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上庄于氏族谱序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02:33
于氏族谱序
于姓来自邘国、晋国、应国、韩国,为周武王之子的后代。其后人以国为姓,去邑(右耳)旁写作于字,在很多地方繁衍生息,逐渐增多。
东海斥山于姓也是其后代子孙,在此地生活大约有几百年了。宋金年间,于姓开始由斥山迁至乳山乡(隶属今海阳)。即是于广公,传至第八代至于信公,于信公迁至今天《宁海志》记载所说的牟平郡,接下来是于金公、于显深公、于从公、于受公。
由于历经战乱,世系谱牒都丢失了,配偶也不知姓氏了。
直到今天,我们后代经过墓地考察残碑,也只有于受公几个字还隐约可以分辨,其他就不清楚了。就这样空缺着吧,我们后代不敢擅自附会揣测,随便乱说。
直到明朝弘治戊申年(1488年),我于得名公出生,开始居住于现在上庄村,去世后葬于村后新的墓地。此为我上庄于氏一族四大支的共同祖先。
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尊重祖先才能尊敬祖宗,尊敬祖宗才能团结族人)宗族人心日益涣散,却没有纲常准则来约束,无论是否本族人都成了陌生人。
这之前,乾隆己卯(1759)年,于得名公的第八世孙于谧公感慨我们家族已经很久没有编纂家谱了。于是,他详细采访凡是我们一族的,包括远走他乡的人名、配偶姓氏以及子孙姓名。常常靠邮寄才能得到资料。准备编纂家谱来颁给各位族人。居住比较远的,不容易分到的都可以得到。
真是用心良苦啊,无奈事情进展不顺利,于谧公在闯关东时却突然去世了。唉,于谧公的事业没有完成,他死不瞑目啊!
这之后六十年过去了,十世孙于勷翻阅其遗稿,怦然心动,内心说,我要接其旧稿来继续编纂完成族谱,这不是我的责任是谁的责任。
自此他开始倡议。一时间,兄弟侄子辈们都鼓励支持他。也可见我们孝悌的本性是不约而同,古今没有过啊!
所以特意在家谱即将完成之前写上这段短短的序言,以纪念这家谱的来缘。
后人在浏览家谱时,看到这篇序言的时候也一定会有所感想的。
道光六年(1826)
十世孙于毂谨序
十世孙于括敬书
族谱又序!
于氏族谱修纂成编至今已百余年了。高祖于谧公发起,六十年后,族祖于勷公接其编纂,于毂公作序。那时对于各宗派分支真是用尽心血,仔细划分。对于世系的考证往往靠邮寄得到,最终编纂完成。
经过五十年,族伯于元翼、于元可重修族谱,于元羽重新作了序。总之,对于不知道的仍然空缺着,后人怎敢多说呢?
又经过五十年,世事变迁,家族变大,人丁兴旺。1917年又到了修谱的年份。长支于立瀛是于得名公的十四世孙,他热心于本族事务,赴东北考察,在安东县北东洋河于由之家存有谱书,记载着于广公为始祖,这是之前大家都知道且认同的。其子孙后代为于江公、于进公、于福公、于受公。而以于金公、于显深公、于从公为旁支,这是以前我们大家都没有听说过的。谱书最后为于得名公。那谱书记载的正支名某氏某,只有第五世不详,旁支名某氏某皆有可考。抄回给族人看,准备重新作序。族人却认为这不正确,他们保存谱书的族人把谱书视为日月般神圣,族人都深信不疑。
因为前人作的序太久了,我们确实也不敢盲目相信现在的而否定以前的。既然难以判定,就暂时保留这些说法,等后人再去考证吧。
于得名公以前的不好判定,得名公的后人迁徙到异地的也难以都知道。那些闯关东的后代,一点音信也没有的,不知有多少呢。
比如于得名公的曾孙于士杰公因婚姻被收容迁徙到本村西南乡刑家村,相距百余里,距今百余年了,族谱是空缺的。如果不是于怀玺公、于增祥公在光绪元年(1875年)携带孩子归乡奉谱拜宗,我们又怎能知道呢?
于得名公九世孙于中昌,自西向东居住文登高家台村,已有四代了,繁衍好多家庭。重修族谱时,虽细心考察却擦肩而过。幸亏其后代不期而遇,详细陈述其家族来源,我们才知道他们迁徙的地方也是我们家族的枝蔓扩展的。
王者作传以五百年为期,家谱的修纂以五十年为期,看看以前就知道将来。如果不到修谱的年份而擅自写上名字,就是故意违反祖宗的明训了,并且容易扰乱辈分次序。后来的孝子们都要小心,不要违犯这条族规。这也是全族人所共同希望的。
十二世孙于容之谨序   十四世孙于立伀敬书    民国丁巳年(19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