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经济原理分析渔民不救溺水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1:38
从制度经济原理分析渔民不救溺水者
作者:ncu晨风 提交日期:2009-10-30
     道德治国或许很好听,不过可惜从来就不是一件好事,以道德治国的状态下,一方面是道德标准的无限拔高,一方面是社会效率的无限式微,最终结局就是道德准则和个人利益极大分离,形成一个实际上的不道德社会。
  渔民见死不救,情愿捞尸体也不救活人看似冷血,其实只不过是传统伪道德和新市场经济的碰撞冲突而已。真正造成这种惨剧的原因是这种未适应社会改变的社会道德和相应的制度缺失。只要人们还保留着那种幼稚的道德观,这个社会还是用这种落后的理念引导社会,这种悲剧就会一再重演。
  我们可以试着设想一下,如何才可以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最简单的或许是用道德的高标准来要求旁边的渔船主动施救,那片水域大概每年会有十来起溺水死亡的事件,加上溺水但最终自己摆脱困境或被他人救起的事,大概一年会有几十起,如果要求渔民在旁边的就要主动去救的话,他们面对的误工损失谁来承担?或许这种时候有的人会说,面对人命关天的大事,怎么还可以考虑那种几十几百块钱的小事。假如说政府要求渔民见到有人溺水,必须施以救援,不然以某种罪名处罚的话,最大的可能不是这种惨剧减少了,而是那些渔船都自发的避开这种危险水域,省得惹上麻烦。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国道德标准那么高,但是实际上发生的惨事却非常多,原因也就是理性的经济人,本能得懂得避开那些道德风险,避免被道德。或许你会发现在那种社会你很难发现道德败坏的事,因为那些在道德治国的大旗下,敢在一堆卫道士眼皮底下明着犯事的人不多。可是社会道德会不会因为这种高压而真正有显著的提升呢,或许有些作用,但肯定很有限,大部分人只会自动调节和适应这种道德高压,避免被抓到,而不会真正去效仿十二孝子图里的人。所以我们无庸任何怀疑,不要觉得当前的道德沦丧,子女往往不孝,其实古代的父母肯定比现代的父母要更多的承受子女的不孝,虽然那些人开口闭口绝对是仁义孝悌,而且往往流传着非常多的道德神话,其实不过是当时的宣传部宣传出来的。
  照着最简单的制度经济学原理来看,如果一个人有权力烧别人的屋来烤自己的鸡的话,他绝对会如此去做,历史上那么多君主都做过这种游戏,不过有的隐晦些,就是收住茅草房的穷人的税来修自己的宫殿而已。任何一个人都在自己权力范围内做着最有利于自己的事。道德是一种最终会比较有利于自身的行为逻辑,大体上一个人一生的道德成本与自己的道德收益持平,他就会遵循这种道德。对于渔民来说,他永远处于这种普遍付出,而很少收益的道德陷阱中,几乎总是他救人,而一旦把人救起,他的这种劳动价值就很低,有些人会说声谢谢,有些人会磕个头,有些人把他电话记下后,思忖良久后或许会把他拖到黑名单去,当然更多的小孩被救起,可能会一溜烟就跑了。大部分都知道这种事获得最的的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慰籍,“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可惜很多人不信教,当他苦着脸去看病的时候,医生也并不会因为他以前救过人就少收点药钱,当他经营不善或家庭变故时,追着他满街跑的债主也不会因为他以前捞过人就少砍几刀。假如他因为考虑到这些绝望的事实而想获得一些回报时,假如他跑到别人小孩家说“我救了你的娃,”当父母的肯定千恩万谢,但是当他继续说:“你们当父母的怎么说也应该酬谢一下我吧。”可能一下子就是晴转多云,不但要受是不是真的你救了,当时有没有那么危急的质疑,或许还要被谴责:救个人就想着要钱,你这人道德怎么这么败坏。
  有些人或许可以从救人的自我升华中获得非常大的幸福感,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还不如一千块钱来的实惠,我们应该歌颂那种无私救人的义士,也可以适当谴责那些见死不救者,但切不可由此希望拔高道德标准,向往道德治国的美好。有人喜欢奉献和赞美,我们给予衷心的感谢的讴歌,有人希望得到实际的好处,但我们社会不能给予,而造成其走向道德的背面,难道真的只是由于他自身的问题吗?
  如果某片水域真的危险重重,很容易惹出人命,我们可不可以成立一个由政府出一部分经费的组织,弥补救人者的损失和奖励其英勇行为。(好像那一片有水警,不知道效率如何。但那些人肯定会极度痛恨那些渔民道德素质低下,为什么就不能腾出一点时间顺便帮他们完成一下工作,这样至少下次见到渔民也可以少踢他们几脚表示感谢。)或者由被救者家庭出一定数量的费用,作为救命之恩的答谢,或者由那些对渔民见死不救非常愤慨的热心人士出资成立一份见义勇为基金,奖励那些人。(不过这个可能不容易实现,毕竟大家对于谴责某些人道德低下是非常乐意出力的,但真正出钱就免了。因为不少网民本身也是穷人,都跟那些渔民一样的想法,觉得出钱做善事是有钱人的事。)
  每个人都希望这个世界能跟歌里面唱的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不过很多人一般都觉得“人人”是不用包括自己的,所以假如说要自己出钱奖励那些见义勇为的人,是断不肯的,虽然在自己小孩溺水的时候会强烈希望别人发发善心救一命。这些人的逻辑是大家都靠道德观来互相帮助,不要用钱来衡量多好,自己如果是处在那种位置也会去义不容辞的救人的(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份臆想,就像很多人天天臆想自己成了富翁的话会善待穷人)。我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金钱更有效的衡量道德的价值,用纯粹的精神鼓励或许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但绝大部分人还是会更喜欢金钱,因为我们的生活处处依赖它,它是这个社会走向美好和繁荣的支点。当然,有很多君子之流是很鄙夷金钱至上的,他们极力鼓励大家不要想钱看,尤其不能盯着自己的钱包,所以任何可能涉及到他袋中钞票的事,都会让他很紧张,很痛恨,所以痛恨金钱至上的人,要么自己就是唯钱是命的人,要么就是不想靠自己的劳动赚钱,想白吃白喝的人。所以那些提倡道德治国的人,其是是最不顾道德,最看重金钱的人,他们只是渴望用道德这个棒子去占别人经济上的便宜。==============  鲁国当时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孔子的学生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而他呢,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于是就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说他的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没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就又说,你颜回是富有阶层,能用大批的钱赎奴隶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那么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从而瞧不起领赏的人;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明白了的道理,现在还在讨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