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洪虎鼓吹中医的种种谬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9:04
王澄   2008年2月25日
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洪虎最近在“中医药发展讲坛”提出 把振兴中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洪虎的谬论之一:发展中医药是宪法规定的任务。
王澄:新中国历次宪法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事多了。要不为什么改了又改。比如,当全世界各国的宪法强调要保护人权,保护公民自由的时候,中国的宪法说全国人民要听毛皇帝的话。这种宪法不应当改吗?把中医药写进宪法是80年代毛派人物崔月犁作的坏事。请问,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把土医写进宪法?把土医写进宪法的国家能是个先进文明的国家吗?
洪虎的谬论之二:“要把扶持中医发展作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
王澄:2006年4月张功耀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的檄文。接着,网上对中医问题的讨论空前激烈。2006年10月7日张功耀和我在网上发表了《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建议并征集签名。四天之后的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对中医问题改了口,提法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大家心里很明白,过去50多年来由毛泽东封建专制集团启动的重大中医路线错误就要到了被彻底清算的时候了。在这种情况下,凡是以前没有在这方面犯过错误的人,都要想法子让自己不要卷进去。在毛泽东,四人帮,崔月犁时代,中国政府对于中医的提法是:大力提倡,大力推广使用,文革中甚至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新医是唯一的方向。新的提法“扶持”显然和以前的“大力提倡,大力推广使用,唯一方向”的提法大大不同。“扶持”就是你有困难我一定帮你,你自己如果活不下去,我就和你“拜拜”。中国的所有的事都需要“扶持”,城里卖鸡蛋的老太太也要扶持,政府扶持了她,她能够自食其力,政府就减少了一个负担。所以,说对中医“扶持”,如果不看具体做什么,理论上永远是对的。而“大力提倡”和“大力推广使用”就不对了。“大力提倡”是帮中医卖假医假药,“大力推广使用”是强迫他人使用中医。这两种做法和说法到头来都会被受害者“秋后算账”。所以,无论中医怎样闹,2006年10月到今天已经有一年四个月了,伟光正就是死不松口,“扶持”成了对中医承诺的底线。
平心而论,伟光正的“扶持”一说是相当的智慧。它能左右逢缘,前后照应。可惜呀,这样一部好经让洪虎这样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中文的“扶持”二字就是“帮一把”的意思。可洪虎就能从“扶持”两个字中念出“大力发展”,“战略重点”,“战略支撑”,“战略措施”,“战略突破口”,“继承发扬的重要领域”。面神经麻痹的人嘴也不会歪到这种程度。
中国人都知道,当前中国的医疗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到底是什么? 是全体国民的医疗平等。对于一个社会不稳定的国家来说,最怕的就是“不均”。
洪虎的谬论之三:“要把中医作为我国农村和城市社区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医疗手段,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扶持和发展中医药。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选择医疗方式必须关注政府、社会群众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王澄:这些话从洪虎这种大官的嘴巴中说出来,叫做“国家对穷人的歧视行为”。中国人的医疗困难主要是穷人,平民,和农民的医疗困难。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想办法把城里人和富人能够得到的医疗方面的好处也提供给穷人,平民,和农民,还是继续让城里人和富人吃药,让(农村)农民和(社区)穷人吃草(药)?这是关系到人与人之间平等和国家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政府编过年的歌说是“盛世”,到了给穷人和农民看病的时候说,因为承受能力(经费)不足,请你们继续吃草(药)。穷人和农民要问,到底“盛世”是真的还是“经费不足”是真的?其实都是真的,因为“盛世”是有钱有势之人的盛世,贪官污吏的盛世。“经费不足”是没钱没势之穷人的经费不足。洪虎的主张分明是在逼农民和穷人造反。
洪虎的谬论之四:“中医药在某些疾病治疗过程中,有其独到之处。---现在中医突出的特点、长处有些是西医不具备的。”
王澄:请问洪虎,中医药在哪些地方有“独到之处”?哪些地方是“西医不具备、人类又需要”?据我所知,只有针灸是外国没有的。而针灸在现代医学里只能对肌肉关节疼痛起到弱止痛作用。并且因为没有剂量关系,针灸只是一种模糊治疗方法。难道我们能把针灸的这点作用说成是一种医学的全部吗?
洪虎的谬论之五:“要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卫生资源,并以较小的投入换来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中医的特点和优势。”
王澄:中医天天说自己“简便廉”,都快到了插草卖身的地步。我们要问,医疗工作的社会效益的指标是什么?是现代医学规定的治愈或好转标准。今天的中国已经进步到了全体国民只承认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愈好转标准是唯一能够接受的标准。比如,一个人得了白血病,诊断是现代医学标准。无论他用西医或中医治疗,治愈或好转的标准一定是体能恢复,症状减轻,加上化验血相改善。这是今天我们和中医讨论医学的社会效益的前提。对于中医来说,也是“城下之盟”。中医说到自己的疗效时,只要是有意躲开这个前提,就是自欺欺人。
换句话说,现代医学内部的彼此息息相关的病因学,诊断,治疗,治愈好转标准成了中医有用还是没有用的唯一参照物。如果土医不能比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好,它就不是“卫生资源”。如果中医药不是卫生资源,它的简便廉又有什么用?把话再说白一点,20元的西药片能治病,5元钱的中药不能治病。谁会花5元钱去买中药?
另一种讨论社会效益的方法是,如果把大型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关闭了,那么会不会减弱医院的社会效益呢?如果有和没有中医科都是一样的,那么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就是幌子,一个没有用的东西。
洪虎的谬论之六:“发扬中医药治未病的特长和优势”。
王澄:治未病是由学炼石油的吴仪提倡的。技术上属于“相面”领域,规模上属于“国骗”水平。“国骗”就是国家领着中医欺骗国民。自从2007年中医开展了治未病,卫生部报告说中国2007年传染病发生率反而比2006年升高了。这是为什么呀?因为中医帮不上中国医疗事业任何忙。中医能治传染病非典的说法是假的。
洪虎的谬论之七:“要把中医的发展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突破口”。
对于中国来说,科学技术大致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盖楼房,修路修桥等属于初级科学技术,电脑产业和汽车工业等属于中级科学技术,而医疗事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等属于高级科学技术。中国整体国家能力现在正在中级科学技术上爬坡。完成中级科学技术的标志是中国产的汽车能够畅销全世界。前几年,报道说中国产的汽车在非洲全都坏了。中国过去30年在初级和中级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没有一样不是学习了西方国家的。中国整体国家能力现在还谈不上高级科学技术。因为高级科学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这是中国最缺乏的。像过去的30年一样,要开发高级科学技术,眼光要向外看,向西方国家看。像洪虎这种还在家里“找破烂”的过了时的工程师中国还得要淘汰好几批(代),才能开始走上高级科学技术的创新之路。
此外,中药走向国外的前提是,中药不是药,是保健品。保健品的使用与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任何关系。首先,各国现代医学的医生不允许向病人推荐保健品,因为保健品如何保健的“机理不祥”。所以,中药出口这条路绝对不是“创新型”之路。
洪虎的谬论之八:“不能让中医适应世界上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西医适用的规则和标准,而是要建立适应中医药发展的我国自己的规则和标准,让世界选择和接受这些规则和标准,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认为,扶持发展中医药首要的任务是解决中国人自身的医疗问题,如果采用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医疗健康的模式,把13亿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解决好,世界自然就会认可中医。”
王澄:中国的官只会欺负中国人。用行政的手段强迫所管辖的民众接受中医药,这叫做强奸民意。
洪虎的谬论之九:“要把振兴中医作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领域”。
医学明明是一门科学,可是中医非要“科学不够文化凑”。中医从科学的阵地上被我们打退到文化阵地,已经满盘皆输了。我们看到今天中医在文化阵地的种种表演,只是自我疗伤而已,根本没有“战斗力”。
中医的荒谬就是,既然戏曲可以京剧和歌剧并存,那么,中医和西医就可以并存。中医否认了医学科学性的唯一和排他的特征。在所有的科学技术当中,医学是最具有排他特征的。“我”如果是最好的,“你”就必须要被淘汰。因为,每一个人都极其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给人治病,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在当时当地的条件许可下最好的。整个人类医学科学的进步就是在不停地寻找“有没有比现有的治疗方法更好的方法”的过程。一旦找到了“更好的方法”,那么其它的方法就立即停止使用了。比如,1940年代以前,人类深受传染病之害,想了很多治疗办法,比如放血疗法。1940年代以后,有了抗菌素,那些其它的办法就都被淘汰了。
我们今天就说说中华文化。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梁启超就向国人介绍了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法司法三权鼎立之学说,卢梭的生而平等的人权,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梁启超的时代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我们做到了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举起“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 然而,中国社会到了21世纪,于丹之流还在替封建社会招魂。讲儒学,讲皇帝要“仁”和百姓要“忍”。中医人士邓铁涛更是有恃无恐,公然批判五四运动搞过了头。明朝《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的五百年到六百年前中国人使用的牛拉犁的耕种技术,今天还是那个牛拉的还是那个犁,没有丝毫变化。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还被中医当作今天的临床医学的具体指导。中华文化优秀个啥?
回顾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从对马寅初的批判,到推崇李森科,批判孟德尔/摩根理论,到关闭全国的心理学科室和精神病学科室,到今天的扶持中医,等等。每一次政府对自然科学的迫害最终都是让全中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讲一讲几个骇人听闻的后果和代价。
一.马寅初在50年前说,中国如果不限制人口增长,到了2000年人口将达到15亿。
二.自杀是现代医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科目。由于毛泽东四人帮对中国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迫害以及中国现实社会的各种困难,中国人的自杀率是美国人的两倍多。(数据是中国28万人到30万人/一年,美国3万人/一年)。
三.1976年陈可冀发明了中药静脉注射剂。中国现有中药注射剂109种。现代医学认为,中药注射剂没有一种一针是应该注入人体的。中药注射剂已经致残致死很多中国人。这是继1940年代纳粹德国的医生大批迫害人类之后,在人类近代史上,第二次由医生出面迫害大批人类。中华民族为此对人类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四.佘靖和王国强给六千艾滋病人用了中药。在国家派发,穷人病人没有选择的情景下,这个行政措施已经排除了病人“自愿使用中药”因素。总有一天,现代医学能够报告大家说这些中药没有任何治疗艾滋病的作用,有的只是毒副作用。那么,佘靖和王国强将要为此被行政调查和刑事审讯。罪名是:1。迫害艾滋病人身体。2。欺骗病人。3。歧视穷人病人。
今天,看到洪虎之流也能登上医学论坛讲台,王国强拍手叫好。而我们批评中医并告诫国人不要上当的文章却不能原文登在中国官方的报纸和其它媒体上。我们请中医退出国家体制的人士也不能在大城市开论坛会。国内批判中医的人不得不用化名发表文章。当人们看到政府用权力剥夺了反对中医人士追求自然科学真理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的时候,谁是谁非已经很清楚了。
(完)
附录1。
洪虎在“中医药发展讲坛”报告中提出 把振兴中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2008-02-21中国中医药报 ,报告会会场本报记者 巨锋/摄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洪虎2月20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中医药发展讲坛”第二场报告会上,作了题为“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的专题报告。洪虎在报告中提出,要把扶持振兴中医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来加以研究规划。
洪虎在报告中从中医药基本内涵、为什么要发展中医药、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调整发展中医的政策以及把振兴中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和总结。
洪虎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技术,是充满生命活力和极具发展潜力的我国特色医疗技术,扶持振兴中医事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决策,不是少数人的愿望,而是亿万人民的需要,有必要提升到国家层面加以关注和重视,中医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赋予其战略地位。他提出,一是要把扶持中医发展作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二是要把中医作为我国农村和城市社区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医疗手段,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战略支撑;三是要把发展中医作为应对亚健康状态和老龄化趋势的战略措施;四是要把中医的发展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突破口;五是要把振兴中医作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领域。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报告结束后讲话指出,报告非常生动、非常精彩、又非常务实,体现了洪虎对中医药的发展战略以及机制、体制、制度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关键问题、突出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医药包含传统经典医药、民族医药、民间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四个方面,以此来统一对中医药的认识。其次,从有效性、经济性、前瞻性三个方面充分论述了发展中医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现实性。三是强调了中西医要实现并重,就要并存、并立、并举、并茂、并行、并用,阐述了并重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采取坚决的扶持政策。四是阐述了关于中西医结合、中医的现代化、中医的国际化等三方面的政策研究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五是提出了把扶持振兴中医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来加以研究规划。
王国强说,洪虎同志的报告,给我们启发思路,增长知识,坚定信心,特别是把中医药的发展摆在战略层面来思考,对中医药工作者,无论是从事管理工作、科研工作、还是医疗工作的都有着深刻的启迪、启示和帮助。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报告,结合各自的工作都来深入地思考如何扶持振兴中医药。
王国强强调,邀请领导同志、业内专家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做报告,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中医药知识以外的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团结奋进,奋发有为,创造更好的中医药发展的内部环境,内增素质,外树形象,把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李大宁,局直属单位负责人,中医药专家和科研管理人员等400多人参加了这次报告会。据悉,下次讲坛将在3月中下旬举行。(记者柴玉)
附录2。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洪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讲坛第二场报告会上的报告(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提出了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任务,再次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医药事业面临着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我是中医事业发展的积极拥护者、支持者,同时也是中医药服务的受益者。下面谈谈我对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认识和思考。
一、什么是中医药
———广义的中医药可以分为: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医药以及作为传统医药基础的我国民间医药。
中医,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中国固有的医学,二是指用中国固有的医学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中药是指中医所用的传统药物。我国《宪法》把医药分为“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两大类,“我国传统医药”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医药,可以简称为“中国医药”,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广义的中医药。
广义的中医药可以分为:传统中医药、我国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医药以及作为传统医药基础的我国民间医药。传统中医药也可以称为经典中医药,即一般所说的窄义的中医药;我国的民族医药主要指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医药是中西医结合政策的产物;民间医药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经实践检验确有一定疗效的医药。
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一般都是采用广义中医药概念,比如:中西医并重方针中的中医,就是广义的中医药概念,只有在特殊需要时可以采用传统中医药、我国民族医药等细化的表示。
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并列起来,如果并列的话,前面应该冠上“传统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这样表述比较准确。
二、为什么要发展中医药
———发展中医药,符合医疗有效性、经济性、前瞻性的要求。
首先,这是《宪法》规定的任务,在法律层面上西医药与中医药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相同的发展权力。其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从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层面来看,发展中医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托,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论述。我在这里想从医疗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前瞻性的角度再分析一下扶持中医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医疗技术是一种群众广泛享用的实用技术,它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前瞻性决定了社会对它的取舍和群众的选择。我们还要从这些方面深入研究和思考扶持发展中医事业的动因。
先说说有效性。中医药在某些疾病治疗过程中,有其独到之处,或者比西医要更简便有效,或者更容易为病人所接受。从资料看,现在中医突出的特点、长处有些是西医不具备的,而西医不具备、人类又需要,这就是发展中医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西医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医。
其次,分析一下经济性。这是医疗经济学必须要研究的问题。中医药具备简、便、廉、验等特点,这正是医疗健康体系所必需的经济性特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仅是体制、机制、管理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医疗方式的选择。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扶持和发展中医药。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选择医疗方式必须关注政府、社会群众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我们有这么一种宝贵的资源,为什么不去充分利用它?
再说说前瞻性。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提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新生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这表明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恰恰这些是中医药的特长和优势,起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及其哲学内涵是非常符合这个时代发展趋势的,因而,中医药在新时代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前瞻性。
扶持中医的发展不仅是历史的重托,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我认为热心支持中医发展的人士,特别是中医界的专家们,应多从有效性、实用性考虑,多从它的经济性、群众能够承受、愿意接受的层次,多从它发展的前瞻性、符合时代趋势等方面进一步地研究和论证扶持中医发展的必要性和动力。
三、关于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中西医并重的基础是中西医并存、并立;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是中西医并举、并茂;中西医并重的保障是中西医并行、并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又一次重申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践证明,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顺应民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方针。
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首先要把握住中西医并重的内涵,仔细地去研究、认识中西医并重的内涵。“并重”一般是指“同等重视”的意思。中西医如何同等重视?首先,中西医并重的基础是中西医并存、并立;其次,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条件是并举、并茂,也就是说要承认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疗资源,尊重各自规律发展;再次,中西医并重的保障是中西医的并行、并用,在法律和政策上明确中西医都是可供群众选择的医疗资源,国家同等地支持它们,在主流医学地位上实现中西医并驾齐驱才能最终实现中西医并重。
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确立中医与西医一样,在我国都应该具有主流医学的地位。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当前着力点是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因为现在中西医起点不一样,当前中医发展相对显得缓慢,政策取向要向相对弱势的中医倾斜。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关键是加快中医药的科学发展,要尊重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前面谈的向中医倾斜,主要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要向中医倾斜,后面说的加快中医药科学发展,很重要的在于我们中医事业内部,要正确处理好中西医的关系,这就需要奋发图强。
四、关于调整发展中医的政策
———我个人认为,可以用“中西医配合”的提法取代中西医结合,用“科学发展中医药”取代中医药现代化,用“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取代中医药国际化。
目前对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提法没有阐明确切的内涵,所以引起了政策执行上的议论纷纷。对这几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看法:
关于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提出,其初衷是要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塑造一支热心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西医骨干队伍,在执行中却逐步形成了要推动中医、西医两种不同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目的,进一步又提出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药学的目标。
对于中西医结合,最权威的解释我认为就是我国《中医药条例》,因为这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对中西医结合的提法是:“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现在看来,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措施、一个方法和一项任务是可行的,“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是完全可行的,实践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事例,关键在于作为目的是否科学、作为目标是否可行。中西医能否合二为一,争论较多,我个人认为,要实现中西医有机结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新医学,恐怕缺乏论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是实现不了的目标。
如何完善这项政策呢?我认为可以用“中西医配合”的提法取代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医疗方式的选择来看,中西医互相配合可能比中西医结合更准确一些。
关于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最早源于中药生产的技术现代化,继而变成中药的产业现代化,简称为中药现代化,后来又演变为中医药的现代化。中医药分开管理以后,又把它特指中医现代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忽视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要求,把中医的西医化当作中医的现代化,这显然与“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相违背。为什么没有人提西医现代化,因为西医是现代医学,认为现代医学已经够现代化了,本身就是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的现代化究竟内涵是什么?我觉得目前阐述得不清楚,这就容易产生歧义。
之所以会产生歧义,从发展阶段看,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提出要进入现代化阶段,其前提就是目前的中医还未能进入现代化阶段,这就意味着中医是过时的医学,现在已经有现代医学了,还有什么必要去发展已经过时的中医呢?从发展要求看,把中医现代化看作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中医、为中医发展所用是应该的,但是把先进科学技术看作是西医具有的科学技术,中医现代化就是用西医改造中医,这就出问题了。同时中医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现代化也容易引起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歧义,传统文化现代化还叫传统文化吗?
所以我认为,应当用“科学发展中医药”取代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法。这里要注意,我不是说要用科学化代替现代化,因为中医的科学化是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我是说要用科学发展中医来代替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发展中医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新的理论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发展,在坚持中医姓中的基础上,实现我国传统医药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中医的提法既表明了中医作为传统医学也要发展、也要进步,实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又表明了传统医学只有走科学发展的路子,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特色优势。我认为,科学发展中医药比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法更好。
关于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药国际化的实际含义应该是中医走向世界,但是在执行中却出现了在国际化的口号下用适合西医的标准改造中医的情况,要求中医药取得国际西医的认可,这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医的西医化。
我认为应该用“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取代中医药国际化的提法。中医是在中国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独具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让中医适应世界上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西医适用的规则和标准,而是要建立适应中医药发展的我国自己的规则和标准,让世界选择和接受这些规则和标准,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认为,扶持发展中医药首要的任务是解决中国人自身的医疗问题,如果采用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医疗健康的模式,把13亿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解决好,世界自然就会认可中医。
五、关于把振兴中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中医药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赋予其战略地位。
扶持振兴中医事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决策;不是少数人的愿望,而是亿万人民的需要,有必要提升到国家层面加以关注和重视。中医药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赋予其战略地位。
要把扶持中医发展作为我国卫生医疗工作的战略重点。卫生工作确定了新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预防保健和中医药。抓住什么东西可以把这三项贯穿起来?我认为是抓住扶持中医药,把中医药的重点放在农村医疗问题,突出发扬中医药治未病的特长和优势,这样就把卫生工作的三个重点内容贯穿起来。
要把中医作为我国农村和城市社区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医疗手段,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解决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和保障问题,就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卫生资源,并以较小的投入换来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中医的特点和优势,一定可以创建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
要把发展中医作为应对亚健康状态和老龄化趋势的战略措施。中医在调控亚健康状态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重视养生保健,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应对亚健康和老龄社会到来的战略措施。
要把中医的发展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突破口。中央确定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从目前看,我国中医的综合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医又是中国的原创医学,经过不懈努力,中医事业完全可以在若干领域创造出世界一流或具有世界水平的奇迹。
要把振兴中医作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领域,当作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又一战略贡献。
(根据记录摘要整理)
附录3。洪虎简历
第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0年6月生,安徽金寨人。1963年北京工业学院化工系毕业。1963年9月参加工作。196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
历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染料厂车间技术员、副主任,青海黎明化工厂车间主任、厂革委会副主任,化学工业部二局综合计划处处长,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计划局处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处长、副秘书长、秘书长。1991年至1998年3月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纪委委员。1998年4月至9月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1998年9月起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副书记,吉林省副省长、代省长。1999年2月在吉林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当选为省长。2003年1月在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吉林省省长。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免去洪虎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洪虎同志不再担任吉林省省长。10月30日,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接受洪虎辞去吉林省省长职务的请求。2005年2月,被任命为第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