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白银教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5:20
汲取白银教训《财经》特约经济学家 沈联涛 [2009年07月07日 11:20] 来源:  共有 0 条点评

  一个国家不能实行自己无法控制的货币制度

  【《财经网》专栏/专栏作家 沈联涛】在解释中国近代经济衰落时,历史学家黄仁宇经常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清朝政府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缺乏理解与掌控,最终无法与西方世界竞争抗衡。从本质上说,中国近代的货币政策(如果有的话)松紧程度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白银供求相关。事实上,自明朝以来,银本位就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制度。

  现代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们不太熟知的一个重要近代史实就是,差不多在明朝时期,全球已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贸易失衡。当时中国向西方世界源源不断出口瓷器、丝绸和香料,换回高额白银“储备”,形成了对西方国家巨大的贸易顺差。到了明万历年间,朱明政府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出口赚取白银,以支持军费开支,打击犯边的满族人。其结果是,西方国家白银被大量运到中国,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下降,引起通货紧缩。为了实现贸易平衡,抵制白银外流,西方国家开始出口鸦片到中国。

  从1809年到1842年间,鸦片入侵损害了中国生产力,致使出口下降,并引起更多失业,加上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和自然灾害,以及白银的大量外流,使得清朝逐渐走向衰落。上个月在美国波士顿,我买了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的一本新书——《“大萧条”中的中国》,作者是经济史教授城山智子(Tomoko Shiroyama),该书描述了1929-1937年间的货币改革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1867年,在巴黎举办了一个货币改革的国际会议,以推动国际货币标准由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转变。这项货币改革措施在1910年被英国和法国进一步推动,最终除中国以外主要的大国都实行了金本位制。当金本位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纳时,白银就开始贬值。白银贬值实际使中国获得了出口优势。

  从1890到1930年间,白银贬值促进了中国的出口,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在这一时期,一些中国银行和外资银行开始在贸易融资领域大量开展业务,并广泛进行白银外汇交易。当有出口盈余和白银流入时,银行就有钱借给商人,用作贸易和房地产融资,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而当白银外流时,银行就必须紧缩信贷,从而打压房地产价格。所以,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乘数取决于全球的白银价格。换句话说,当时中国的货币政策完全依赖于全球白银供求的均衡结果,政府无法控制货币供给量,况且政府也不懂所谓的现代货币政策。 

  从1929-1931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处于“大萧条”中。由于这些国家采用金本位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有限,加上贸易赤字带来黄金外流,导致了通货紧缩。而中国由于采用银本位,刚开始并没有通货紧缩。1931年9月以后,大多数国家放弃了金本位制,并且使货币贬值以提高本国在贸易中的竞争力。这样,中国在坚持银本位情况下,白银对其他国家货币急剧升值。升值的后果是白银大量外流、贸易赤字和国内通货紧缩。美国在1934年又颁布了《白银采购法案》,以保护白银在美国的价格,这使得中国情况进一步恶化。白银外流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下降,银行必须回收国内的贷款,以保证流动性。这个“去杠杆化”过程加剧了危机,就和当前危机下银行“去杠杆化”带来的后果一样。那时,上海的房地产业因流动性不足,陷入了危机,并导致银行业出现整体性危机。

  换句话说,坚持银本位制度使得中国在“大萧条”中承受了更大的损失。因为中国政府无法控制国际上白银的供给和需求,致使国内的经济增长和投资完全取决于国际银价。

  在1934年的银行危机以后,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改革货币制度。在1935年11月4日,中国放弃了银本位制,建立中央银行,但是并没有把中国的货币“元”和在亚洲影响最大的三种货币英镑、美元或日元挂钩。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引进外汇控制机制。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因为一旦抗日战争爆发,财政支出超出控制,币值就不能保持稳定,带来高通货膨胀,最终将严重损害政府的信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选择中,可以吸取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教训。只有政治稳定,才能带来一国的货币和汇率稳定。除此以外,还需要有独立自主的政策工具(包括银行信贷纪律),以维护国内的财政货币政策的连续与稳定。一个小的经济体如果没有自己的信用体系,可以通过将本币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挂钩而获得信用。但是,一个大的经济体就不能这样,他们必须要考虑长期的政治后果。从中国历史上采用银本位制付出的代价来看,一个国家不能实行自己无法控制的货币制度。进而言之,如果由一个全球央行统一制定一种“世界货币”标准,会更有利于其成员国保持本国货币的稳定性吗?这仍然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者为《财经》特约经济学家、香港证监会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