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与方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09:44
规矩与方圆
荣筱箐 2009-10-20 21:12:52
我到美国时日历刚刚翻过20世纪,小时候以为永远都会像未来一样灿烂美好却又遥不可及的四个现代化对于中国人已经成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除了从纽约的肯尼迪机场出关时检查我行李的黑人女士黑到几乎辨认不出五官,这有点让我惊奇之外,在这里我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在中国没有的西洋景,直到在一个美国朋友家里发现了它。
它是一个半透明的长方形塑料盒,里面平均分成七个小方格,每格的盖子上都印着一个缩写字母,分别代表星期一到星期天七个日子。我在朋友家留宿了几天,看她每天早上打开其中一格把里面的维生素药片倒在手心里吃掉,还以为每个格子里都有与众不同的奥妙,但一问才知道,原来她每天吃的都是一样的药片。
这几年这种小药盒也随着进口维生素一起来到了中国,但除了出差在外不得已之外,很难想象中国人会不厌其烦的把同样的药片分装到七个格子里,再按顺序把它们一天天的倒出来。
这件事听起来就像牛顿当年打算在他家的院墙上开一大一小两个洞,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里的大猫和小猫都出入自由。牛顿一心想着解决科学难题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显得脑子不够用,但这种七天小药盒在美国的普及却另有原因。
与中国人喜欢在无规则的游戏中运用灵活的思维找到取胜之道不同,美国是个秩序社会,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熏陶下,美国人已经养成了事事先订下细则然后心无杂念照办的习惯,在没有规章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规章的框架就像这个小药盒,它可以把操作程序系统化,让人们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每个步骤,即高效又省心。但时间长了,人就多少显得有些机械化,失去了变通的能力。
美国人这种行事风格曾经让在《周易》的智能浸淫中长大的我很不以为然。比如早几年去报道一个很热门的研讨会,开始的时间还没到,但进入小会堂的听众已经超过了消防局规定的150人的最高限度。门卫大叔斩钉截铁地把从第151人开始的所有听众都拦在门口,说只有等里面有人出来才能再放人进去。我费尽口舌告诉他自己是记者,肩负重要报道任务,但大叔铁面无私的告诉我,就算你是主讲人也一样进不去。
最近到邮局帮老公取包裹,虽然他已经在包裹单上签了名授权让我领取,邮局的哥哥在检验过包裹单和我的身份证后死活要我出示一份和包裹单上的地址吻合的住址证明。相对于会场中的人数限制,这个规矩听起来似乎更不合理,难道分居的夫妻或不住在一起的朋友就不能互相帮忙领取包裹吗?但我知道这个慈眉善目的哥哥不可能跟我讨论规矩本身的谬误,他的唯一选择是照章办事,而我唯一的选择是乖乖的回家去拿带住址的证件。
这说明在这里住了多年后,我已经基本放弃了靠巧言辞令或锲而不舍走通捷径的企图,开始变得像美国人一样认死理儿了,直到上个月去联合国报道首脑会议。联合国虽然地处纽约,却不再是美国人的天下。联大第一天,世界各地2000多名记者争抢20多张进入主会场的入场券,负责发票的非洲大妈对乱做一团的记者大喊:联合国常驻记者优先。我佩戴的记者证已经标明不是常驻记者,但我却挤在最前面,幽怨地看了她一眼说:我从早上六点就已经等在这里了。
这本来是自言自语的发发牢骚,但没想到奇迹出现了,大妈居然一脸同情地把一张票塞在我手里。虽然看到这张不合规矩发出来的票让大妈被其它记者群起攻之,我心里多少也有些歉意,但更多的还是惊喜——这种柳暗花明的乐趣真的已经久违了。
中国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规矩的重要。但在现实世界中,规矩下出来的更多是有棱有角的方而不是八面玲珑的圆,这大概是个永远都无法解决的悖论。【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21/150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