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矩与不规矩想到的国标舞共性与个性浅谈中国国标舞总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04:33
比赛前遇到一个认识的小舞者,小聊了一会儿,知道他目前已经更换了新的舞伴,问他原来的舞伴如何,他很大人气的说,我那个舞伴跳舞太规矩了,我不喜欢规矩,所以,就分开了,她目前在我们班级里应该算中下水平吧。我听了以后心里突然的一动,一个14岁的孩子这样来评介自己和前舞伴的舞蹈,好象有点太成人了吧?后来我知道,这个条件很好的孩子没有进入复赛。我想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规矩与不规矩观点抹杀了他目前的舞蹈天分,或者说是,大人对舞蹈规矩或者不规矩的认识,影响了他对国际标准舞的艺术定位。
规矩与不规矩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我们跳的舞蹈在中国的名称是,国际标准舞,什么是标准,词典上的解释是:衡量事物的准则。什么是规矩?字面意义上的规矩是圆和方。其实规矩就是标准,标准就是规矩。这是个很简单的文字问题,应该不会有争议的。可以看下规矩的出处:
规,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会意。——《说文》
规矩方圆之至也。——《孟子》
规者,正圆之器也。——《诗·沔水》序·笺
圆曰规,方曰矩。——《楚辞·离骚》
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荀子·赋》
什么是不规矩,那显然就是不标准,既然你比赛的舞蹈名称里有了标准的概念,而你不按标准来跳,结果是很显然的,只有淘汰出局。
艺术是讲共性与个性的,共性其实就是规矩,个性其实就是不规矩。但在讲个性之前,一定要明确共性的特点,没有共性何来个性呢?
比如,桌子的共性是一个面,四条腿,但一个面四条腿的还有凳子、床等等,区别桌子、凳子和床的就是个性。
在国际标准舞中,共性的是标准,个性的是舞蹈,舞蹈艺术个性的形成一定要在标准舞蹈的共性之后,如果在共性没有形成之前就追求个性的发展,其实就是一种南辕北辙、舍本逐末的有害思维啊。
艺术的共性是一样,艺术的个性是不一样,在艺术的共性里追求个性,是在一样里追求不一样,但同时又在个性的不一样里追求共性的一样,这才是艺术的真谛啊。你为了追求你的个性,结果失去了共性,或者为了共性而缺少了个性,都是违背艺术规律的事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诗人能言,别人也能言者,要诗人有什么用呢?诗人只言别人不可言者,要诗人有什么用处呢,诗人要能言别人想言又不能言者才是对的啊!
我套用此话在国标舞共性与个性上的理解如下:大家都能跳的就是共性但少了个性,要你跳有什么用呢?大家都不能跳,只有你一个人能跳的,就是有了个性,但没有共性,谁来欣赏呢,最后才有大家都知道怎么跳又只有你能跳的,才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最高境界啊。
太标准了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太不标准了会失去舞蹈的共性,但共性是个性体现的母体,个性却是共性体现的杀手,只有掌握了共性,才有个性的发展,在没有掌握共性之前就天真的追求个性的张扬,最后只能让别人问你:我想请问你一下,你跳的是什么呢?
比赛中看到的音乐问题
比赛的时候,有了空闲还是要忙里偷闲的看一下比赛中的场面,因为不懂舞蹈,所以看的总是热闹,正应了那句老话: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因为不懂舞蹈,所以总是看人影的飘逸,裙摆的舞动,很少注意步态的快慢与节奏,偶然的眼睛向脚下看去,发现,有些人的脚并没有在音乐的点上放在地板上,于是问了一个行家,答:没有音乐。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凡人在学习舞蹈之前,都应该是在嘴里数着节奏,脚下慢慢的移动吧,等熟悉了才开始合音乐的节拍来练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舞者没有在音乐里的一个原因。 这里说一点我猜测的原因。
音乐是分2拍子与3拍子的,其他的都是2与3的复合拍子。所以,音乐的进行必须符合1、2、3或者是1、2、3、4的固定隐性节奏,节奏我原来说过,是音的长短以一定的强弱规律出现的组合。这里的隐性节奏是音乐本身按2拍子或者是3拍子出现的,我们听到的节奏还有鼓点的节奏与旋律本身产生的节奏交织在一起。而我们在没有音乐的前提下来练习舞蹈的时候,嘴里念叨的1、2、3、4就是音乐本身以2拍子或者3拍子体现的隐性节奏,而我们跟音乐跳舞时必须踩上的音乐其实就是踩在隐性的2拍子或者3拍子的大节奏上,或者手是节奏框架上,跟鼓点和旋律本身的节奏没有关系。
人都是有音乐本能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与练习,慢慢的丢失了,这些音乐本能通过学习可以激活,成为一种固定乐感。乐感包括的面很广泛,一般有音高、节奏、速度、表现等等。一般固定音高在5岁以后就会消失,终生都不再可能唤醒,所以有标准音A来提示音乐人听其他的声音,固定节奏是最近才提出的概念,从我的朋友中可以推断,固定节奏好象不受年龄的限制,我有个弹贝司的朋友,节奏就是固定节奏,一首歌曲伴奏的速度确定下来,排练成熟以后,你就再也无法改变他的速度,比如,一个歌曲是90拍子/分钟的,到演出的时候,你想快一点到100拍/分钟,或者慢点到80拍/分钟,是不现实的,因为他已经在脑子里形成了固定节奏,改不过来了。
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想到了这些不在音乐里的舞者。他们很可能是受了固定节奏的约束,像我那个贝司朋友一样,限制在了自己的节奏里。其实固定节奏的概念应该是,一个具备固定节奏的人,可以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直接打出每分钟的60拍,或者120拍。就像固定音高的概念,不用标准音的提示,就可以直接唱出他听到的任何一个音的音高与音名。
这里的固定节奏其实是一种缺少乐感的现象。
当你在用嘴数拍子的时候,你心的速度是稳定的,并且以一种你自己掌握的速度进行着,当你在音乐里跳的时候,音乐的速度与你练习时自己数的速度是有区别的,但脑子里的固定节奏限制了你的步伐,所以你总是无法进入细微的音乐节奏差别里,于是你总是在音乐的外面飘扬。
这个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只要在练习的时候,多跟音乐就可以解决。还有一些下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白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节奏应该是同时出现的。两者应该是像齿轮一样精确,这样就应该做到,在音乐出现的前几个小节里,快速的找到隐性节奏的点,然后在后面的音乐里,让你的舞步踩在音乐的节奏上,就可以了。
比如,唱卡拉OK时,有个字幕的提示,字幕的颜色改变与音乐的进行是同步的,如果你看到字变了颜色再唱一定是晚了一点点在节奏或者音乐的边缘,如果你能在前奏里找到节奏的速度点,就能在音乐里把歌词完美的镶嵌在音乐里。其实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就想这里的卡拉OK一样。
还有个方法就是,买一个节拍机,一般的价位在300元人民币左右就够了,上面有很多速度的标记,可以用这个替代数拍子,声音很大,穿透力很强,使用很简单,重要的是,在每个小节的第一拍,有个铃声的提示,很好用。你可以在你的拍子速度附近做一些变化,比如,你的舞蹈速度是80拍子/分钟,你可以在上下多移动几个速度来适应不同的音乐速度。音乐人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的小玩意,在练习时,这样的节拍器往往陪伴音乐人一生。
最后,别忘了,节拍器上的速度是多少拍子/分钟,你应该把你的小节数用拍子符号换算出来,不然是没有办法练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