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董氏族谱》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4:54:14
《昌邑董氏族谱》序作者:闪电梨子 (昌邑董氏族谱,天成店支,序言。作者董云卿)     创修族谱序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牒,此乃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更是悠悠华夏历史文明得以子承孙继、瓜绵椒衍、以薪传火、万世不绝的三大支柱。
  族之有谱,犹水之有源,树之有根。源远者,其流必长,以至江汉浩淼,汹涌澎湃,奔腾不息;根深者,其本必固,以至大木干霄,支繁叶茂,蓊郁葳蕤。是以宗谱之修纂,非为纪簪缨,夸门阀,实以培其根,溯其源,继志述事,教孝考礼,以祈达到广教化、美风俗、构建和谐社会之本旨。
  董氏乃海内大姓,华夏望族。始祖董父。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记载:黄帝之裔孙为叔安,任廖国国君,生子董父,董父蓄龙有术,舜帝甚幸,赐其董姓,於是天下遂有董氏,吾族亦有豢龙受姓之说。
  董氏一脉,自古多出鸿儒巨哲,闻人贤达更是俊才星驰,多不胜数。春秋时晋国太史董狐,学识宏富,性情刚介,不畏权势,不为尊者讳,唯重史实,秉笔直书,为历代史官及读书为吏者之典范。至圣先师孔子亦曾赞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汉代广川董仲舒,以治春秋应贤良方正,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嘉纳。实为孔孟之道和儒学伦理得以弘扬广播的集大成者。
  昌邑董氏始祖讳文戬。明朝洪武二年,皇诏播迁,始祖文戬公偕其弟文海公自四川迁来,择水而栖。文戬公居胶水西岸之董家老庄,文海公居胶水东岸之平度河套。至於来自四川何地,向有二说。一曰成都,所谓“董氏,蓉都巨族也”;二曰火球县斑鸠嘴村狮子胡同。究为何处,尚待后世稽考。始祖戬公生四子,长子秀、次子振、三子迪、四子鉴。鉴公早逝,於是吾族分为三支。六百余年间人丁繁衍,瓜瓞绵绵,遍布昌邑南北,竟成市内旺族。长支秀祖生子昇,昇生五子:琦、珏、瓒、琰、瑁。瑁公迁居董家隅庄,生二子沐、泗。泗公生二子大漠、大官。后大官迁至南庄头,其子全溪复迁居至五里堠。至七世祖成贯公、成实公,再於清康熙初年迁至天成店村定居,遂为天成董氏吾支始祖。自此以后阖族上下同心同德,男女老幼合衷共济,辟榛莽结草庐,垦荒薄拓良沃,奉勤俭,尚礼义,艰苦创业,耕读传家,迄今已历三百余年。清同治年间,十四世祖念轲公自天成店迁至流河教书庄,十四世祖念圣公迁至平度路北官庄卜居。此二村董姓,实为我同支族人。后世子孙相见,应知同根同宗、血脉相通,万勿视为陌路。数百年来,天成董姓族人与村内李、刘、王、徐、孙、于、谢、崔诸姓团结互助,雍睦相处,情同兄弟,亲如一家,已为历代共识,堪称四乡楷模。
  盛世编志修谱,乃春秋以降,炎黄子孙约定俗成之优良传统。《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孔子曰:“既富且教,斯之谓也”。古圣先贤之意,皆谓富民为先,富而后教。
  我天成董氏成贯祖一支,历代清寒,又多逢兵锋战火、旱荒水灾、巅沛流离之乱世,既无财力亦无闲暇修订族谱,以至十三世之前诸祖虽有名讳,而孰为孰之子孙,孰为孰之父祖,却不甚了然,竟成后世永久之憾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予父金祥、叔父盛祥,曾与十六世赞廷、延廷、洪廷诸公及十八世云海兄数次共议修谱,终因条件所限未能奏功。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而今正值国泰家给,物阜民殷之盛世。我天成董氏族人,不仅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开拓进取,博击弄潮,渐入富裕小康之境。而且后昆继起,学业大成,大专生、大本生、研究生颇不乏其人,可谓宗祧兴旺,人才济济。创修董氏族谱,此其时也。
  应全体族人迫切要求,族长盛祥公慨然膺任,主持修谱事宜,十七世德祥、跃祥,十八世云华、云卿、云栋、云江、云傑,十九世锡明、锡福诸君踊跃参与,流河教书庄二十世瑞江及平路路北官庄十八世云国等闻知此事,亦皆欣然与谋。自二零零三年以来,诸君广泛搜讨於族内诸老,多方询查于旁支,穷考细究,暑往寒来,历经四个春秋,终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修辑成帙。
  值此新谱即将付梓之际,族长盛祥公嘱予为文以序之。予不敏,不敢言序,谨陈数语於简端,以溯吾族之源流,聊志修谱之次第。董氏族谱既成,因世远年湮,工程浩繁,不免错讹挂漏。但终可寿之枣梨,以垂永久;藏之秘笥,告慰祖宗。深有望於后昆诸君,捧读斯谱,知尊祖宗而睦族亲,千秋勿忘本源;思承祖德而振家声,百世更铸辉煌。
                 公元二零零七年十二月
                 十八世孙 云卿谨识於昌城容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