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1:14:14
澳门“2004年两岸远程教育学术研讨会”专题学术报告
创新 集成 跨越
——中国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理论与实践
丁 新 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中国,广州,510631
[摘要]  为推进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集成中国教师教育(特别是中国顶尖的八所师范大学)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大规模、大幅度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示范,中国政府决定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以下简称“教师网联”)。
本文介绍了中国教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以及成立“教师网联”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在思想认识,教育和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硬、软件的基础。在讨论“教师网联”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近期主要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关键问题:优质资源的共建、集成和共享,学分互认和联合培养,新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网联”培训体系创新,以及深入农村和边远地区发展等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实践建议。
[关键词]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教师网联) 远程教育 教师教育  终身教育
前言
为推进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集成中国教师教育(特别是中国顶尖的8所师范大学)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构筑“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教师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大规模、可持续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提供示范,中国教育部于2003年9月正式批准成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下简称“教师网联”)。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8所师范大学(北京、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南、陕西和福建师范大学)以及“三电一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电视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成为“教师网联”的首批“第一级体系”成员。随后,中国政府决定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第二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以下简称“教师网联计划”)。根据“教师网联计划”,国家将“第二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全国教师培训任务,全部纳入“教师网联计划”内实施。即“教师网联计划”将组织全国1000万中小学教师开展新一轮全员培训,100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市(地)级研修,10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省级研修,1万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研修,1万名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进行国家级研修,1千名优秀教师进行高层次研修。无疑,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面对如此重托,“教师网联”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一、成立“教师网联”和实施“教师网联计划”的背景和意义
(一)中国教师教育和培训面临巨大的挑战
1.中小学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据2002年统计,全国中小学专任教师共计1016万人,其中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33.09%;初中教师学历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只占19.74%;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仅占0.74%。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看,无论学历水平,还是专业化程度总体都偏低,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教师教育和培训现状亟待改革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稿),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结构、标准、评价、管理以及基础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改革。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教师培养培训的需要,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和现有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都面临着全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挑战。面对全新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和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的艰巨任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集成中国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亟待重构
中国原有的教师教育培训,基本上采取集中面授方式进行。这种培训方式要求受训的教师脱产学习,既影响在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又要受长途跋涉、车马劳顿之苦。每次培训都耗费国家大量的路费、住宿费和教师自己的误工费。同时,由于受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各地区教育水平差异较大,使得优秀教育资源不能够使受培训的教师都得到分享。因此,必须重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打破传统面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取现代新型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的形式,按期保质完成培训任务。
(二)中国远程教育工程为教师教育创新搭建了信息化平台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在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国家主干网的提速和中高速地区网的建设;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数字化改造及其与CERNET的高速连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试点和管理等。现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试点都取得了重大成果。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分别建设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远程教育传输硬件平台和远程教育资源,对现代远程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到2003年,试点高校,包括8所师范大学共建有91个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网上视频点播课达到4,899,277节,课件光盘724,032张。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试点,不仅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而且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同时也为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成立教师网联,在经验、技术、资源、资金和运行机制上做了原始的积累和有益的探索,为教师教育信息化,为远程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结合,为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教师网联”旨在成为中国教育创新的示范者、先行者和探索者
“教师网联”至少跨越了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育和终身教育三大教育领域。成立“教师网联”的目的可以概况为:成为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示范者、先行者和探索者。
1.“教师网联”将努力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示范者
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缺乏理论指导、管理尚需规范、资源重复建设、优质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现代远程教育应有的教学交互性强、资源海量丰富,学习灵活等特点尚未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中国远程教育实践急切呼唤远程教育理论指导。而远程教育的基础和支撑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优势集中在师范大学,富集在北京、华南师范大学等教育学和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教育技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所在的师范大学。成立“教师网联”的初衷和“教师网联”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提供示范。
2.“教师网联”将努力成为集成优质资源,实施集团办学的先行者
试点师范院校共同认识到,许多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是依靠高校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统筹规划,研究提出科学决策;试点共同任务的驱动,要求试点师范院校协作攻关;远程教育的竞争,要求各校优势互补,规范管理、联合办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要从师范院校核心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做起;集中优势力量,最重要的是在8所高水平师范大学中整合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这三支队伍的力量。上述共识推动了试点师范大学全面合作和集团化的趋势。
“教师网联”已经成为一种跨地域、跨院校、分层次、集团化联合协作开展教师教育的新形式。“教师网联”的成立打破了过去师范院校各自办学的封闭局面,开拓了共建共享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局面,在远程教育行业自律,规范办学,构建新型的远程教育教师教育体系方面先行了一步。“教师网联”在紧密合作的过程中,将积极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换、行业自律的机制和方法,其成功经验必将推动更多的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和行业系统培训。
3. “教师网联”将努力成为终身教育的探索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的行为规范将深深地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率先构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远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构建社会终身教育平台,而“教师网联”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构建教师终身教育平台,让他们能不断地进行知识、技能和观念的更新。在这一环境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和方便快捷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互相交流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教师终身教育平台的建立,将为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终身学习。
二、“教师网联”发展规划与实施内容
“教师网联”将利用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构建“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优质、高效的现代教师培训体系;在联合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开拓创新,形成协作、竞争、规范、特色的机制;集成多元化的教育与管理模式;推动远程教育、教师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构筑“天、地、人三网合一”的创新教师教育体系
天网:在华南、西南、福建和陕西师范大学等网联成员的数字卫星传输网络基础上,主要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开辟“教师网联”IP频道,开设新课程师资培训专栏、“名师名家讲坛”等栏目。
地网:在8所师范大学和中央电大现有教学和教学管理平台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教师网联”统一的教学管理平台。地网的建设拟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建立“教师网联”门户网站,完成信息发布与办公自动化与管理系统的建设。第二期:建成教学服务系统,启动招生和教学工作;制定统一的资源标准和接口标准,课程管理与服务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建设门户网站基本资源。第三期:完成全部教学系统和资源系统的开发,形成能够较好支持“教师网联”教学运行的教学管理与服务系统和资源检索与管理、服务系统。在平台上自动完成网联成员,特别是8所师范大学学生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换、自动结算和规范管理等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盟。
人网:构筑三级体系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网络,其中率先构建由8+4即8所师大和三电一社组成的教师网联第一级体系,分期分批构建省教育厅(局)管辖的省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组成的第二级体系,同时构筑地市教育局管理的各地学习中心组成的第三级体系。学习中心体系由8所师大原有网络学院学习中心、原有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和教育部公共服务体系集成。见图1“教师网联”三级体系结构图。
整个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计划拟在2003-2007年间建成“教师网联”的优秀课程体系与评估体系,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开发、建设、服务与管理系统;建立并基本形成各种教育形式衔接与沟通,教师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相沟通的机制,基本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图1 “教师网联”三级体系结构图
(二)创新联合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师网联”拟在管理体制上大胆走出联合与集团办学的新路,通过政府支持、网联自律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形成协作与竞争、规范与特色、优势互补的管理体制。首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设政策环境,规范办学行为;其次,建立“教师网联”成员参加的评价组织,监控联合办学质量,评估协作办学绩效;再次,充分借助市场机制,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
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教师网联”鼓励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运行机制。包括免费资源的提供、课程资源的买卖与优惠使用、学分互认与课程互选等等。“学分互认与课程互选”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网联”的核心内容。本着可持续发展与短期快速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网联”正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在现有网络课程资源实现共享的基础上,逐步向全面“学分互认与课程互选”过渡。
“教师网联”将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建立新课程标准体制下的核心课程资源库,作为实行“学分互认与课程互选”机制的基础。而核心课程分为共享课程和校本课程,由遴选或共建模式产生。在具体课程的建设中,“教师网联”制定相关政策,引进竞争机制,努力发挥各成员单位的特色和优势。同时通过“教师网联”协调,鼓励多个单位共同建设一些核心课程。
(三)集成多元化的教育与管理模式
在教师教育的培训形式方面,“教师网联”将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全脱产集中培训;半脱产集中培训;以自学为主的半脱产培训;以自学为主的不脱产培训。
在学习形式方面,教师网联鼓励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混和学习等多元化学习模式。
在课程组织与教学安排方面,“教师网联”将集成多元化的远程多种媒体教学模式:基于卫星宽频网络的同步和异步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同步和异步教学模式;基于教材、教学录像、教学光盘、网络教学课件等各类学习资源的综合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教学环境,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同时鼓励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比如,在没有计算机网络基础但具有完善电视网的地方,应充分挖掘现有网络的潜力通过电视网实施远程教育;而在广大边远农村,则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和邮递教学光盘、教材等教学模式来培训教师。
在教学与课程管理方面,“教师网联”打破各校各自为政的做法,提供总学分20%左右的优质核心课程使成员单位共享。在教育部支持下,“教师网联”设立了培训课程体系建设项目。教师网联理事会具体负责组织项目工作的开展。由教师网联招标,成员和其他高等学校单位应标,中标单位分头承建或合作共建。经专家组评审、认定,符合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的作为优质资源课程,准入教师网联课程培训体系。优质课程资源由网联进行统一管理,实行有偿共享。
在学历层次与培养过程方面,“教师网联”强调教育重心由学历教育转向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坚持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和连续性,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与在职培训相沟通。通过“教师网联”,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借助于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现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提升应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
(四)大力发展农村和西部远程教师教育
“教师网联”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由东部沿海城市向农村和西部地区输送。发展农村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发展和提高农村教育的根本所在。由于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广大农村教师难以有机会接受较高质量的培训,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今后五年内,“教师网联”将对口支援西部8—10个县、总计对10,0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培训,免收学费。每个成员学校具体负责一个县。通过“教师网联”已有的资源和体系优势,迅速推广农村教师开放教育,探索对贫困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先期开展成员单位和若干个贫困县实行一对一的定点帮扶工作,全面试点,进而向全国推广。
(五)推动远程教育、教师教育和终身学习跨越式发展
在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应当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探索者和示范者;教师群体应当率先建立优秀的学习型组织,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发挥表率作用。率先形成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对于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重要贡献。正是基于战略发展的视点,教育部将“教师网联”计划作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教师网联计划”纳入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安排;将这一时期的全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纳入“教师网联”计划,力求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以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强有力的举措,实现“人网、天网、地网”有机结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跨越式发展目标,构建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和一流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教育、远程教育、终身教育跨越式发展。
三、目前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9月“教师网联”启动以来,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已建立了核心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关章程,开通了门户网站,设立了课程建设项目,同时制定了“教师网联”今后的工作计划并起草了相关文件,为“教师网联”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进展与初步成效
1.“教师网联”第一级体系组织成立
2003年9月7日,“教师网联”召开第一次全体理事会,通过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章程》及《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实施方案》,同时网联成员单位签署了《共同协议》。2003年9月8日,“教师网联”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教师网联”的正式成立。图2为“教师网联”的组织结构图。
    图2  “教师网联”的组织结构 2.“教师网联”门户网站开通
“教师网联”门户网站(http://www.jswl.cn/)已经开通,网联的核心成员单位――8所师范大学在网站上发布联合招生广告,并且推出了20余门涉及各个学科的优秀网络课程,供大家免费学习。截至2月24日,网站访问数达3万余人次。
12月下旬,“教师网联”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上发布8所师范大学的联合招生简章,社会反响强烈。截至2月24日,共有23,167人报名参加“教师网联”的远程教育,其中师范类1万6千余人。
3.“教师网联”工作进展顺利
“教师网联”成立6个月以来,在各方努力下,理事会和秘书处有计划有步骤、积极而扎实的开展工作。“教师网联”组织了两次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资源展,组织参与了2003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以此推动了“教师网联”自身的资源建设和改革。“教师网联”委托各成员单位对全国的师资培训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教师网联”今后的工作方案起草一系列的文件。
2003年12月5-7日,“教师网联”第二次理事会议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召开,原则通过了《教师网联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纲要》、《教师网联学分互认与课程互选实施方案》及《教师网联农村教师教育工作的意见》,并分析研究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和非学历培训工作方案》和陕、渝两地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农村教师教育调研报告》。2004年1月,上述进展和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4.“教师网联”的“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在“天网”建设方面,“教师网联”正在筹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教师网联”IP频道——教师教育专业频道;在“地网”建设方面,“教师网联”的门户网站已经开通,正在设计开发统一的教学管理平台;在“人网”方面,第一级体系已经建立,目前正向第二级和第三级体系有序推进。
(二)问题和建议
1.成员学校领导对“教师网联”工作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提高
教育部对于“教师网联”非常重视,并称建立“教师网联”是打造中国教师教育的航空母舰,预计将有数千万元用于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公共资源和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建设,以及农村和西部地区教师的培训补贴。
与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巨大财政支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别成员单位领导对教师教育和“教师网联”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2.  “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建设过程中各方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
“教师网联”中的“人网”的建设相对于“天网”和“地网”的建设要复杂和重要得多。如何把12个“教师网联”的首批成员单位、学习中心、各省属师范大学、地市的教师进修学校、公共服务体系等有机整合在一个大教师教育系统之中,还需要理顺各单位的利益、组织和管理等各种关系,特别是省、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网联计划”体系中的指导和管理问题,原有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的问题,即将建立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何在网联第三级体系中发挥作用的问题等等。此外,还要理顺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关系,需要理顺教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关系。
3.  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尚需进一步探索
“教师网联”目前已经制定出了《教师网联学分互认与课程互选实施方案》、《教师网联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纲要(讨论稿)》等一系列有关新课程体系和资源共建共享的文件,并开始初步试行,但是资源共建共享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要实现真正的资源共建共享,还需要解决和突破一系列的难题,例如:如何打破传统教育和办学观念的制约,如何规范参与资源共建共享单位的行为,在形成和构建共建共享机制过程中的利益分配等等。
4.  新课程体系实施尚需进一步论证和调研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新的课程体系既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课程理念、教师理念和学生理念,又要尊重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经验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考虑网络环境的特点等等。尽管在“教师网联”第二次全体理事会议上原则通过了《教师网联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纲要(讨论稿)》,但是新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各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的认定等,还需要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意见,在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实践中深入论证、调研、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DB/OL],http://www.jswl.cn/Files/zdyj.htm,2003-9-5;
2.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试行方案(送审稿)[DB/OL],http://www.jswl.cn/Files/FangAn.htm;
3.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章程(讨论稿)[DB/OL],http://www.jswl.cn/Files/zhangcheng.htm;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DB/OL],http://www.jswl.cn/Files/teachernext008.htm;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DB/OL],http://www.jswl.cn/Files/teachernext009.htm,2002-2-27;
6.  丁新,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和对策建议[DB/OL],http://open.edu.cn/ycjy/zx/02zjlt/,2003-3;
7.  丁新,探索建立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3,(22):9-14;
8.  丁新,创新与合作-2003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