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网络教育的实践轨迹与延伸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0:10:21
(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第四期)
人大网络教育的实践轨迹与延伸思考
冯琳 张爱文
[编者按] 本刊陆续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一些反映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实践轨迹的个案,目的自然是从中发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意义。本篇访谈从回溯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网络教育的“初衷”开始,对其办学实践中的探索,特别是资源建设和支持服务方面的内容,进行简略的梳理。我们希望这样的梳理能够引发更多的延伸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的网络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几年来,在许多方面尝试、探索,力图有所创新。作为试点院校首家网络教育教学质量试评单位,在2004年8月的试评中,人大网络教育的办学方向、质量管理和体制与机制的探索,从整体上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肯定,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管理、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管理与服务、校外学习中心建设等也得到较高的评价。在“2005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人大网络教育申报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二等奖。这一项目成果反映了人大网络教育在满足成人自主学习和个性需要的基于网络的资源建设模式、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帮助在职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教学管理模式方面的可贵探索。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管网络教育的副院长顾宗连在探讨网络教育问题的时候,似乎更愿意持一种冷静和低调的态度。他表示,如果说人大的网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彰显了自身的特色,得到了业内与社会的认可,那也只是“入门级”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依然在探索进程当中,人大网院的实践也并未逾越这个阶段。本刊希望通过个案分析去梳理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发展脉络,反映网络远程教育领域的多元探索,顾宗连表示认同,他提出,对网络教育许多方面的问题,不论是实践探索还是理性思考,的确都还有待于不断深化。他认为,从人大网络教育指导思想的角度切入,重点回顾和分析资源建设和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或许可以对实践和研究的深化有所启示。
探索成人教育新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教育实践始于1997年7月,当时举办网络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学院,最初的几年当中,主要工作是引进资金和解决网络课件、系统平台等关键技术的应用问题,并力图通过试办非学历教育和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开设部分网络课程来积累和总结经验。2000年7月,人大被正式批准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网络教育的实践重点也开始转向面向在职人员的基于互联网的以本、专科成人高等教育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开始从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进行了网络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招生模式、管理模式、技术模式、服务模式和资源建设模式等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工作。2004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下发《关于组建继续教育学院的决定》,决定将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继续教育学院。据介绍,这种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人大继续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顾宗连表示,开展网络教育对解决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充分运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使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得以共享,都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因而,网络教育的意义可以从宏观层面作很多的阐发;但是,人民大学最初开展网络教育时的考虑或许更“简单”和“微观”一些。顾宗连从1985年开始做函授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介绍说:到90年代中后期,成人教育的规模在发展,但质量方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工学矛盾、到课率低等,都表现得很突出。从现象上看,学生素质和学习风气都与80年代有很大差距,但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决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从学校办学的角度,应该探寻新的方式,去解决成人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往在管理等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所进行的一些变革,还是属于消极应对。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体现了诸多优势。那么,能否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发挥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优势,完善教学与管理机制,并主动适应在职人员业余学习、分散学习的特点,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学习条件,提供比较周到的服务?正是出于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的考虑,人大开始了网络教育的尝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启动,为我国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而人大的网络教育可以说一直坚持了初衷,指导思想一直比较明确。此后,人大网络教育在总结其开展网络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特点的时候,总是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将网络教育视为在新兴科学技术引领下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要主动适应,积极发展;二是基于传统优势,面向在职人员,探索全面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途径;三是根据在职人员的特点,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集中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模式。
同时,顾宗连也指出,网络教育毕竟同传统校园教育不同,对网络教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最初在认识上还很肤浅,而一旦开始实践进程,就发现网络教育远比设想的要复杂得多,一切都要针对网络环境重新进行设计。明确的指导思想,无疑有助于实践探索的专注和深化。在顾宗连看来,这几年人大网络教育所做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像基于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的技术路线,强化资源建设,大力促进远程教育教材的建设和网络课程的开发,推进以完全选课制、弹性学习期限、预约考试制为基本内容的学分制,面向学生的服务体系以及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辅导等等,都是围绕着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为在职人员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展开的。
教学资源:网络特色与质量标准的追求
“网上人大”目前设有9个本、专科学历教育专业,其中5个是人大全国重点学科相关专业,其余的4个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作为学校的优势专业,“传统”教学资源显然是丰富的,而如何适应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特点,依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就人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情况看,远程教育系列教材的建设、网络课程的开发比较引人注目。
远程教育的教材具有“远程特色”才能适应远程学习者的需求;而缺乏远程特色,可以说是我国远程教育教材的先天不足,从函授教育至今,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编排的体例,多与传统校园教育所用的教材没有太大差异,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人大网络教育教材建设的力度是比较大的,自2001年12月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第一部“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公共政策导论》到现在,已经公开出版发行了79种,共涉及5个学科。教材建设力图充分考虑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及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性,在保证教材的知识结构层次和水平的基础上,兼顾成人在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希望能使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扩大知识面,锻炼思维方式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材建设还注重适应性,要求既适合网络学习的学生对应课件学习,又兼顾成人自学者自主学习的需要,据介绍,目前系列教材的60%外销到其他院校。
在谈及网络课程开发的时候,顾宗连说,最初做课件,也只是想把课堂成功地搬到网上。现在回忆起来,这当然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阶段,但对网络课程而言,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从网络课程建设初创时期至今,在媒体形式上,最初是单一纯文本网页形式,经过以音视频文件带动网页、辅以大量动画和完全个性化的界面设计,过渡为方便学生有选择性地浏览课程,到目前在突出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更强调学习互动、强调学习过程跟踪等的教学方法运用阶段。从内容上看,首先是传统面授课堂的网络呈现阶段,然后是个性化、交互型多媒体网络课程阶段,而第三阶段则是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在网络课程制作方面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制作形式上可以归纳为以项目组“作坊式”网络课程设计和制作方式阶段,统一标准的工业化流水线课程设计和制作阶段,以及目前的工业化模式基础上的教学个性化回归的设计和制作阶段。
顾宗连表示,谈及网络课程的建设,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目前,人大网络教育自主设计、开发的课程累计214门,其中27门课程为升级版课程;共有386门次课程被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38所学校引进使用。2001年前后,曾有人对人大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不理解,认为也就是发发光盘。这其实仅仅看到了局部的现象。制作和发放光盘有初创阶段的特征,而且也只是人大网络教育教学和资源建设的一部分,何况在当时而言,光盘更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环境特点。一步步走到今天,开设专业或课程,资源建设都是先行的,而人大网络教育的网络课程,都有严格的基本规格,有着高起点的质量标准。顾宗连强调,不符合一定规格的课件,并不能称之为“课程”。
据介绍,网络课程的建设,首先需要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或对已有专业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的网络课程开发及改造计划。为了体现网络教学的丰富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个别性的特点,人大网络教育依据教学设计理论,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开发设计了多种表现形式,并根据不同的课程表现形式,探索搭建相应的交互性学习平台,比如研究性学习平台、案例教学平台等。
在网络课程的制作方面,人大网络教育重视加强系统过程控制,细化为具体的环节,包括:网络课程脚本编写教师及授课教师的考察、聘请;网络课程策划方案及进度计划的制定;对授课教师的脚本编写规范及授课规范的培训;脚本素材的回收及审核;教师授课的统筹安排与授课质量控制;对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控制。网络课程审核主要包括网络课程音视频素材审核、脚本审核、网页制作素材审核、课件成品审核等环节,各个环节均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学设计教师和教学辅导教师完成。为加强网络课程的评估,还制定了网络课程评估的各类标准、规范和网络课程评估方案,每年进行一次上网课程评估工作。此外还专门开辟了沟通和反馈的渠道,以解决课程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支持服务:新理念的贯彻与服务体系的完善
从2000年10月开始正式招收学历教育的学生,到2006年3月,人大网络教育有在读学生共计4,1460名,其中高中起点专科学生6,816名,高中起点本科学生8,648名,专科升本科学生20,936名,本科第二学历学生1,718名,非学历教育学生3,342名。共有毕业生10,950名,其中专科毕业生2,397名,本科毕业生8,553名,本科毕业生中有1,931名获得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22.6%。面对较为庞大的学生群体,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及其正常运转,于网络教育而言并非易事。
顾宗连认为,人大网络教育的口碑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觉得教师和工作人员素质较好,各项支持服务有条不紊。据介绍,人大网络教育强调规范管理、突出服务,力图探索出一整套与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学生支持服务体系。这一体系目前包括学分制的学习管理、咨询服务、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毕业管理与服务、个性化学习指导服务、教材服务等。
学分制学习管理是为了适应在职人员进行业余学习的需要,方便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而设立的。在学分制学习管理模式下,学院对学生实行以弹性学习期限和选课制为基本特征的学分制管理,教学周期采取“双期四考制”,考试实行“考试预约制”、“一课三考制”和“异地转考制”(学生由于工作调动或出差可申请到就近的任一校外学习中心参加考试)。
咨询服务体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电话咨询、邮件咨询、论坛咨询为主,以短信咨询为辅。2000年10月,咨询部正式成立;2001年4月,启用了呼叫中心坐席系统;2000年12月和2001年3月,分别开通“杨老师信箱”和“杨老师论坛”,以电子邮件或论坛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2003年5月,启动短信平台,向学生提供“手机免费短信服务”。在咨询服务中,制定了休息日服务制度和限时回复制度、回访制度和咨询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力图使咨询工作做到位,并使咨询工作与各业务部门的工作形成互动。为提高咨询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还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工作需要的培训与考核制度。
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主要包括导学、学籍、学习过程、考试、成绩、毕业以及学生活动的管理与服务等等。为了减少学生在远程学习中的焦虑感,人大网络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学前培训、学习过程服务和特殊群体服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学习进度分析、学习提醒服务以及个人学习计划的制订,激发学生潜能,督促学生完成学业。对个别残疾学生采取特殊政策,方便他们的学习。
在教材服务方面,人大网络教育将纸介教材和光盘课程统一考虑,向所有选课学生免费发放光盘课程;开发了“光盘版课程自动更新系统”,保证学生能免费更新课程内容;在教材配送方面,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网上预订任一门课程的教材,还可以选择教材领取方式,到学习中心领取或由学校寄到家中。
顾宗连认为,支持服务方面的一些具体指标、制度和措施,各家网络教育办学机构或许有些是类似的,但其中贯彻的思路和理念却可能不尽相同,保障整个支持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管理模式的变革、技术路线的支撑等等。他表示,理念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人大网络教育实行考试预约和一课三考制度,即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课程考试分开管理,学生是否参加课程考试,由学生在考前根据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在考试预约期限内(通常为10天)从网上预约参加考试的课程,每次最多可预约五门课程的考试。学生在学习期限内,每门课程最多可参加三次考试,考试未通过或通过但对成绩不满意的,可以再次预约考试。顾宗连认为,“预约考试制度”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也就是一种“补考制度”——允许因某种原因不参加考试,下次可以补考。其实,两者从出发点上就是根本不同的。允许补考,只是一种被动的方式,而“预约考试”从深层次看则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理念。在职学生和全日制学生的学习条件很不相同,对于全日制学生而言,在按部就班的学期学习结束之后,在期末参加考试当然很正常;但对于在职业余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习计划的完成会受到其他情况的干扰,死板地按照固定的“学期”来要求他们参加考试,可能很难反映真实的学习成果,对学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所以,必须考虑网络教育的学生所面对的环境和干扰因素,采取灵活的方式,明确告诉学生,学习学好了再来考试,而不是到了期末要考试。这样做,就使得考试是为学生服务、为学习服务,而不是考试为学校服务。对于传统校园教育而言,采取类似的灵活的管理方式很难操作,也无法进行成本控制,但在网络教育的环境下,我们有条件、也应该主动进行这样的探索。
顾宗连提出,应当不断研究网络教育的特点,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支持服务工作做在前面。服务当然不能是滞后型的,而且还应当使“平行”的服务,变成“超前”的服务。像《学生手册》是学生整个学习期间的“指南”,人大网络教育从一开始就重视其编写工作,不断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修订。到目前为止,已有11个版本。从第二版起,就着意体现服务意识,而不仅仅是各种管理规定的汇编。比如,在新版的《学生手册》中,特意加入了时间管理的内容。他说,我们的考虑是,很多学生可能还没有比较主动、系统地思考对学习时间的安排与控制问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时间管理还是个新的概念。加入这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学习时间进行设计安排,学生的反应很好。所以,管理也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应当切实转变为一种服务,通过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来传播新的理念。
思考新课题
从今年开始,“网上人大”采取了“即时入学”的方式,即入学测试不再限于每年4次,也不再限于每年固定两次选课,而是可以随时接受学生报名,每个月举行一次入学测试,测试两周后公布录取结果,被录取的学生可以即时选课、即时开始学习。有媒体报道称,即时入学丰富了人民大学网络教育的特色服务体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节奏,符合网络学习的特点,为网络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实际上,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原本就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教育,规范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是网络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践中,像“即时入学”或“预约考试”这类制度的顺利贯彻和持续保障,须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以及技术等体系的有机整合与良好运作的支撑,而这正是网络教育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顾宗连认为,国内成人教育的社会信任度不高,一个核心问题是对成人教育的规律重视和研究不够。他提出,成人教育是面对数以百万计、千万计学生的办学形式,理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而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政策的连续性和经验的积累,但究竟有多少普通高校把成人教育真正作为一个学科门类来重视、来研究,把成人教育当作学科建设的大事来抓?人大网络教育事业的成长,最初立足于解决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一“初衷”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大网络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办学特色。总结和梳理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顾宗连反复强调人大网络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较低层面的”。他比喻说,如果网络教育是一座五星级的饭店,那么人大网络教育只算是进得大堂。尚未入门者可能会表示赞扬和钦佩,但置身其中,可谓甘苦自知,而想在网络教育之路上获得新的提升和发展,难度就更大了。网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理念的不断更新,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网上人大”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更加丰富的特点,是人大网络教育办学过程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从资源建设的角度,学科学习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人大网络教育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脉络是:课件—多媒体网络课程—学科资源环境,而学科资源环境是建立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之上的大型学习平台,“学科频道”的概念据此而提出。应该说,这是一种以系统的理念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有益尝试。学科频道的建设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科教育为主线,以资源共享为支撑,以维护更新为保障。按照设想,学科频道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使学科各方面的知识交互融通。学生可以通过这一专业学科环境学习课程,分析案例,查询资料,了解动态,发表观点,展开讨论。频道的设置应既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需要,又为更多有志于研究和探索的学生拓展可继续发展的空间。作为探索性的实验,人大网络教育初步建设了法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基础学科的学科频道。
但是,顾宗连认为,“学科频道”的理念和思路非常好,进一步推进却会有很大的难度。资源、队伍、技术和体制、资金等,都会成为问题,而且,究竟如何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他还举例说,人大网络教育的网络教学可以归纳概述为10个环节,包括纸介教材自学、网络课件学习、网上导学、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络模拟自测、必要的面授辅导、集中考试及毕业论文,试图依据在职人员的学习特点和互联网的优势去造就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过,其中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即学生参加网上学习的热情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学校的期望。此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很大,但使用率也不是很理想。顾宗连认为,类似的问题都反映着工作中的缺憾,同时,也需要在今后作更多理念与实践上的探索,充分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需求等,加强引导,而不是一厢情愿,真正作到以学生为中心。他指出,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网民人数已经突破1亿,而更耐人寻味的是,网络应用的方式和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性化的表达和多元互动越来越成为潮流,如博客(blog)现象的出现和繁荣。网络教育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如何适应新的变化,更新理念,并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发展,都值得认真思考、积极尝试。
教材建设和课程开发尽管已经成为人大网络教育发展中的亮点,但顾宗连认为相关的课题还应该从更宏观的视角作更多的思考。他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字出版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发展可能会有“融合”的趋势。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大量书籍的印刷是工业社会的特点,而网络的发展使数字化和个人定制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求,文字教材如何同网络课程相结合,教材出版如何实现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文本电子化,而是内容和表现形式均实现数字化,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网络教育和图书馆的结合也很值得思考。图书馆的职能是为读者提供知识,并有为读者提供定制服务的功能,这同网络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定制服务有相似的地方。人大网络教育引进和建设数字图书馆,主要是考虑到资源建设不仅要顾及点、而且要涉及面。当然,在建设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如数字图书馆仅仅把书本资源搬上网行不行?数字化资源究竟如何建设才能适应网络环境的特点、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学习者产生有效的吸引力?顾宗连认为,网络教育一定会与相关行业出现更多的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大网络教育更多地是面向全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目前同行业的合作开展得还不多。顾宗连认为,这是承续人大成人教育的办学传统和优势。但他也表示,面向在职人员进行岗位的、职业的教育培训,也是需要尝试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同相关行业或系统进行良好的合作?如何进行专业与课程设计的改革,提高实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唯文凭的倾向?如何得到校内教学资源的支持,而并不照搬全日制教育的模式,在理念和具体措施上进行磨合,做好岗位教育培训同学科体系的融合?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此外,在采访中,顾宗连还谈及他对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同企业的合作办学,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其他一些方面问题的看法。在他看来,网络教育各个层面与环节的探索,一方面取得了成绩、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另一方面也的确无不带有形成性的特征;而如何继续推进网络教育的发展,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依然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