年,荣家已经颇有实力。因此,他的少年时代生活得无忧无虑,过着名副其实的少爷生活。

  1937年夏,荣毅仁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即出任茂新二厂助理经理。随着抗战全面爆发,荣氏家族的所有企业都遭受重创,身体不好的荣宗敬移居香港,而荣德生则在汉口坐镇。

  荣宗敬于1938年病逝后,荣氏家族内部也矛盾重重,离心倾向日渐增长,企业进入停滞发展阶段。

  在上海形势转好后,荣德生感到大房和二房早已各成系统,便有意淡出一直由大房主持的总公司管理,交由荣宗敬的长子荣溥仁出任。这即是典型的中国家族传承方式。

  度过艰难的抗战后,荣氏家族企业希望进行内部改革,但由于意见不统一,最终分化成三大系统:大房以荣溥仁为代表,管辖申新一、六、七、九及福新的一、二、三、四、六、七、八各厂,沿用茂福申新总公司名称;二房以荣德生为代表,管辖申新二、三、五及茂新的一、二、三、四各厂和天元、合丰,称之为“总管理处系统”;次之,以荣德生的长女婿李国伟为代表,管辖汉口的申四、福五和战时内迁与新建的各厂,称之为“申四福五”系统”。

  之后,荣德生满怀热情创设并实践他的“大农业计划”和“天元计划”,专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业运输,应该说是较好的实业复兴计划。天元实业公司不吸收大房系投资,由二房系专营,实际是荣氏家族帝国的再造,但由于战乱频仍,计划未能实现。

  随着内战开打,荣氏家族的一部分企业开始向广州、香港、台湾等地转移资金和设备。比如,李国伟委托英信昌洋行在九龙设立纱厂,荣德生五子荣研仁也抽走天元公司很大一部分资金去了泰国,二子荣尔仁移拆一部分设备到广州开厂。

  1949年荣德生赶到上海,已经控制不了大局,大房系统负责人都走了,荣宗敬的长子荣溥仁和次子荣辅仁去了香港,二房系统和申四福五系统也走了一些人。由于长子荣伟仁、三子荣伊仁和六子荣纪仁已经去世,荣德生此时可以依靠的就剩下四子荣毅仁。

  资金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其实对于荣毅仁来说,究竟是去是留,也是很矛盾的选择,其妻儿已到了香港。最终,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决定留在内地,荣毅仁将妻儿从香港接回。

  1952年7月,荣德生去世后,从此荣毅仁便成为这一家族留在内地的代表人物。

  老年创出辉煌国企

  解放后,公私合营乃大势所趋,尽管荣毅仁先后出任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但对于其家族企业的命运已改弦更张,其商业才能也没有机会充分展现。直到文革以后,荣毅仁已进入耳顺之年,才又面临创造实业的机遇。

  1979年10月,经中央批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成立,荣毅仁在邓小平点将下,出任中信董事长兼总经理。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公司章程,中信初期注册资本是2亿元(1982年2月改为6亿元),由国家财政分期拨足。由于国家当时财政困难,第一次只拨了2000万元,加上荣毅仁个人的存款借给公司1000万元,真正可以运营的资金是3000万元。

  财政部在此后三年又分别拨给公司2000万元,至1984年共拨1亿元,以后再未拨给现金。

  从这种资本的结构来说,中信完全是国有企业,而荣毅仁以个人拥有的资金投入,只能算是借款,不能看做投资,因此荣毅仁在中信并不拥有股份。在中信挂牌之前,荣毅仁请来了原来在上海工商界的旧知好友:原上海华成卷烟公司总经理经叔平、原上海闸北水电厂总经理王兼士、原上海中国燃料工业公司总经理徐昭隆(后出任中信总经理)、原上海天厨味精厂老板吴蕴初的儿子吴志超等来襄助。但公司成立初期,业务发展没有预想中的好。

  1980年,荣毅仁终于找到合适的机会。当时大型项目仪征化纤由于资金短缺准备停建,纺织工业部找到当年的老副部长荣毅仁救急,其直接反应便是:“资金不足为啥不能向国外借呢?”经过周密的可行性研究,他提出在日本发行债券,遭到很多人反对。但最终在1982年1月,中信首次发行了100亿日元私募债券,其中80%投入了仪征化纤。

  1985年,仪征化纤建成投产,到1988年6月底,全公司已实现利税11.06亿元,短短几年就赚回一个大型化工综合企业。这一不俗表现一时被誉为“仪征模式”,有熟知荣家历史的人却说,“什么仪征模式,不就是当年荣氏兄弟的借蛋孵鸡法!”荣毅仁听到此言,也忍不住乐了。此后,中信步入快速发展期。

  第四代超越太难

  中信集团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金融、地产、实业和其它服务业领域。截至2004年底,中信集团的总资产为7014.11亿元,当年净利润为17.82亿元。

  在中信从1亿元发展到目前7000亿元资产规模的过程中,国有背景以及领政策风气之先,使得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荣毅仁个人也毫无疑问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尽管荣毅仁在中信集团并不拥有股份,但“荣老板”这一称呼还是叫开了,即便在1993年当选国家副主席而辞去董事长职务后,仍在中信内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作为荣氏家族承上启下的一代,荣毅仁在青年时期并未经过艰难的创业阶段,进入家族企业后,由于连年战争企业经营受到很大制约;而在战争结束后,又由于先后经历家族分化、公私合营,家族企业最终失去存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荣毅仁在此过程中更多的是受惠于家族,而没能充分证明自我的商业才能;而其祖辈则从一介平民出身,凭借个人努力开创了家族大业。

  命运总让人捉摸不定,荣毅仁在63岁上获得了证明自己的机会,不过打下的基业却是一家标准国企中信集团,与其家族没有什么关系。但其子荣智健则在进入中信系统10年后,成为旗下一家主要子公司的主要股东,总算又有了一点儿“父业子承”的味道。

  荣氏家族第五代、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在1993年加入中信泰富,在2000年进入董事会,并为国泰航空及其他有关中国基建及工业项目的公司董事。其女儿荣明方则于1995年加入中信泰富,任科技发展部之董事,负责旗下科技项目的发展。相比荣智健当年只身闯荡香港,荣家第五代荣明杰与荣明方两兄妹起点已不可同日而语。

  [资讯]荣氏家族门当户对

  第二代——

  荣宗敬娶了三房太太,荣德生也娶了二房,但其姻亲皆属平民之家。

  第三代——

  荣毅仁的大姐荣慕蕴的丈夫李国伟,乃是当时无锡商会会长华艺珊的侄子。

  荣毅仁的妻子杨鉴清,为无锡名门杨干卿的二女儿。

  荣毅仁的妹妹荣辑芙的丈夫魏道明,曾任台湾当局“外交部长”。

  荣漱仁的丈夫杨通谊,为杨味云之子。杨味云乃清末官员,后成为大企业家。

  第四代——

  荣智健的妻子任顺弥,为当年“汗衫大王”任士刚的孙女;

  荣智健的妹妹荣智婉的丈夫马有恒,为政协副主席马万琪的儿子。

  荣鸿仁的女儿荣智丰的丈夫成之德,为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的侄子。

  [资讯]荣宗敬系之荣鸿庆

  在荣毅仁同辈中,也就是荣氏家族第三代中,始终活跃在商界的是荣鸿庆,即荣宗敬的小儿子荣纲仁(字鸿庆)。

  荣鸿庆担任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1915年在上海创立,是由知名银行家陈光甫发起的纯民营银行。1927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以申新纺织总公司名义,向中国银行、上商银等多处金融机构投资,其中投资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20万元,以后增至45万元,成为大股东之一。荣宗敬还担任了两家银行的董事。

  196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台湾复业,荣鸿庆先后出任董事、常务董事、副董事长,1983年担任董事长一职。

  在从事银行业同时,荣鸿庆也没忘记荣家的祖业——纺织业。早在解放之前荣氏资产外迁时,荣鸿庆便在香港经营南洋纱厂,在将事业重心转向台湾后,南洋纱厂则交给了儿子荣智权打理。1990年,荣鸿庆和姐姐荣卓如一起到上海,决定将南洋沙厂移机至沪搞合资经营,与当时的上棉22厂合资开设申南纺织厂,总投资3000万美元。

  荣鸿庆的儿子荣智权和孙子荣康信都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董事,但荣智权事业重心主要放在香港南洋集团。而主修亚洲历史及政治经济的荣康信,在大学毕业后先投身于香港资讯科技行业,2002年加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从2004年开始担任总经理的特别助理,大有接班之势。但荣鸿庆强调:“银行不是家族事业,谁做好谁出头。”

  [资讯三] 荣伟仁系之荣智鑫

  在荣氏家族的第三代中,除了最为耀眼的荣智健外,早年与其一道创立爱卡的荣智鑫也可算作代表人物之一。

  荣伟仁是荣德生的长子、也就是荣毅仁的大哥荣伟仁,于1939年英年早逝。荣伟仁最小的儿子荣智鑫,在家排行老六。

  荣智鑫是荣智健的堂兄。他15岁那年,和家人一起来到香港。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荣智鑫在美国的一家电话公司做普通工程师。

  3年后,荣智鑫用筹来的50万港元跟几个朋友在香港合伙成立了一家名叫美联的烟草公司,专门代理美国牌子的香烟。经过10年苦心经营,这家公司被一家美国企业收购,荣智鑫从中净赚1亿多港元。

  1975年,电脑业一度成为香港制造业中的热门,荣智鑫抓住契机,投资200万港元成立了荣文科技。而在1978年与荣智健一道投资爱卡。荣文科技于1982年7月在香港上市,荣智鑫出任董事会主席。

  在2000年的互联网热潮中,荣文科技掀起一阵浪花并最终易手。当年3月,时任方正控股总裁的张旋龙和刚从惠普空降到方正不久的李汉生找到荣智鑫,想借荣文科技的壳把方正的国内互联网业务打包上市。荣智鑫同意让出壳资源,其在荣文科技持股下降到10.68%。随后,荣文科技更名为“方正数码”。

  [资讯四]遍布各地的荣氏家族

  荣毅仁的七弟荣鸿仁,曾任上海爱建股份代总经理。

  荣毅仁的妹妹荣墨珍,曾任江南大学之友基金会主席。

  荣漱仁的丈夫杨通谊,曾任香港贯达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贯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漱仁的儿子杨世纯,任香港半岛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漱仁的儿子杨世缄,任台湾全球策略投资基金会董事长。

  荣尔仁的儿子荣智宽,任巴西环球公司总裁。

  荣智婉的丈夫马有恒,任湖北政协常委,澳门建兴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智丰曾任爱建股份董事,任香港豪升董事局主席,丈夫为总裁。

  荣毅仁的侄女婿沙曾鲁,在美国阿岗研究所工作,是国际知名核能专家。

  荣毅仁的堂侄女婿车家骐,任香港保华建筑公司董事长、中信公司董事。

  荣毅仁的外甥李乐莘,任美国及香港益雅基公司董事。

  荣毅仁的侄孙荣宇信,任上海兴华联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荣氏家族第四代黯殇 荣智健惟求另类传承

  金融鸦片:大赌能否大赢  

  中信泰富荣氏造

  荣氏族谱:时代巨变发生另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