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问题:不要贸然增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4:55
阿富汗问题:不要贸然增兵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菲利普•斯蒂芬斯 2009-11-12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不用急,总统先生。别理会流言蜚语,不要贸然行事。不耐烦是当今时代的弊病。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大选获胜一年来,他的仰慕者和反对者都开始焦躁不安起来。入主白宫以来,总统拿得出什么政绩?他的成就在多大程度上兑现了当初的高谈阔论?

在我看来,奥巴马一直相当忙碌。他出台了一套成功的经济刺激方案,挽救了金融体系,在实现医改的征途上走完了四分之三的路,还重写了气候变化政策。在这些事情上,你都能指出明显的缺陷,但难以辩称他在高尔夫球场上花了太多时间。

在外交政策舞台,要求迅速决定、即刻奏效的呼声尤为响亮。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因为在伊拉克发动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而饱受指摘。而奥巴马的“罪行”则是,就因为他喜欢先礼后兵,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对于右翼的政治评论人士而言,外交与接触已变成优柔寡断和软弱的同义词。想要得到外人的好感,就是软弱无力,如果“外人”是不中用的欧洲人,那就尤其如此。奥巴马应该寻衅打架。

在这个平行宇宙中,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是最为畅所欲言的居民。切尼与布什第二任期内明智的政策转变划清界限。美国在早些时候推行的先发制人战略,才是保持美国安全的合适方式。别管伊拉克的流血;忘了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重新集结;不理会朝鲜和伊朗的挑衅。那时,美国显示自己有足够的决心,不惜与所有的朋友“拗断”。

针对奥巴马外交政策的怀疑,并不局限于意在收复失地的右翼。希望美国修复国际声誉的许多人,也期盼奥巴马加紧脚步。快拿定主意吧,他们低声说道:决定你到底想在阿富汗做些什么。

我想象不出还有哪一种战略决策,会比在阿富汗问题上匆忙判断更加愚蠢。即便在今夏大选闹剧暴露了哈米德·卡尔扎伊(Hamid Karzai)总统合法性的漏洞之前,奥巴马面前就只有糟糕的选择。他为什么要在权衡事实依据之前,就急于做出选择呢?

上月,我听了驻阿美军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Stanley McChrystal)为增兵进行的陈述。他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的演讲,是思路清晰和实证分析的典范。他的结论似乎也无可辩驳:除非发动一场全面的反叛乱战役,否则美国及其盟国注定会败给塔利班。

但麦克里斯特尔将军认为,即使进一步增兵,也不一定能取得胜利;在我仔细琢磨后,他的主张的组织逻辑——承诺构建一个能自立的阿富汗政府,并坚持多年,是成功的唯一希望——看起来正是这种主张的最薄弱环节。

毫不动摇的决心也许是得不到的。选民愿意承受生命和金钱代价的时间,可能不足以给麦克里斯特尔将军带来成功的机会。如果国家重建是唯一的选择,或许奥巴马应该想一想退出战略了。

不过,退缩看来也不可行。巴基斯坦最近发生的恐怖袭击就提醒着人们,这个核国家面临极端主义威胁。有谁敢称,塔利班如果在阿富汗获胜,不会是圣战分子在巴基斯坦获胜的前奏?专打基地组织的更具针对性的反恐行动会怎么样?这听上去很吸引人——直到人们意识到,僵局会让塔利班卷土重来。

在其它地方,人们指责奥巴马在与俄罗斯的来往中做出让步,却没有任何回报。华盛顿放弃了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而没有得到明显的回报。至于伊朗的核计划,奥巴马伸出的手只是换来德黑兰更多的搪塞。

这种不耐烦的背后,隐藏着某些基本的误解。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外交政策给领导人带来直截了当的选择:是增兵还是撤兵阿富汗;与伊朗谈判,还是炸了它;冷落盟国,还是向它们低头;博得阿拉伯国家的好感,还是支持以色列。另一种错误观念是,领导人所要做的无非是一个决定:这些挑战都能用简单或快速的解决方案解决。

将两种观念结合起来,你就会得出结论认为:由于短暂的接触(外加一次面对面的会谈)并未使已冰冻30年的美国与伊朗关系有所缓和,现在是时候对伊朗采取强硬态度了。但布什政府的破坏性实验已经证明,美国可以凭借武力为所欲为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奥巴马战略的审慎特性,承认了这些令人不爽的现实。很少能在威胁与接触这两个方案中轻松地选其一。有时,武力和协商都不会起作用。许多问题(我认为阿富汗问题就是其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解决,人们必须应对它们。

奥巴马真正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是承认美国的实力存在局限性:尽管在左右事件进程方面,美国的地位仍至高无上,但这种实力在不可或缺的同时,也仍是不够的。奥巴马倡导建立一个全球新秩序,不是为了打造历史的丰碑,而是旨在增强美国的领导力。在安全方面的所有重大挑战上,美国需要源自国际认可的支持与合法性。

当然,上述哪一点都不会让认为美国可以为所欲为的切尼之流感到满意。对于沉迷于非赢即输的滚动报道的媒体而言,这也不够便利。在某些问题上,我也希望奥巴马能更加果断一些:坚决要求以色列政府履行其国际义务;或者,对于莫斯科方面重建俄罗斯帝国的努力,态度更加强硬一些。

但话说回来,由于奥巴马的出现,美国终于有一位领导人能客观地看待问题,并认真思考如何能最好地改变它们了。这一点很重要。正如我所说的:不着急,总统先生。

译者/陈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