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未必是“灰色”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6:40
日前与一位地方党报的理论版同行闲谈,话及地方报的理论宣传时,他笑言:那是你们中央大报的事,我们地方报哪有那实力?听得出,他的回答是言不由衷的。我故意追问他们理论版的见刊频次和文章内容,他不无遗憾地说:过去每周一期,现在改为双周了,且见刊频次保不住;至于文章内容,多是工作指导性或政策解读性文章,连编辑都提 不起兴趣。问及为什么不多发一些思辨性、可读性强的文章,他迟疑再三,终于道出了实情:上级领导认为“理论是灰色的”,不如新闻报道更鲜活,也不如消费指导更实用,所以对理论版不重视。

  类似的情况,我在其他地方的调研中也遇到过。有的文章高频次引用各级领导讲话或有关文件,成了领导讲话或文件的翻版,读者称之为“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长”;有的文章通篇是“要如何如何”、“应如何如何”,或宏大叙事,或鸡毛蒜皮,没有学理性,缺乏逻辑性,读来很乏味;有的从本本到本本,从理论到理论,这个领导说那个领导讲,写法呆板;有的虽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但官腔十足,数字一大堆,建议一大串,只重“开药方”,很少“说药理”,读者因而也不买账。这样的理论版长期办下去,理论真的都是“灰色”的了。

  “理论是灰色的”,语出德国诗人歌德的《浮士德》:“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后人引用时却往往“各取所需”地引一半,从而部分导致了对“理论”的社会误读。

  事实上,理论是对复杂现实的抽象,是对现实本质的思考和总结,是事实之间产生关联的思想,其本身依然来源于实践。比如,当代中国理论界广泛关注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低碳消费理论、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哪一个与老百姓的生活不相关?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报党刊承担着重要的理论宣传职责,尤其是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各级党报党刊都应创造性地把理论宣传和理论探讨工作做好,而不能仅仅认为“都是中央大报的事”,更不能仅仅理解为政策解读和文件诠释。

  各级党报党刊应紧密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选取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浅出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义说清楚,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说清楚,把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说清楚。“宣传”的本意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要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就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多选刊一些离百姓生活近,又分析入理的思辨性文章,有意识引导作者们切实转变文风,写作时尽量“切口”小,主题新,分析透,有新观点,给人以启发,而不是言之无物的“假、大、空”,或净说些“正确的废话”。果如此,理论就同样可以是“常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