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9:59

剑川县

剑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与丽江毗连。县境东西横距58公里,南北纵长55公里,面积约2250平方公里。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民族人口

·                                 • 生物资源

[显示全部]

剑川县-基本概况

 

剑川地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大理、丽江之间,滇藏公路214国道纵贯县内,交通便利。剑川集三顶桂冠于一身,以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石宝山和全国和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及全国木雕艺术之乡著称于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剑湖(含金华山、满贤林、县城景风公园)及老君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老君山、石宝山、金华山、盐路山、雪斑山等,山区面积占87.78%。县城海拔2200米、县内最高点雪斑山主峰海拔4295.3米,最低处米子坪海拔1973米。县内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低悬殊2300多米,从垂直带看,具有多层性。主要河流有金龙河、海尾河、白石江、弥沙河、象图河等。县内著名的坝子有金华坝、沙溪坝、马登上兰坝。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民间艺术等地也不尽相同,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剑川县

          

县内风景名胜较多,素有剑川八景之称,即金华朝阳、玉龙晴雪、东岭夕晖、海门秋月、桑岭古木、石宝灵泉、海面渔灯、郊边牧笛。最令人赏心悦目,旅游条件已初具规模者,当首推石宝山及剑湖景区。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这里峰峦叠嶂,林壑幽深,古迹荟萃;这里有在全国屈指可数的珍品——佛教密宗“阿吒力”派唐宋明王堂等造像、“阿央白”(女性生殖崇拜雕刻)及独一无二的南诏王造像石窟;这里有“石头开花”的丹霞地貌和扭松成林的自然奇观。奇窟、奇石、奇松,三奇蜚扬天下。剑湖距县城东南4.5公里,水清清、湖蓝蓝,景色秀丽,为无污染高原淡水湖泊,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湖泊,曾入写《天龙八部》,在金庸先生笔下生辉。满贤林、金华山的佛、道寺观和县城景区公园内的明清古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  

经济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生产条件优越。剑川木雕工艺精湛,历史悠久,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木雕艺术之乡”。

剑川县-行政区划

 


剑川县辖5个镇、3个乡:金华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红旗林业局。

 

 

剑川县-历史沿革

 

元置剑川县。县南有剑川,即剑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因名剑川。

剑川县


某年,剑川县辖1个镇、8个乡:金华镇、东岭乡、甸南乡、沙溪乡、羊岑乡、马登乡、上兰乡、弥沙乡、象图乡。1999年,甸南乡改建甸南镇。2000年,剑川县辖4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590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金华镇 11476 剑阳镇 32915 甸南镇 36841 马登镇 19957 沙溪乡 21486 羊岑乡 12437 上兰乡 16208 弥沙乡 9116 象图乡 5464
2001年,全县辖5个镇、4个乡:金华镇、剑阳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羊岑乡、上兰乡、弥沙乡、象图乡。2005年,剑川县撤销剑阳镇,其行政区域并入金华镇。

剑川县-民族人口

 

剑川县县辖3乡6镇,即金华镇、剑阳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总人口16.4万人。境内有白、汉、回、彝、傈僳、纳西等民族,其中白族占91.43%,白族所占人口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是典型的白族聚居县。 剑川白族自称“白子”、“白秋”与“昆明”、“白蛮”、“河蛮”等有渊源关系。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剑川白语为中部方言区。白族有尚白的习俗,剑川白族妇女喜欢披白

剑川县

羊皮。女子服饰有多种,一般穿淡蓝色右衽大襟内衣,外着蓝色坎肩,坎肩用色调深浅不同的两种布料拼缝成自然图案;系长围腰,腰带和飘带上的白色桃花图案精七生动,绚丽多姿。妇女的服饰给人以朴素大方、庄重秀美之感。  
回族元代迁入,聚居在东岭乡桑岭、龙凤村、信奉伊期兰教,村中建有清代清真寺。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彝族居住在老君山周边和华山等山区,主要节日为“火把节”,常以芦笙们奏,通宵达旦打歌,欢乐无比。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羊岑乡三甸箐、杉林箐等山区半山区,常在“阔时”节(过节月)跳“刮克克”(打歌),用乐器“妻本”或“额资”伴奏。  
纳西族聚居在东岭乡石莱江村,常在正月初三举行传统的“祭天”活动,在节庆日跳“阿哩哩”舞。

剑川县-生物资源

 

一、芸豆  
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种植经验,所产芸豆蛋白质含量高、品质好,无污染而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A级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一直畅销国外,是滇西北一带重要的芸豆交易集散地,常年交易量在6000吨左右,今年全县种植芸豆面积近4.2万亩,产量5000吨以上,欢迎广大客商前来我县进行芸豆精加工及出口销售商务。

二、虹鳟鱼养殖  

剑川县


我县有大量的龙潭水资源,具水质清澈透明,水量稳定,无异味、无污染,全年水温稳定在14-15℃,是国内少有的高品质冷水水体资源,也是养殖虹鳟鱼的理想之地,经初勘可开发渔田60亩以上。九八年我组建了三文公司,投资186万元开发渔田4.8亩进行彩虹鳟鱼工厂化养殖和经营,所产彩虹鳟鱼产量高、品质好、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该公司营运良好。竭诚欢迎国外有实力的商家到我县合资、联营或独资等多种形式利用冷水水体资源开发的虹鳟鱼养殖。

三、地参食品开发  
地参原为野生的寺庙、斋食素菜,富含各处氨基酸和粗蛋白,是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经长期引种训化栽培,我县已成为独有的人工栽培基地。是有名的地方土特产,系列粗加工产品以其独特风味畅销省内外。由于其经济价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近年发展很快,今年已种植一千多亩产量在200吨以上。诚邀商界有识之士前来我进行基地建设和系列深加食品开发。

剑川县-商务经济

 

布扎
布扎是剑川白族民间传统工艺品。每逢端午节,儿童都在胸前挂一串布扎,用以驱邪镇恶,以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串布扎由狮子、老虎、绣球、八卦、鱼、童子、香包、兔子等3至8件组成。绣球是吉祥的象征,猴子表示机灵,八卦为护身宝物……都有美好的寓意。布扎制作工艺讲究,选用色彩鲜艳的布料,按设计先缝成雏形,然后填入艾叶等香料,再精心加工刺乡。其造型古朴,色彩艳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曾多次选送参加全国美术工艺展览,深受专家好评。近年来,布扎已成为外地游客喜爱的收藏品。

剑川县

画毡
画毡是剑川白族特有的民间工艺品,主要产于上兰、马登、弥沙等地。其工艺过程是由画师用木笔蘸面糊在白羊毡上作画,然后放进盛有茜草等植物颜料的大锅内煮沸浸染,凉干后剥去面痂,稍加整修即可。画毡图画古朴大方,有鱼跃龙门、麒麟送子、公鸡报晓等,还有花卉鸟兽等变形的白族民间图案。画毡是山区青年婚嫁的必备嫁妆,有生活红火,吉祥如意的寓意,因而备受喜爱。

兰花
剑川兰花栽培历史悠久,清雅素白、幽香宜人的素心兰(小雪素)、大雪素(大素心)为特产传统名花。近年来新开发的剑川地产莲瓣兰花,以花姿优美典雅,花香幽远,花奇罕见而声名鹊起,连续几年在中国兰花博览会上获金奖,中国著名兰花专家吴应祥研究员为此专门题字“剑川兰花”,资鼓励。  产于石宝山的莲瓣兰奇花“剑阳蝶”,副瓣蝶花明显,形如彩蝶,珍贵神奇,获国家注册证书。其他跻于全国名品兰花之列的还有青奇素、陈氏荷(大荷红莲瓣)、金华梅、玉蝶兰等。

松茸 
松茸俗称鸡纵,为野生珍贵菌类。香味独特,鲜嫩可口,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及维生素等,营养价值高,具有强身益胃及防癌作用。剑川松茸形态好,品质优良,虫害少,出菇期长,有“磨菇王”之称,倍受客商青睐,远销日本。

牛肝菌
牛肝菌味道鲜美,食而不厌,俗称美味牛肝菌。其富含氨基酸、优质蛋白质以及单糖、二糖和抗癌的多糖,是名贵的“山珍”。  剑川牛肝菌分布广泛,有不少特有品种,深受西欧各国欢迎。

剑川县-文化艺术

 

白曲
白曲即白族民间歌谣。剑川是白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发祥地,被称为“白曲之乡”。列为全国艺术家科重点科研项目的《白族民间歌谣集成》收编的479首歌谣中,剑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山花林”,四句为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绣花鞋穿脚上,白羊皮斜坡。白米白面吃进肚,白讲白说白费气,白天人多难开口,白月下相会。”白曲常在田间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等民族节日里演唱,龙头三弦伴奏。其内容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谐音调、一字曲等。

剑川县

本子曲
本子曲是流行于剑川的白族曲艺品种,其唱词亦为“山花体”,唱本有故事情节,长于抒情。现仍广泛流行的本子曲传统唱本有《鸿雁带书》、《出门调》、《月里桂花》等50多篇。《鸿雁带书》反映的是出门做木匠的丈夫久不还乡,妻盼夫归的情景。另一部反映木匠出门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门调》,全篇分为被逼、离乡、冤情、妻怨、夫泪5个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会生活的《黄氏女对金刚经》共23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长的白族民间叙事长诗,已在日本出版。

剑川古乐
剑川古乐由4类曲种组成。一是古曲,有《浪淘沙》、《南清宫》等,其中一些古曲属早已失传的唐宋词谱,如《浪淘沙》即由吕洞宾所创。二是洞经音乐,有《嫦娥歌》、《醉杨妃》、《八卦腔》等30多首,其中《八卦腔》据考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所创的舞曲《紫微八卦舞》关系密切。过去,洞经会遍及全县各地,参加者都为会演奏乐器的文人学士及民间艺人。三是阿吒力佛腔,有《大佛腔》、《众等皈依》、《香赞》等100多首。在文化馆的配合下,中国音像大百科编辑部将剑川阿吒力佛腔收入《云南佛乐》(磁带三盒)正式出版,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四是道腔,有《长梵白鹤》、《集福迎祥》、《五召请》等40多首,其曲调自成一格,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大理州乃至全省,能较为全面掌握阿吒力佛腔、道腔及其科仪表演的仅有剑川的一些老艺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部门的民族音乐学专家几度来剑川采风,挖掘宝藏,他们说:“剑川的确是块宝地,古乐历史悠久,风格独具,确系唐音宋曲,在内地早已失传,有不少曲目,现仅在剑川保存独有,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东山打歌
东山打歌流行于剑川东山,为自娱性的白族舞蹈,其动律在腿、脚,动作浑厚朴实,均为全脚掌着地,踏实沉重,一步一顿,踏地而歌,节奏鲜明,风格粗犷大方,富有原始古朴的韵味。剑川文化工作者根据东山打歌改编创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56个民族歌舞荟萃的“九州奇葩”晚会演出并获奖。尔后又改编为白族集体舞,在1996年在州庆四十周年时全州推广普及获成功,结束了白族没有集体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