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30年换来四大尴尬 财政无钱卖地还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1:39
香港文汇报报道:珠海30年的发展,换来政风、财政、产业、定位四大尴尬。
  港珠澳大桥将拉近珠海与香港的距离,横琴开发让珠港澳合作有了新载体。珠海的「大机遇」确实到来,但珠海最终能否抓住这几乎是最后的机遇,人们还须拭目以待。
   然而,香港智经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文晖却已隔海泼来一盆冷水,他曾做过一项调查,咨询过数百家香港投资机构,得出的结论是,即便大桥修通,香港也很少有投资机构愿意到珠海投资。原因何在?多名港商表示:珠海行政效率慢、审批难。
   软实力下降,让再次面临机遇的珠海无比尴尬,成为珠海走出困境的绊脚石。多名学者感慨,珠海如果把握不好,港珠澳大桥即使开通,珠海可能仅仅变成是一个通道,最终是「尾气留下了,经济放走了」。
   珠海行政效率低下,早已为珠海市民、企业诟病。据透露,今年上半年,珠海某些政府部门仅完成全年工作的30%,珠海市长锺世坚曾就此专门提出过严厉批评。珠海各经济园区对政府效率抱怨尤其大,一些园区项目,国家、广东省的手续几天就能办妥,但在珠海本市的手续反而需要几周。政府本身的项目都如此缓慢,其它更是可想而知。
   这一切,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珠海气魄和速度,形成鲜明对比。
  高端人才留不住 支柱产业撤离
   30年前,珠海是中国青年的「梦工厂」,珠海的一举一动,都起风向标的作用。比如,重金奖励科技人员、给优秀企业家发汽车、珠海西部的大开发等等,令珠海一度吸引了全中国的热血青年、冒险商人以及在其它地方怀才不遇的科技人员。这里还曾创造了无数个城市经典语言,例如,「今日借你一杯水,明日还你一桶油」。这里更是邓小平最早给特区题词的地方,邓小平两次视察珠海,第二次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也是在珠海诞生的。
   广东当代经济研究中心杨正浒博士(见图),就是当年闯荡珠海的百万寻梦者之一。1994年在朋友邀请下,他来到珠海。「我朋友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甘肃至珠海创业,当时正值珠海『科技重奖』人才之时。」那时,珠海对于高科技人才,奖励价值100万元的别墅一栋,此外还赠1辆汽车。「那时的珠海很有号召力,吸引大批年轻人前来,包括史玉柱这样的商业人才。」但很多得奖人不久后都离珠海而去,「我朋友仅在珠海待了1年半就回了兰州。」
  昔日「激情梦园」 而今「养老胜地」
   离开的不仅是人才,还有支柱企业。巨人和金山两大软件公司总部离开珠海,对珠海冲击很大,软件行业一度受挫,珠海成为国际软件外包基地的梦想也随之破碎。
   尽管如此,珠海仍然有吸引力,就像30年前,游玩珠三角的人都愿意去珠海转一趟。但心境不同了。过去到珠海是为了创业,现在是为了休闲。今天的珠海,更像一个风景美过欧洲、闲散胜过英法的「养老胜地」。但特区开荒牛的精神,特区人敢领风气之先的魅力,都荡然无存了。
  
  政风尴尬:公仆养尊处优 闯劲不复当年
  珠海的「交通末梢」地位,确实是珠海人多年的切肤之痛。但将珠海的落后完全归结于此,难让世人信服。记者采访中,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
  归咎末梢难服众 偏远城镇多崛起
   质疑者指出,纵观中国的市场经济,偏远地区崛起不乏实例,而且不少是在行政鞭长莫及的地方,甚至是在三不管地带,比如像温州的民营企业、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就是在广东,也有花都的狮岭皮革镇、顺德的红木家具市场和中山的古镇灯饰城。如果要讲交通不便,温州更甚珠海,如果讲政策的滋润度,温州也远远不如珠海。一个不得改革开放之先、人多地少、既没有地缘优势也没有政策优势的温州,凭什么大大超越珠海?那就是因为温州人有一股不服输、不怕苦、敢冒险、敢闯荡,不等、不要、不靠的精神力量。
  公仆待遇胜广深 办事拖拉无担当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本良教授(见图)坦言,目前不止珠海,整个大珠三角,包括港澳,在经济发展中都缺乏「闯」劲。这种现象在珠海更为突出。「珠海公务员待遇比广、深都要好,以致于他们养尊处优,没有了当年的『特区精神』,缺乏创新。官员办事拖拉,怕担责任,只看领导眼色行事。」
   杨正浒博士指出:「30年前,年轻的特区人怀抱梦想到珠海创业,当年的年轻公务员,如今已是四五十岁,没有了激情,整个公务员体系亦没有活力。」
  
  财政尴尬:小城市大包袱 还债唯靠卖地
  珠海市财政一直紧缺,一些在珠三角其它城市能顺利实行的民生政策、市政基建,在珠海都捉襟见肘。广东当代经济研究中心杨正浒博士认为:「这属于珠海历史遗留的问题。」
  基建严重超前 遗留巨大债务
   改革开放之初,各种大项目都由政府投资建设,全国如此。但珠海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超前,比如机场、伶仃洋大桥等,留下了极大的债务负担。杨正浒说:「珠海是『小城市、大包袱』,别的政府只管吃饭、建设,珠海政府还多一项还债的任务。」
   据前珠海市长梁广大回忆,珠海特区成立之初,中央81到83年分三次给珠海2,700万元特区开办费。特区开办费用完,特区一下子就被推向了市场,要利用国内国外的资金。
   最初珠海借了国外两、三千万美元搞九洲港,打通通往香港的交通,又向国内银行借了约两亿元修路。后来借贷无门,1984年,梁广大就带队去北京借钱,向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等再借几个亿,加上珠海地方银行借款,共借款5个亿。当时,只要有抵押就可以借钱。但是,还款的期限很快就到了,行长们都怕接梁广大要求借钱、要求延期还款的电话。
  土地置换解困 财政捉襟见肘
   最后,珠海只好靠出卖土地寻求资金。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耀辉(见图)认为,珠海基础设施超前建设,造成政府财政压力。「珠海政府常年欠账,不得不利用土地置换来解决财政困难,带有一定盲目性。」
  
  产业尴尬:贪大不扶小 产业链断裂
  珠海政府常年财力匮乏,新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约束。很多项目因无资金,只有通过招商引资。但珠海许诺的很多优惠条件,多无法兑现。
  偏重龙头 中小企欠扶持
   而且珠海招商引资与别处不同。比如中山,以企业为招商主体,珠海则是以政府为招商主体。由于政府更迭频繁,以致每届政府招商目标都不尽相同,令珠海产业无法形成链条,支离破碎。
   珠海各行业规模都小,企业数量少。即便在规模大的产业中,也多是一两家龙头企业独大,占据行业比例的80%,其余都是不成规模的中小企业。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珠海多年政策摇摆造成的。80年代,珠海力吸引港澳企业,90年代则力吸日韩、台湾企业,21世纪是吸引重化工业等大型企业。但引资时,珠海有个明显的倾向:有大的,就不要小的。于是,多年来珠海各行业中,都是几家龙头企业独大。杨正浒博士指出:「大小之间没有缓冲带,行业就难以形成规模,收益水平就很低。」
  引进项目 成活率不足18%
   珠海政策向大企业倾斜,迫使很多中小企业迁至中山等地。据介绍,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珠海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总数,一直在3,700家到4,200家之间波动,没有太大变化。而另一个统计显示,到2008年末,珠海引进的大小项目共有17,000个,但到2009年,参与年检的项目仅有3,000多个,成活率不足18%。
  
  尴尬之源:城市定位 两年半一换
  珠海自梁广大离任之后,在广东省内的影响力明显弱化。反思珠海发展的落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本良教授认为,一个最直接原因在于,珠海多年来没有找准城市定位。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耀辉更是直言不讳地批评:「珠海每换一届领导,就会有全新的主张。领导总认为,上届领导的想法不是自己的,即便相同,也不是自己亲口说出的,要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珠海政策不连续,城市战略摇摆,改革始终无法到位,在广东省内影响力越来越弱。」
  领导换届定位变 城市发展方向乱
   据统计,珠海特区成立29年来,市政府在人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定位就有7种之多,其中80年到98年间有三次定位,98年底到09年初十年间有四次定位,平均2年半一变。定位变化太频繁,是中国城市的通病,只不过珠海病得更严重。这与珠海近些年来高层频繁调动,领导人太注重个人政绩、急功近利有关。每一任领导来到珠海,总想在任内让珠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授王凯宏指出,目前考核官员政绩都以GDP为标准,什么最能促进GDP增长就发展什么,使得珠海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失去应有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