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给出“中国加油”的正确英译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10:22

老美给出中国加油的正确英译文

张放 

几天前,在下写了一篇关于加油英译的文章(参见下面附加文章《老外眼中最牛中国元素竟是两个汉字》),得到太多人的关注与厚爱。甚至新华网某些人,将在下的文章简单修改一下,并加了一些有些滑稽的观点后,挂到新华网的网站上面。此外,《新京报》也对加油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声音传遍整个世界,做了基本等同于新华网的修改手段,进行了相关报道。还有很多很多人,都很真诚地试图给出自己的译文。但老夫我看来看去,却仍然是高昂着有点牛比的头,心中想着青花瓷,想着立领,也想着加油,脸有些肿地(因为这几天几乎天天熬夜的原因?)冲着洋人,也冲着英文。我仍然在等待着更好的中译英的出现。

不出所料,老美出场了。《时代》驻北京记者西蒙·爱勒根特给出了最好的,恐怕也是最贴切的英译文,“Zhongguo jiayou!Go China!”也就是说,最准确的译文应该是两个:一个是拼音“jiayou”,另外一个叫“Go China”。换言之,这是两个译文,解说着同一个加油的意思。我们既可以只喊“jiayou”(拼音发出来的声音),也可以用英文喊“Go China”。这让我这个学习了二十几年英语的人,心中稍微有些释怀。毕竟,我们得到了最准确的英译文。至于其他中国人的翻译,甭管是中式英语,或什么式英语,都显得不重要了。

值得提到的是,很多中国人看到加油不可翻译成英文,才发现原来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并与我一样,为这种独特性与唯一性感到无限骄傲。事实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在太大,也正因为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才有我这种人的存在的价值与必要:为中西文化搭建一座浮桥,也只能是浮桥,而不会是具有坚实桥墩的桥梁,也只是起到让东西方文化简单碰面的作用,而不可能使两种文化深入交融。

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著名诗句的英译,您就可以明白我的意思了。在中国人,哪怕是中国小学生的眼中,都知道李白的三千尺不过是个虚数,是一种比喻,是一种气势磅礴的比喻,并不具备用尺丈量的实际功效。但也正是这种虚数,这种气势磅礴,这种不具备实际功效的诗句,却在整个西方引起不小的误解。西方人认为,如果是三千尺的话,那一定不是三千一百尺,而只能是三千尺。他们的这种小儿科式的一句话,立马会引起我们中国人的嘲讽与感慨:怎么,连飞流直下三千尺都不能理解,还要把三千尺真理解为实际上的三千尺?于是,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人向我们这些所谓的英语大家问道,怎么,难道连这么有名的诗名都不能准确地翻译到英语中去?是的。是不能传神地翻译过去的。有太多的文人墨客已经尝试过N次了,但都失败了。也就是说,这种极具中国文化的东西太多,在洋人面前,却成了一堆垃圾,至少成了一堆不可理解的东西被无情抛弃。

由此看来,我们也就没有什么理由责怪中国加油不能被准确地翻译成英语的事情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这不是恭维话,是事实),我们终于看到,连纯粹的老外,纯粹的汉语通的老外,也开始关注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了。他们看到加油不能被很好地翻译过去,于是,亲自上阵,用拼音英语,把加油翻译成了英语。呵呵,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文化现象,几乎没有什么可能被全面翻译到英语中去的。也因此让我想到,又怎么能指望着洋人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我们的文化,及我们的以文化为依托的整个举止行为呢?

不理解也罢,但老外们的所谓强势文化,却一再地对中国文化进行入侵,同化。以至于我们看到,年轻一代已经对洋文化产生一种依赖,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悲乎!事实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众多只懂得皮毛的老外们永远不能理解与掌握的,只因为我们中国一些文化人的英语水平极度低下,才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中国文化的深刻含义,是众多连皮毛也不懂的洋人们所永远无法感受至深的,只因为我们中国当代一大群文化人鄙视英语学习因而英语水平进一步落后所致。

应该是改变的时候了。应该籍奥运成功举办之际,中国文化向外输出与扩张。还等什么?

当然,我们最好从中国加油开始,踏上中国文化扩张的征程。我们还记得拿破仑描述中国的话吧:“La Chine dorme.Laisse la dormir.Quand la chine s\'éveillera,le monde tremblera”。中译就是中国正在酣睡,那就让它在那里睡吧。当它醒了的时候,也就是它将震动世界的时候。现在应该是中国文化苏醒的时候了。我们应该不仅仅要用成功举办奥运会来向世界推广我们的文化意涵,更要用中国文化去震撼整个世界,让整个世界自觉地弄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真正含义。让整个世界自觉地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中国,加油!有了最准确的译文。一是用拼音:“Zhongguo,jiayou!”,另个是用英语,叫“Go China” 

附:

老外眼中最牛中国元素竟是两个汉字

张放 

几天前,柒牌服装玩了一把中国元素,什么青花瓷,什么立领,弄得很是热闹,抢了眼球。不错,不错。但这几天,开幕式已经不再是热门话题,柒牌的青花瓷立领也暂时放到了一边,等奥运结束之后,看人们对青花瓷立领的追捧程度如何再论风靡可能性不迟。这两天啊,全世界都通过电视、网络等有声媒体或有声链接,感受着中国元素蕴涵着的更多的内容所释放出来的巨大魅力。

有人报道这个中国元素,有人报道那个中国元素。但这几天最引起老外兴趣的中国元素,竟然是两个汉字。有很多一句中文不懂的洋记者们,或第一次真正坐下来看北京奥运会的人们,突然间,对这两个汉字,发生了极大兴趣。实际上,我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对两个汉语的发音及意义产生了巨大兴趣。

哪两个汉字及发音呢?就是:“jiayou,加油。奥运会开始至今,老外满耳朵听到的震天价响的声音,就是“jiayou”。那声音,如此富有节奏感,喊的人又那么整齐不乱。越来越多的对中国文化基本一窍不通却开始迷恋中国文化的老外们,非想弄明白为什么要喊“jiayou”,而不是“China”的原因不可了。

而之前,他们是想当然地以为,最应该听到的,是“China”的或跟“China”相类似的中文发音才对。结果却发现,来了个“Jiayou。这声音离“China”,着实是太远了,八杆子也打不着。众多对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开始发生兴趣的老外们,就纷纷撰文,研究起了这事。

很多老外首先要弄明白的,是“jiayou”的字面字面意思。当被介绍说,中国人齐声呐喊的加油二字,其最表面的意思是加:add”油:oilfuel”时,老外们都蒙了!这怎么可能?这让我们老外们首先想到的,是加油站里给车加油的情形啊!再一问中国人,回答的结果是,与加油站里加油的意思无关。嘿,老外们就更来劲了:中国人真是太奇怪了,中国文化实在太有魅力了:整个中国一起呐喊的声音,居然是加油!却与给车加油无关!

于是,众多人就更深入地研究了起来。他们终于听明白中国人的加油是什么意思后,想,如何才能把“jiayou”给准确无误地翻译成英文呢?读到此,肯定会有很多我们中国的网友愤怒了:怎么?连这么简单的加油都翻译不到英语中去?太扯了吧?看我的。别,看我的。于是,就会出现太多的加油英译出来,放到此博文后的评论栏里了。

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像我这种专业玩英语语言玩了二十几年的人,心底里是明白老外们说的意思的。的确,加油这个在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汉语,的确很难从英语中找到合适的词来对应。也就是说,从发音节奏上说,从内容贴切的程度上看,都很难找到准确的对应词来。当然还是有些翻译,如“Let’s go,”“Go,Team!Go!”啦,等等,但都不能准确地把中文这个加油最精确无误地弄到英语中去。

呵呵,说句题外话,试想,连个加油都不能完整无遗漏地给翻译进英语中去,那么,翻译作品所释放出来的所谓原文的光辉,会因翻译的不能翻译的无力而被强行削弱多少呢?不能想象的事情啊。呵呵。所以,多余地说,不把原文弄精通到相当地步,甚至看不了原文,只凭翻译作品去欣赏与感受原来语言里特有的文化韵味与氛围,则总给人一种假掰掰的感觉,让人没有踏实感。

话再说回到加油。还有人把它翻译成“Come on!”“Go,go,go”“Hop on”。但洋人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所有这些,都没有加油来得干脆,来得那么有韵律。最让老外感到不解的是,加油不仅在奥运会这种欢乐气氛十分浓烈的环境里使用,而且,也使用到了四川地震的悲伤环境里,当时有很多人打着中国加油汶川加油的牌子。而且,从电视上,洋人们看到众多的中国人在天安门广场上一起高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的场面。显然,他们明白,他们对加油两字的使用范围和意思的整体把握并不十分了解。也就是说,他们看到加油两字居然能使用在大悲与大喜两种完全不同情形之中,却不发生冲突。那么,仅仅用英语中的“Let’s Go!”“Come on!”等字眼来翻译加油的话,就会感到十分不对劲,也丧失了中文加油的那股劲儿!

此外,很多老外网站上的很火的BBS上,都有很多人贴出问题,问“What is jiayou inChinese?”(即,“jiayou加油在英语中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得到的回答,基本上与上面所说的相类似,都很难找到一个恰如其份的英语词来替换。呵呵。有人继续添加说,加油的意思是“let\'s put on some elbow grease”,或“go for it”,或“put more effort into it”,或“Don\'t give up”,或“C\'mon,mate,you can do it,give it your best shot”,或这,或那。

总之,依我看,啥也没有加油”“jiayou”二字来得舒服,来得干脆,来得上口。它的使用范围是那么地广泛,我都开始讨厌英语了,因为我真真地发现,英语居然不能把加油给准确无误地,充满中式节奏地翻译过去,这太让我为英语感到失望了。

不过,我转念一想,不对啊,我这文章说的是中国元素,是青花瓷,是立领,是伟大的两个汉字啊。老外们对中国开始了文化意义上的兴趣,这正是中国元素的伟大胜利啊。我没有理由为英语有时的苍白无力感到失望,而应该对中国文化的不可能被全面翻译过去感到骄傲才是。

于是,我高昂起了有点牛比的头,心中想着青花瓷,想着立领,也想着加油,脸有些肿地(因为这几天几乎天天熬夜的原因?)冲着洋人,也冲着英文:显然,我在等待着更好的中译英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