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后的中东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08:10

“外资并购”后的中东欧

 

许智博 

   
    1989年至今已经过去17年。在这些国家的转轨中,外国资本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FDI)无疑是一个活跃且重要的因素。外资是中东欧国家转型时期最现实的投资资金,也是其基本建设投资和国际收支账户填补亏空的主要来源。匈牙利驻华大使美沙洛什•山道尔就曾直言不讳地说:“外资在促进匈牙利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然而,这条中东欧转型诸国所依赖的路径,在为中东欧营造着蒸蒸日上的表面繁荣的同时,也吞噬着中东欧的民族资本。

                             外资并购带来暂时繁荣

    中东欧转轨国家吸引外资的情况与其国家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程度、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些国家中,引资最多的是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它们约占去了这个地区引资额的50%。现实表明,在中东欧地区,一个国家越是拥有倾向改革的传统、宗教文化上越是贴近西欧发达国家,它对外资的吸引力就越强。
    1990年以后,中东欧实施的是从1980年以来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结构调整政策”。其内容是:改善国际收支、消除财政赤字、抑制通货膨胀、实行民营化和市场经济、农产品自由化等。
    从当时的观点看,对于转轨国家比较有利的企业私有化形式,应满足两个主要要求:第一,所有制形式能够比较有利于调动企业各类利益相关者积极性,如何尽量简化代理和协调层次和过程,是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的主要课题。第二,转轨国家中原国有企业绝大多数都技术陈旧、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所有制结构改造后,必须有利于资金的筹措,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建。
    外资无疑是这两种需求的合适提供者,因为本国企业的实力很弱,所以实施这种“结构调整政策”的结果是,大量国外资本流入,或者直接出资并购,或者扶植代理人购买原来的国有资产,而且外资还在私有化后续投资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了变革后很多原来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可以不夸张地说,中东欧国家私有化的过程就是外资进入的过程。
    1993 年,匈牙利70% 的FDI增量进入私有化企业,1995年FDI增量也是由于公用和电信行业的私有化;1995年捷克60% 的FDI被电信、炼油行业私有化吸纳;波兰的“大众私有化”计划中外国投资者也成为一支中坚力量。其中,匈牙利是外资渗透程度最高的国家,1999年外国公司占其工业销售额的73%,占其工业就业人数的46%。而波兰的同期数据也达到了49%和29%,而且其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作用逐步由中小民族企业转到外国企业的国内分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中东欧国家银行业的开放使得外资获得了一个稳定的“投资通道”,通过并购本地银行和开设分行等手段,目前外资银行对中东欧国家银行业的控制比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控制都要强。根据2004年奥地利信贷银行的统计显示,中东欧国家当时共有375家银行,账面总资产为3750亿欧元,其中66%掌握在外资手中。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立陶宛、克罗地亚和保加利亚6国银行账面资产的80%以上被外资控制。
    目前在中东欧国家里,作为放贷者,国有银行的地位已逐渐为外资银行所取代:1993 年,国有银行还是公有部门及私有部门贷款的主要来源,而到2000 年,外资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已控制了这两个市场。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向私人放贷,除捷克外,其他中东欧国家的外资银行对私有部门的贷款自1998 年起就已经超过对公有部门的贷款。在爱沙尼亚,其国有银行几乎不给私有部门提供信贷,私有部门的贷款基本由外资银行承担。
    除了通过利用当地的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外资是通过“绿地”方式(即在投资地兴建新的工厂)在中东欧进行投资,并吸引了相关的配套行业的进入。
    毫无疑问,外资的大量进入,对中东欧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以波兰为例,十几年前波兰只有1/3的家庭有私家车,如今有车的家庭达到了2/3;1993年有73%的人感到日常生活拮据,现在这个数字不到1/3;存款超过1.8万美元的波兰人数每年增长10%,是全球平均数的两倍,存款超过3万美元的波兰人数每年增长15%,是全球平均数的3倍。
    归结起来,外资的大量进入对中东欧国家积极影响如下:
    首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原有的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合资和被购并等, 其生产进入了国际化生产网络,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产品更新,开拓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如通用电器公司、福特、奥迪等公司在波兰、匈牙利的投资企业完全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匈牙利电器公司Tungsram被通用电器收购后,引进新型节能灯技术, 打开了国际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效率和销售方面都比原来的民营企业强。如匈牙利200 家最佳公司中,91家公司是合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率几乎是民营企业的两倍。
    其次,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东欧国家的FDI 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原料工业, 对一些国家经济复苏提供了基础。在匈牙利,40% 的FDI 进入制造业,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超过10%,在发展较快的电子通讯设备、电气机械设备、电子计算机和办公室设备等部门,外商投资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业, 尤其是金融、贸易领域,也是外商投资企业多有涉足的行业。
    再次,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带来了出口增长。外商投资企业成立之初,由于国际营销机构尚未完善,且制造业尚须进口较多资本品,短期扩大了东道国贸易逆差,但很快便会提高在东道国市场的采购率。从1993 年开始,它们对各国出口贸易增长都起了积极作用。如1992~1993年匈牙利的外商投资企业人均创汇4倍于民族企业。在金属矿产品、机械设备、纺织皮革出口中,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分别占70%、60%、47%。类似情况在波兰、捷克等国也表现显著。
    此外,外资的进入还增加了就业, 对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外资的长远影响

    因发达国家的资本大量流入,中东欧经济日益建立起受支配的结构。从1990年开始,在其后的十几年里,中东欧从属于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文化的精英们对国际资本扩大支配无法进行抵抗。而中东欧诸国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局限性,对国际资本“自下而上地”进行抵抗的“市民运动”力量薄弱。这样一来,在这些地区,国际资本和新现实主义的“改革”没有受到社会的抵抗,自由地得到实施,跨国企业重新建立了中东欧的经济和社会体系。在2004年5月中东欧国家中掀起了一股加入欧盟的“加盟热”,西欧、美国、日本、韩国的资本趁机以空前的势头涌入中东欧。
    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中东欧国家工业部门间的差距扩大。中东欧国家以外资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与传统工业部门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如匈牙利由外资居多的9个部门占其工业部门销售额的50%,在同一部门的外国和本国主营结果差距也很大。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南冢信吾说:“匈牙利经济发展可以说极不平衡。电信、金融、保险、观光、不动产、建筑、汽车等,与外国资本结合的领域抓住了机会迅速发展。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把资本吸引过来。特别是电信,目前是外国资本争先恐后进入的领域。这一点在其他东欧国家也一样。但是,其他领域却仍处于彻底停滞的状态。各种制造业无法与外国抗衡。商业也被西方的超市挤垮。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
    此外,由于外资的大量进入并占据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少中东欧国家对国际市场行情的波动、对跨国公司的活动和决策的依赖性增加了许多。西方发生的大型工业企业的破产和兼并,对其社会经济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2000年11月韩国大宇汽车的破产,导致其在波兰华沙的工厂流水线也停产。中东欧国家里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的外企产品大部分出口到西方国家,后者的经济活力直接影响它们的出口和经济发展。
    然而,上述问题还都只是停留在表象上的。截至2003年,波兰、匈牙利等国家的工业部门、金融部门的资产的70%~80%都被外国人买走。这种做法既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将国有资产转移到本国公民手里,也不符合标准市场经济体制的惯例。美国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教授波兹南斯基是主张私有化和市场化的,但在他看来,中东欧国家的资本的所有权从根本上说是从原来的党内精英手里转到了现在的外国投资者手里。他计算,东欧各国政府将大部分国有资产以相当于这些资产实际价值的10%价格卖给了外国人,结果使这些国家在私有化过程中损失了90%的国有资产。
    从匈牙利的情况看,这是基本符合实际的。到1994年,匈牙利政府已售出51000亿福林的国有资产,但其收入仅为3190亿福林。前匈牙利社会党主席久洛就认为,经济公司的改造多数情况是失去财产和市场,而不是革新。2000年时,匈牙利国内生产总值的80%已由外资企业创造。2004年1~4月匈牙利外贸赤字14.3亿欧元,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1亿欧元,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出口增加了13.6%,进口增加了12.9%,也就是说,这1亿欧元的赤字是在外贸出口增加的条件下出现的,这是违背常理的,只能说明外贸收入流失了。另外,匈牙利1991年负有199亿美元的外债,2001年达到330亿美元。波兰1991年外债余额为300亿美元,2002年达800亿美元。中东欧国家在津津乐道地宣传通过出售国有资产获得了数百亿美元外汇收入的同时,却无法解释外债为什么越欠越多。
    将国有资产卖给外国人,可以带来短期的繁荣假象,因为拍卖会引来一部分外资,暂时掩盖私有化造成的财产损失,能从某种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政府似乎可以永久地甩掉国企包袱。但实际上,中东欧国家在私有化的优先顺序上倾向于先出售效益好的企业,外资并购也自然优先选择效益好的企业。效益差的企业则无人购买,最后留在了政府手中,这对政府的财政状况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中东欧各国因此面临程度不同的公共财政危机,这无疑会对于依赖政府财政的公共部门产生影响,教育、文化、科研、卫生保健、公共交通及其他的公共服务部门受害最大。
    而且从长远看,正如波兹南斯基所说,东欧在把国有资产拍卖给外国人的同时,已将本国拥有财产的合法权转让给了外国人,外国投资者在取得所有权的同时,还从国家手中拿走了从固定资产中收取租金的权利,消灭了东欧国家原来的民族品牌,轻而易举地利用对外贸易结算等手段将利润和租金转移到国外,由于外资控制使外贸利润外流,致使东欧国家不能增加外汇收入等等。因此,东欧国家所有权结构的改变使这些国家失去了未来发展的机会,民族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眼前危机,而且还后续乏力。

                              如何开始“再转型”

    中东欧国家对外资的态度很复杂,有赞成,有反对,有不置可否者。根据匈牙利一家有名的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在是否同意外国人获得匈牙利企业的股份这一问题上,在他们连续调查的七年中,持完全赞成态度的人逐渐减少,在银行私有化高潮的1995~1997年间,反对的比例最高,1/3以上的匈牙利人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不安,对大量引进外资产生了疑虑,因而持反对态度。
    布达佩斯经济与行政管理大学经济学博士艾尔诺•左拉伊是匈牙利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欧洲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权威。他在谈到外资在匈牙利经济中的作用时说,外资的参与加速了私有化的完成,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匈牙利政府的私有化目标是难以完成的。他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从情感上讲,匈牙利的老百姓确实非常排斥外资,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已离不开外国资本。”
    艾尔诺•左拉伊说,从表面上看,现今匈牙利经济开始走出低谷,社会秩序也大体保持安定,但西欧传媒称颂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这些表面上的经济指标,而是由于他们从匈牙利的经济转轨中获取了巨大利益。由于匈牙利私有化已基本结束,可卖给外国人的企业已所剩无几,近年来引进外资呈下降趋势,而外资利润汇出增加。根据匈牙利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统计表明,在2001~2003年间,匈牙利外资流入呈减少趋势。专家们认为,为了继续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匈牙利每年需要引进20亿~25亿美元的外资。
    对于此种情况,匈牙利在吸引外资方面也开始做出改变,美沙洛什•山道尔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吸引外资主要靠‘绿地’投资。匈牙利2002~2004年完成的绿地投资项目总量在欧洲名列第四。跨国公司把匈牙利当作一个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基地,包括生产过程和研发,直接促进了他们在匈牙利的分公司的出口。”世纪之末,“螺丝刀”型的工厂已经开始从匈牙利向工资更低的国家转移了。因此,匈牙利不得不做出改变,把精力集中在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行业。在匈牙利的跨国公司也迅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现在匈牙利利用外资的指导原则是:吸引那些有助于产业结构现代化、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外资。具体来说包括:说服那些在匈牙利已有投资的企业扩大投资。促进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增加战略服务行业的投资比例。通过促使外资企业在匈牙利设立地区中心来提高匈牙利的区域地位。增加落后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减少贫富差距。增加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促进匈牙利供应商和合同制造商的关系。
    美沙洛什•山道尔说:“过去几年中,匈牙利政府重点促进房地产、桥梁及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刺激旅游业、研发和创新(尤其在信息产业)。政府继续重视提高匈牙利的企业的生产能力,让他们成为生产满足国际标准的产品的供货商,从而逐渐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匈牙利政府空前重视鼓励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公共服务私有化过程中达成的长期协议关系。”
    (2006年第12期《中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