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九个关键词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6:55
很久以来我是把乡村当作一种与我生存有关的语言,这种感觉和我在城市的角落对隐匿起来的某些词语进行心理分析的时候一样,在我挣脱对陈杂的语词和酒精的浸渍的时候,我彻底地理解了这些语言。尽管简单,但是这些已经足够。
我想用这种与我出身有关的语言来叙述我的感觉,或者倾诉一些事情。我不知道你或者包括我在内的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和乡村拉开了多少距离。我这样的陈述已经显得很吃力,茫然,我对某些关键的词语缺乏独到的领会。
年少的时候,语言就是这样和山歌的旋律一起联系在一起。至于深处的事物,感觉,若要想有深刻的体会,想从内心了解山里的奇景,那就应该亲自去走进乡村。尽管你是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从图片、电视上看到的一些险峰峻岭,但那只是局部面貌而不是全部,更不足以弥补心中那份对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山的窥视的欲求。对于乡村来说也是一样,乡村面积虽然占据大半个中国,可并非每个人都对之有过亲身体验。 最熟悉的事物往往却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为自己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村,为自己的成长过程与山水田园自然地协调着。曾有一段时间为自己头上的一顶与生俱来且至今仍然紧镶于朽颅的以农民命名的桂冠而沾沾自喜。我是一个农民,不管我与农民还是边缘农民或者是城市里的人谈起自己的身世,都为有这么一个令人自豪的答案而津津有味地满足一番。我说自己是个农民,绝对不是出于沽名钓誉,因为我一样到农田里去劳作,一样视土地为生命。我可以把" 我是农民" 这句话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心中一点都不会有虚伪的想法。我的身体叫做一个农民的身体,我不想也始终没有脱离生长着无际庄稼的土地。 这些庄稼和我的身体一起成长,就像当你定居在城市,你每天听着悠长的歌谣一样的感觉。似乎就是一种呓语。
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 这样的称呼不知是否合适。身份与职业也只能表达一个世俗的概念而已。
从身世来说,我是一个彻头彻尾地地道道的农民。地道的农民始终沉浸于自己所缅怀的那抔泥土,以及那个只是想起都会兴奋不已的、被称为乡村的家园。这与我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样的感觉。这也是我最早接触的一些小说中的一部。二十年了,有一大部分世界我一直是生活在乡村,想说说关于乡村的一些故事。乡村之所以不是城市是因为它自己所独具的某种特性和特质,乡村只以乡村的姿态在这个世界存在,它只会进步而不会改变,因为在任何一个时期乡村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形态和物质包容。有些事物和乡村紧密联系着,互相之间都是难以脱离,它们的存在正是乡村成为乡村的理由。
1.农民
诗意在我的思考范围内是一个贬义,在这个限度之外我才承认诗意的存在。农民,这是与我的语言相关的并且建立了紧密联系的词语。至于那首《悯农》,是我已经背了许多年的五言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诗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并且被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但我不知道农民的儿子是否需要读这首诗。因为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之所以流传下的关键因素在于其劝导人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意义,关于这些浅显的道理农民的儿子是不学自知。锄头是由农民掌的,汗水是由农民流的,三是餐由农民劳作出的,辛苦都是农民尝的,这些风雨艰辛都一直被农民的儿子看在眼里。
我感恩于这样甘于流血流汗的灵魂,自己也一直执着地使自己保留住这样的灵魂,生怕会有一天在思想遭受恶毒的腐蚀之后会发生异变,尽管很多人对这种被称为“农民”的职业眼中流露出鄙夷,但我依然会执着努力地使自己却保持着欣赏的姿态,除了欣赏、感恩、继承、报答,我已再也想不起其他的词语来形容我的所思所想。 我描述这样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的艰辛却正是出于我对这些生活的体会和希望。记得还是在时候看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时候,我才理解了这种希望。
我不知道把劳动称作一种职业是否恰当。如果是这样,农民的生命较之其他职业的劳动者更长。我可以通过文字向你描述这些场景与事实。农民的四岁的儿子已经起早贪黑地拾荚拔草,农民的六旬年高的父亲仍在没时没晌地扶犁握锹,农民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劳作中度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不是真正的农民,真正的农民天未亮便已开始出门劳作,天已黑方始收工回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是最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他们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时间,他们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在一天中劳作的时间除了午饭(在忙季甚至午饭都省下了或者把饭带到田地里去吃以节省时间)的时间也是少有机会休息的。农家的人有“白头婆子葺冬衣”的忙完田里忙家里的故事和“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的不得以而繁忙的难言之隐。 我无法一一从诗词中出发然后贩卖自己的感觉,我所纸的仅仅是一种诚恳的态度,无论这种态度遭遇多少贬斥,至少我是信任这种态度的。当我明确了我的方向,我可以抛弃一切形式的语词和辞章。用事实回答事实。我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和形式早已在我提笔之前就有了前定。
我喜欢翻看画册,曾看过很多关于农民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以及美术作品,流传下来的大抵都是写农民的苦难和勤劳的,因为这些作品说出了实话,描绘的是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传播的信息恰好是农民身上的需要被别人所了解的光辉形象。我无意一味标榜某种语言,身份,不想绝对化。在价值被分割的思考的环境中,农民一直保持着长时间并且高强度的劳作姿态,显而易见付出是相当巨大的,然而收入却甚为微薄,甚至收入的还没有花费在农田上的种子、农药、化肥所耗费的钱多,在他们不去做其他副业的情况下更是不可能养活好整个家庭的生活,更加可悲的是农民到城市里打工还要受到歧视,他们会被那些表面上衣冠楚楚的先生女士们蔑称为“盲流”,这还不算什么,农民兄弟咬咬牙往肚子里咽口闷气也就算了事,可农民在打工时还时不时地被各种条款律令亦或是某些的叵测的居心把他们一而再地" 遣返" 回家,难道这就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所具备的游戏规则?农民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他们依然要回到农田,继续被监守在那早已被风化的沙土泥壤之中继续经营自己的农业生产。当他们用生锈的老锄头在贫瘠的泥土中挖掘面值最小的钞票时,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着,仿佛那把老锄头正在一下下狠狠地惨虐着我的肉体之心;我不忍心去看那一张张被尘土和沧桑世事所模糊了的脸庞,不忍心去看那一个个被重担压弯的本该挺直高举这颗高贵的头颅的脊梁,我的心与眼睛强烈地发生冲突,我想本该是另一番模样,可事实偏偏就是我所不忍心看的景况。我分明看到的是一张张光辉灿烂笑容可掬的脸庞和一根根在人世间最有血性和骨气的挺直着的脊梁。
农民们何时才会开心快乐,何时才会有幸福温暖的生活,我们也应该对他们有个最潜意识的观点。或许他们的欣慰完全敛藏于心底,永远无法被外人所察觉,只有他们自己才体会得到常年四季与温热的泥土亲吻的甜蜜感觉,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明了每逢收获时的满足而愉悦的心情。或许,这种感觉不是欣慰,而是其他的某一个悲悯的词语。
没有必要区分什么是绝对意义上的世俗生活还是思考层面上的欢欣与悲喜。我需要的也仅仅是一种现实的语言。
农民所谓的快乐是短暂的,这些所谓的快乐会转瞬即逝。农民兄弟们在刚把粮食从农田里运回家中,马上就可以变为面粉或者米粥的那一时刻,就正是要认真地面对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且都看似出师有名的“农业税”、“提留款”、“统筹费”、“建设集资”,一年两交甚至更多次地交纳,最基本的是夏收完一次,秋收完交一次,看上去一条一款真是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很大一部分收成并没有盛放进空瘪的粮仓,而是被派送到一张张“人民公仆”发放下的帐单上了,这些帐单有些是正当的,可有些却是极其明显的敲诈勒索压榨民脂民膏。农民大哥们老实憨厚地笑着,认为这是在支持伟大的祖国的复兴建设,觉得自己种国家的土地了,有了收成交纳一部分是理所当然,付出也有所值了,谁不希望自己的祖国更加强大,更快地繁荣富强呢?可他们怎么知道他们所上交的钱或者粮食又有多少是被光明正大地用于祖国建设了呢!听一下一对农民夫妻在家中的无奈对白:“过年了,可没钱买年货啊。日子真是越过越难。”“实在不行就粜些粮食吧,也别管价格高低了。”“粮食都粜了明年会没有东西吃的,全家人都饿着啊?”“那也就是没办法的事情了。实在没招儿了就蹲在家里看人家电视里的人买年货过新年吧!” 我不知道这样的叙述和回忆的意义在哪里,我只是觉得在这样的语言和交流的过程,我可以深入自己的往昔岁月去思索那些或沉重或世俗,甚至冗杂的事情。讽刺的语言和现实的态度,我不知道哪一种最重要。事实层面的抒情总让人感到疲惫和无奈,文字被蹂躏,曲解,时刻都在逼迫着写作者的信心和勇气。
我不知道电视里的人都姓甚名谁,可知道没几个是农民。 农民只在庄稼地里,翻地、播种、锄草、喷农药,一年四季总是没有多少的时间离开的心中的这片热土。忽然想起一个小品里的一句台词:“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离不开庄稼地。”说的是一个农业技术员,可我坚决地认为这是对农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没有人比农民更适合佩带这句话所给予的殊荣。城里人大都不想去农村,因为他们没这胆,农民大都不想去城里,但那是因为他们大都钱包里没没多少钱。城里人即使来到乡下也巴不得想早点回去,因为他们不能没有充裕奢侈的物质生活,农民来到城里也愣盼望着早点回到自己的家去,因为他们想念在那里长满自己心爱的庄稼的土地。 他们相信心里有爱,有土地。
2.庄稼
谚语是一种现实的语言。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其实说“人以食为天”更好,是人就要以食为天,无人可以例外。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食是与庄稼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
在农村生活久了,更是对漫天遍野的庄稼产生一种不可磨灭的依恋情结,甚至在睡梦和呓语里都会梦到和说到我所钟爱的庄稼。农村里面积最大的就是被分割得方方正正的庄稼地了,村庄总之是占不了多少地方的,往往有两、三千亩地的一个村子才只有五、六百户的人家。村庄都被一望无际的庄稼所包围,看上去使村庄显得更加描写了,就如生长在襁褓中的熟睡婴儿,安详静。间或有一两条曲曲折折的小道,从村口开始延伸,游弋在庄稼之中,最后抵达另一个村庄的出口,于是也成了连接两个村庄之间的枢纽。对于这些数字我了如指掌,并非是在炫耀,而是在寻找新的角度来理解这片土地。
我常常喜欢一个人独自漫步,走向田野,去感受一下被庄稼笼罩整个身心的畅快心情,这样会使我急速的呼吸变得顺畅并且平和。我是个容易沉迷的人,比如当我爱上一种颜色或者一种味道,然后会热恋上它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自己无法自拔,产生沉迷之中的幻觉。像身边撩人的青纱帐,宛如层层并排直立的旗帜和箭镞蓄势待发,你不能触碰它们,否则他们会飞一样的射离出田地的怀抱。它们虽然根生浅土,却志在高空,这一切源于它们着了一身绿色的服装。绿色是种旺盛生命力的象征,亦是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象征,这种颜色给我的眼睛传达出一种信息,暗示着我还算满意的精神状态。这种信息被脑神经吸收之后,产生出强大的冲击波,与我的所思所想激烈交汇撞击,在这个我们都处于慌乱、麻木以及缺乏进取心的时代,我们不能不接受这种最原始的物化了的精神教导,这使我的心情为之久久不能平静。庄稼的绿本身就是自然大气的,带有一种让我的眼界开阔的宏大气势,这并不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绿,也不是粉饰于墙壁器具上的令人反感的绿。这是一望无尽的绿,属于生命的绿,莽莽苍苍一直到与天涯海角融会贯通。其实,它早已远远地超出了我目力所及的范围。而我的捕获欲望总是没有止境,尤其是面对着我简直就是崇拜的绿色,这种绿不动声色之中已引领着我向着庄稼的腹地深处挺进,渐渐地我似乎深陷入其中,晕晕乎乎地几乎失去了自己,抑或是自己过于欣赏这种绿色而导致自己也倾身化为这些葱笼的绿色中的一抹,从而再也寻觅不到自拔之通径。
带着最原始的欲望缓缓地走进庄稼腹地深处是体会幸福的过程,庄稼总能够调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使你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幸福,这种幸福不会转瞬即逝,且会长久地驻留在你的身体和心里,丝毫不曾懈怠地替你驱逐心中的迷惘与忧伤。我尽情地吸纳着庄稼的浓烈味道,清凉馥郁,从鼻孔进入我的身体,肺部,其实我的身体上每个器官都在接受这种味道的感化和洗礼,只是我无法用得体恰当的语言去进行描绘罢了。这种味道来自果实、枝叶、泥土,它聚敛了阳光、水分、泥土、肥料的所有菁华,令我的嗅觉倏然之间就活跃了起来,心情也渐渐随之兴奋。
与庄稼接触,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在农田里劳作了,体验那种流汗的过程也是至上的满足。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甚至三百六十五天,田地里似乎总有干不完的活儿。刚喜气洋洋地过完春节这个盛大节日就是忙碌的春耕,亦有一些作物需要适时地播种。人们纷纷从节日的热烈喜庆的气氛之中涌向了奔放的田野。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话似乎说农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所以人们总会憋足了浑身上下的劲儿干活劳作,这个时光农田是无比美丽的,初生的野菜野花遍地萌芽生长,给视觉和嗅觉带来美好的享受。春夏交接之际,天气变暖和了,杂草也探头探脑地探视人间,然后肆虐生长起来,抢占着庄稼的养分肥料。于是农人们全家动员,来个丝毫不留情面的“歼草大战”,一片片庄稼里到处都潜伏着我们的农民兄弟,他们或手动拔草,或用镰刀割除,草若是更多则使用“大型武器”锄头来耪除。在这个时间害虫也会多了起来,这些害虫会把庄稼的叶子咬出豁口,严重情况下会把庄稼吃得只剩下秃秃的光杆司令。农民兄弟们四处探问寻找杀虫效果好的农药,多花上几块钱再所不惜,这样总比庄稼被害虫糟蹋了要强,农民总是舍不得用自己血汗培植出来的庄稼苗苗忍受一丁点的残害的对那些残害庄稼的害虫也是一点都不心慈手软。酷热的夏季是个更加繁忙的季节,也是个美好的收获季节,庄稼即将成熟之时,历经回青的痛苦,终于熟稔了。在夏季收割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过去,收割小麦都是人工,要用镰刀。挥动月牙般明晃晃的镰刀,农民们都像上了战场的士兵,拼尽全力快速征杀,生怕延误了战机,因为有个阴天下雨的天气对庄稼的收成都会极大地损害。后来又有了简易的收割机,是装在拖拉机上,拖拉机开过,一排排小麦便被整齐地放倒在地上,再扎成一捆一捆的拉到场上去脱粒就算完事。这倒是省下了农民的不少力气,从此以后再也不用一到夏收季节就要招呼回在城里打工的所有的家人一起出动了。再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这是近几年的事情。联合收割机直接就可以在麦田里把小麦脱粒。只需要短短的几个小时,一家的十几亩麦田都就会完工,只消开车把一袋袋的麦粒拉回家中盛进粮仓便可。虽然方便了许多,可我总感觉似乎也缺少了一些什么,那就是挥动镰刀亲自刈麦的乐趣和转场、翻场、扬场的体验,少去了这些过程就少去了自己体会收获的过程。
秋天是个更具有欣赏价值的收获季节。因为秋天收获的农作物种类很多,有玉米、高粱、花生、棉花、谷物等等。我曾体验过每一个收获的程序,钻进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拿钎刀把殷红的高粱穗钎下,用撅头和铁锹刨花生,带个塑料袋子去摘棉花,响收割小麦一样收割谷子,其中的妙趣自然是不言而喻。到深秋的时候都是在家中劳作,为玉米剥去一层层的皮,然后到屋顶上晒干,再脱粒,金黄的、白色的玉米粒从脱粒机中流出来,堆成一座座小山。冬天本该是清闲的,可人们并不会坐在家里过清闲无事的日子,而是去地里寻找一些细碎的活计来做,为来年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其实即使农田在冬天没有活计要做,农民们也会三天两头地跑到农田,只是为了看一下自己的庄稼,这份心头的挚爱呦!
农民的日子就是围绕着一亩三分地打转的,田地庄稼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在田地里精心劳作,以期自己的庄稼比之往年能够有更好的收成。我有时候会产生一种想法,种植庄稼也成为一种宗教般的行为,就像工人在生产线上,艺术家冥思苦想地去完成一件艺术品。而庄稼就如工件和艺术品一样,成为它们的制造者心中的神物。
比之工件和艺术品,庄稼应该是更大的神,或者说是天,“天”在我们这个宗教历史悠久流传的国家里似乎最至高无上,因为每个人都要靠庄稼度日,所以庄稼也就成了“天”。庄稼其实总是这样,先更好地养活了某一部分人,然后再尽可能地养活好他们的生产者----农民。
3.村庄
我曾经不只一次地因故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可我最终还是要回来。在家乡外面的日子心里总是充满了落寞与孤独,没有人能够聆听。在外面的日子,耳旁总会响起亲切而熟悉的乡音,那声音在叫着我的乳名,我的心中莫名升起一阵酸涩的思念,一直叫到我热泪盈眶,产生打包回家的冲动。我想回到那个村庄,去看一看那里的人和一切我所见过的东西,去听一听那里的声音,甚至奢求回到那个村庄去淋一场雨。
是的,我的家在一个小村庄,我将终生与之相互依偎,没有谁能够打破我们之间的距离。我的心和依恋都都系在那个小村庄的一棵参天大树上,它有庞大的树阴,像是一只擎天的手掌,庇佑着这一个村子的人的生活平安,风调雨顺。我是永远都无法挣脱得开的,因为就在这样的树下,正有许多我所眷顾的父老乡亲在乘凉,有长满花白胡须的老人,也有正当壮年的中年人,还有群天真无邪的孩童。他们手中握着摇扇,高声谈笑,说着关于我的、关于他们的、关于我们这个村庄的一个个故事。我的心也系在村庄里的一口水井上,从它身体里汲出的的水甘甜澈洌,比所有的营养品都更有营养,是它给予了这个村庄里所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使得这个村庄健康地成长着。我也离不开这口水井,我只能静静地站在水井旁边,和其他的父老乡亲一样,掬一捧井水含进嘴里,脸上浮现出惬意的表情。
我不只是喜欢生我养我的这个村庄,而是喜欢所有的和它一样的千千万万个淳朴村庄。这些村庄都居住着诚实、勤奋、善良的人们;这里的房屋整齐地排列,但没有城市里建筑群那样的呆板;这里的邻里来往密切,所有的人都俨然是一家的亲人;这里的黄昏向晚之时炊烟升起之景美不胜收,令人不禁想起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所描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独特而壮丽的醒目风光。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太熟悉了,哪怕是在异乡林立的高楼中想起,心中都会油然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那感觉像微风轻抚我的心头,驱赶思念家乡的忧愁,像蜂蜜一样甜蜜,让我一经品尝便欲罢不能。
因为我对于村庄深厚浓郁的感情,所以很想说说关于村庄的那些故事,可我总是顾忌太多,怕外人永远无法分享得到这些只属于灵魂的故事。不说吧,心头这块结又挥之不去。
村庄的进出口很简单明晰,一条曲折迂回的羊肠小道,三、五里的路程怕都没有。走进村庄,你会看见很多东西存在的真实性,这些东西存在的本质都被村庄这个诚实的地理名词阐释了出来。村里的房子的砖大都是裸露的,外面没有什么粉饰物,也没有被打磨过,只有在墙根基的附近在涂抹上一层不算厚的水泥,用手一摸会感觉很涩,但这才是房子,一砖一瓦垒起来的痕迹都呈现给你,而不像城市里那些被光华地粉刷过的楼房,让你永远都无法明了它是什么材料和结构。村庄里也种植有很多的树,人们总是在不停地种下新的树苗,村庄才会越来越绿,环境空气越来越好。不知道这些树生长了多少年,也不知道经历了多次风雨的洗礼,它们或许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很多。树们都疯狂地生长着,不需要谁去给它特意地浇水施肥,这正是生命的顽强的表现,它们根本不需要专门的呵护,却比城里的那些娇生惯养的树苗更加挺拔高大,来过农村你才会知道树原来自己就可以长这么挺拔高大不惧怕风吹雨打。在村庄里你能够经常看到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晒太阳、聊天、下棋,一派天伦之乐的气氛,完全不像城里人那样缺少沟通,到处都是冷漠的面孔和坚硬的水泥地面,让人想亲近的时候却又先惧之三分。在乡村,偶尔会看见一人走入别人的家中,无须敲门,门也不会上锁,这并非不礼貌,而是完全没有必要,都一起居住很多年了,多少风风雨雨都已经走过,谁对谁都是互相信任的,每一家的门都是时常敞开着的,随时欢迎朋友去家中做客,你进去的时候可以丝毫都不拘束。
天色将晚,点点炊烟升起,直接飘向幽蓝深邃的夜空,像是这个村庄在向天堂致意,这时候所有的家庭都在做晚饭了。看一星一点的火星窜出烟囱,给深邃的夜空又增添了些许诗意。吃饭的时候正好可以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了解乡村以外的事情开阔一下视野,好不惬意,此时会把一整天的烦恼和疲累都抛在脑后,只消得享受这一天当中最休闲的时光。茶余饭后一帮一伙的不同年龄的人分别聚在一起,谈些自己所关心的事情。最有趣的是小孩子们,十来岁左右的,他们不会去看那些翻来覆去千篇一律的泡沫爱情电视连续剧,也不会在家学习那些枯燥的课本,更不会乖乖地钻进被窝去睡觉,而会冲出家门,拿着自制的简单玩具手枪或者其他东西在大街上疯狂地游戏起来。当然这些小顽童们之间也会偶有" 战争" ,但不用担心。现在他们把对方恨得咬牙切齿,甚至说出一些从电视里和小人书里学来的" 恩断义绝" 的话,但不出两三天他们肯定会重归于好握手言欢的。孩子的秉性,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才会显得更加可爱。
小小的村庄里趣事很多。我比较喜欢村委会的每日广播,主要是为了向村民传达上级开会信息和一些和农业有关的信息,但也会放一些歌曲、戏曲、相声、小品等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我能记得最清楚一句戏词就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还有刘胡兰什么的现在都忘记了,虽然当时感觉是好玩,但现在想起来,那些旋律真得很好,并且思想积极向上。由于放广播的人年龄一般偏大,会放一些以前流行的老歌,我记得的歌有很多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最为时髦的怕也都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这些歌都是我所喜欢的但是又找不到去什么地方听的那种,所以一旦开始放老歌,我就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去听上几分钟。在乡村里谁家娶媳妇了或者其他什么喜庆的事情啦,都会有机会在大街上放几场露天电影,很多人都涌出来观看。放映员自然也成了我们都很喜欢的人,甚至于即使在不是放电影的时候在很远的地方看见他都会跟他热情地打个招呼。放映员只要把放映机轻松地摆弄一番,很远处的布幕上就会出现图象,小时候感觉这是挺神奇的事情。于是小孩子都争着要帮忙,可是都不会被放映员答应的,现在想来大概是怕把机器弄坏吧,就因为这事,很多小孩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为“做一个电影放映员”。可惜的是现在看不到露天电影了,只是在心里留下了这么一个回忆。
现在的我长大了,总喜欢去剖析村庄,希望乡村成为一面镜子。不管我走到哪里,但是只要回头,就能够看到真实的自己,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一次洗礼。
4.篱笆
篱笆长长,篱笆的影子长长,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半花花绿绿,一半枯燥乏味。曾经记得年少的懵懂时候越过篱笆进入菜地追蜂捕蝶,像在另一个世界玩着孩童的游戏。心中总会幼稚地想,这道篱笆是用来保护菜园免受家禽畜生袭击破坏而架设的,又不是用来管制大活人的进入的,自己更是肆无忌惮起来。于是当菜园主人紧紧地抓住我的耳朵时,心里还觉得愤愤不平,但这也并不是了结,我还被送到家中被父亲一阵通打屁股,被揪痛的耳朵和被打肿的屁股让我心感委屈地想着自己只不过是越过了这道篱笆,为何要受到如此的对待。现在耳朵和屁股早已忘记了那份疼痛,却依然常让我想起逝去的那些那篱笆周围游戏的年少无知的岁月,一种天真无邪的童梦又在心中复活,幼小时烂漫的时光又重新返回心头。
在小村落里见到几道篱笆墙是极其寻常的事情,就跟城市里的马路护栏一样地常见,但两者虽然机理大致相同,但给人的印象却丝毫没有相似的地方,我迷恋前者带给我的回忆,却讨厌后者羁绊着我的自由生活。尤其是散布在村庄边沿地带的人家,没有用砖去堆砌高大的墙头,可能是因为刚搬进来不久还没有来得及去累砌砖墙。于是只把较粗壮的树干砍削干净后栽进预先挖好的洞里,再用细小的枝干横绑于其上,最后一道工序是精密地向上缠绕一些丝秧藤蔓。用手摇晃这样的简易篱笆几下,却也岿然不动,牢固可见一斑,但果真要是遭遇破坏到底还是不如砖墙来得结实牢靠。这是比较有亲和力的篱笆,但并不是所有的篱笆都是如此。比如有的篱笆上就夹杂着荆棘,多是用花椒树枝、枣树枝缠绑而成,尤其是用花椒树枝缠成的篱笆更是丝毫都走近不得。这样的篱笆的主人总是给人比较恶毒的感觉,但是事实上应该并非如此,他们也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对付那些屡禁不止的家禽动物,主要目的并非是针对人类。在我小的时候就曾发生过一件可笑的事情,这件事情使我对花椒枝产生了“鹤唳风声,草木皆兵”的莫名恐惧感。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闲来无事就沿着胡同向村边的方向慢慢走着,到村口附近我接近了一道篱笆墙,这道篱笆上面插满了黑绿色的花椒树枝。出于好奇心理便想折下一截玩儿,一不留神便被狠狠地刺了一下,过了没几分钟被刺的手指就感觉疼痛难忍,并且夹杂着麻辣的痒痒的感觉,心里是万分后悔靠近这道可恶的篱笆。这一伤就是好几天,年少不更事的伙伴似乎行家般地说是我中了“花椒剧毒”,不抓紧时间治疗很有可能因此而命归西天。他这么一说让我胆战心惊地联想到武侠小说中的害命毒药,心中越是感觉恐怖。当时由于什么都不懂就信以为真,以为自己可能真的还会死掉。他们也真够“好心”,说用最简单的治疗方法是用清水冲一下,洗净残留在手指中的毒液就好,说得还真得是有板有眼。不等他们说完他们的高深理论我就马上用冰凉的水冲洗自己受伤的手指,刚洗过由于水很凉的原因,刺激了神经而使手指的疼痛感觉少了许多,于是心里对这帮可恶的小伙伴甚是感激。可谁知次日我的手指便因为受到感染而化脓发炎了,并且肿胀了起来,忙大呼后悔不迭。
现在想起那些事情,虽然篱笆这东西看起来有些丑陋,但留给我们的回忆总是苦辣酸甜麻五味俱全,终身难以忘怀。
长大后的我深深地喜欢上读书,常年都与书籍为伴,潜心陶醉于书里的世界,当然也读到了不少写到篱笆的诗句和文章。最喜欢的要属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五首》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这首“寄酒以迹”之作中,全诗朴素自然,意境深远,浑然天成,似质而实绮。而我,也不可避免地痴迷上了篱笆这种简易的建筑。曾在篱笆下寻找灵感,我在这里会想起篱笆侧影后的夕阳,也会想到在人的心中所存在的那道紧实的篱笆,所有的这些都如同饮下一杯烈酒后会喷涌而出的豪放诗句;我也曾在篱笆旁拿本书,静静地沉寂于书中的世界,仿佛的这道篱笆把我从身旁的红尘俗世隔离了出来,从此我与纷扰的世界毫无瓜葛,独处于属于自己的世界,没有忧伤和烦恼,心中满是清明境地;偶尔也会沿着篱笆重复少年时玩过千万遍的游戏,陪我游戏的人没有改变,张三依然是演他的气人的小偷,李四依然是演英武的警察,我还是演我的公正的法官,只是面孔都已非从前那张,是长大了,还是变老了,这些辨证的问题时常也会困惑地郁结在我的心头,我自然也找不回从前游戏时的那份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悠然心境。
后来我到城里读书,到处都是水泥建筑和路面以及钢铁的骨架,带给我很多压抑的感觉,使本已枯燥的内心更添几分惆怅与落寞。在这片与冷漠暧昧着的环境中,只有从乡下吹来的尘土和风才能够给我亲切熟悉的感觉,当一切重新归于风平浪静,我又开始不寒而栗。
偶尔会有机会回到农村的家中,总要抽出一点时间,迫不及待地去看看那些篱笆,虽然有些篱笆已经不在,但总有新的篱笆被重新架起来,所有的篱笆,新的,旧的,都成为我心灵的知己,他们都熟悉我的心事,因为我曾面对它们一一倾诉给世界。我把一只手搭在篱笆上,沿着它若有所思般慢慢地向前走,不会也不担心会迷路,因为有篱笆,我即使迷路也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只要方向还在,我就能够重归家园;沿着篱笆向前走,我永远也走不到路的尽头;沿着篱笆,我走着,继续走着,再也不怕被荆棘刺痛了我的手指。
5.学校
向记忆的深处挖掘,我能找到的触动心灵的往事和最快乐的时光大多还是发生和度过在乡村那不起眼的学校里。很小的时候,在家里进行了早期教育之后父母便把我送进了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校,对这里的环境我是相当熟悉的,因为经常会到学校里去玩。接待新生的那个长了满头花白头发的老师考了我几道简单的算术题,然后不管我是否得出正确答案,她总会夸几句关于我聪明的话,想起来好笑,当时我的心里不免产生得意之情,还以为自己的表现果真是如何如何的出彩,于是便对学校更加向往了。现在才知道老师不只说我一个人聪明,包括我前面的那个同学和后面的那个同学,他都一样会夸几句,这样做只为了满足小孩子那一丁点的虚荣心理罢了,小学的老师也都很不简单,对心理学都有所了解。
在乡村的学校读书,一读就是九年,小学和初中都不曾离开一步。后来我似乎对乡村的学校环境产生了惯性和依赖心理,以至于到城里读后还有些不太习惯那些发生变化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印象当中乡村的学校都很简陋,学校里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娱乐设施。几排平房或者瓦房,其内放置简单的桌子凳子,能基本满足“下雨不挨淋,烈日晒不着”的要求就可以,当然更不会有什么实验室、图书馆之类的地方了,也不会在那里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甚至幻灯机等等常用的教学仪器,充其量就是老师神秘地带来一个崭新的地球仪,即使这样也会使全班学生大呼小叫。拿我最早读书的乡村学校为例,灰色(或者是蓝色,是砖的颜色,因为教室都是很久前都还很少用红色砖时建的)的墙,墙壁都已经在十几年的风吹雨淋过程中被严重风化,表面的一层东西黏附在墙壁上,手一碰就往下掉细碎的砖头渣儿,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会用手指在墙壁上写几个模糊得不易辨认的歪歪扭扭的字。并且窗上没有安装玻璃,全部的窗户都是把那种半透明的塑料布用图钉以及被剖成两瓣的高粱秸杆紧帖着窗棂钉在上面,看上去似乎是贫农家里的房屋。
到了冬天会很冷,大风会时常刮起,塑料布会被大风撕破,就钉上双层的或者三层的。教室里再生起一个小小的简易火炉,放在讲台旁边,这个火炉都是学校给发放的,也给发放一定数量的煤球,这也就足够了,对于经济落后的地方我们也不能奢求太多。同学们轮流着认真地照看火炉,每天晚上都有人会从家里来到学校往炉子里加一块煤球,不使它在夜间熄灭,并且这样在第二天早晨上课时火炉正好燃烧得最旺。教室的布置都是由十来岁的小孩子完成的,桌椅被他们摆放得整整齐齐,连老师的讲台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历经多年已被老化的黑板也被他们擦得干干净净做,这些活儿对他们来讲都是轻车熟路。因为教室的很多设施都是旧的,桌椅的面和腿都有很多是临时安装的,要常常修修补补。不管哪天,教室里总是“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到下课和放学时间整个教室都会沸腾,什么声音都有,俨然一个大合唱团在进行演出,其实那都是这些小工匠们在工作呢!锤子、钳子这种小工具在教室里是必备常用的工具,门坏了要修,桌凳散架了要修,如过平时没有准备好工具而在出现情况后临时抱佛脚是不成的。这些事情都是城市里的娃娃们所不曾经历的,自然这也使农村娃从小就养成了动手意识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
我所喜欢的还有乡村学校的朴素的格调。学校的门上不贴耀眼的瓷砖,也没有镀金大字做校名,更没有“某某某题”等张扬炫耀性质的东西去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校园里是红色的残砖断瓦所砌成的甬道,虽然不是特别平整,但在上面走起来倒也平坦,心中自然光明正大。学校里没有操场,有的只是两排教室之间留出的面积约两三分的空地,同学们在这么大的地方游戏,至少踢毽子、丢沙包、跳绳使用这么大的场地还是绰绰有余。校园里还有很多树木,不少的都已长得很高,那些都是孩子的父辈那代人离校时或者后来重回学校时种下的,这对于以后长大了的他们来说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回忆。墙角因为潮湿会长出各种各样的苔藓或者小花小草,有莺莺蝶蝶游戏其间,惹得同学们竞相追逐,好不开心热闹!一棵大树上吊一口小钟,这就是学校里的重要设置,老师会定时敲响,它便会提示什么时间上课什么时间下课和放学,这个小钟比电铃好玩,声音清脆悦耳。“当当、当当、当当……”这样两下两下地响是上课了,“当、当、当……”一下一下地响是下课了,“当当当当……”一阵乱响就是放学啦,有调皮的学生上课的时间溜出去扯住钟绳乱敲一阵,常搞得学校大乱,不过也还是一笑了之,没有人会去严厉地批评他,毕竟都是淘气的孩子,况且他们也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
无规则的游戏和有规律的上课并不是乡村学校生活的全部,他们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也是这些孩子们才能够拥有的特色节目。跑出学校去就是望不到尽头的绿油油的田野,他们尽情地冲进田野,然后随意地游戏,放风筝、爬树、在乡间小路上赛跑都成为难得的乐趣。我始终认为农村的孩子是更有灵气的,他们自然、纯真,天、地、人三元之灵气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无一缺席,而这些孩子正是一所所简陋的学校所培植出来的未来之花。这些孩子正和他们的学校环境默契地融合在一起,没有人会出来打扰他们天真无邪的梦想,而乡间学校正如广阔的天地中的摇篮,在充足的阳光下和雨水下把这群孩子越荡越高。
从爬在教室的水泥桌上认识最简单的字开始,到现在能够写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从在讲台上的坑坑点点的黑板上涂画自己的未来开始,到现在的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描绘自己的人生,我懂得这些都是那所乡村学校给我的理想。可我知道,还有的乡村学校连教室都没有,有的乡村学校建在山腰,风雨吹来将欲倾,还有的农村孩子根本就没有让他们读书的学校,我的心碎了,碎了。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乡村学校和我所看不到的乡村学校。
6.补丁衣
补丁衣,学名百衲衣。它是贫困的暧昧邻居,更是朴素的代言词语。
小学的时候有篇课文《周总理的睡衣》,所讲的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衣服上有补丁一点都不希奇,甚至毛泽东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打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也是用了又用,打了53个补丁也不值得希奇。真正值得希奇的是现在还有很多人穿着的衣服上到处都是补丁,他们在这个已经有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没有钱去买件新衣来穿,只能常年都是那件破旧的衣服穿在身上,脏了洗,破了补,补丁已经是层层累累,新补丁掩盖了旧的补丁。乡村的街道已经到处都是文明的标志,到处都是霓虹灯闪烁,林立的广告牌在推销着那些已经渐上档次的商品,乍一看还以为这个社会还真得是有多么得文明了呢!只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一个人身上的衣服有一两个补丁,才会把人的回忆拉回很久的以前那个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艰苦岁月。
我不曾穿过补丁衣,最艰苦的童年充其量也就是穿母亲用几块不料贫剪成的" 百家衣" 。我对这种衣服感情很深,因为这种衣服虽然和补丁衣同样上不得什么场合,但那是父辈人穿补丁衣才能够为我换回的,他们都穿着补丁衣,节省下一些钱给我做百家衣,这些已经足以使我感动,我也根本不再有怎么穿上更好的衣服之类的奢望。我想说的无非是我对补丁的感情,补丁是某种感情的根源。想到补丁,很多如诗般的语言奔涌而出,这些诗般的语言包括对某些人的感激和对补丁衣的某种涩涩的情感。
一个补丁往往是关于一个故事的回忆,牢牢地钉在人的身体上。每当看见身上的衣服上有个补丁,这个人便再也不会忘记在果园里穿梭的那个时刻一截树枝剐破了衣服和自己的胳膊,鲜血渗透过那件深蓝色的中山装浸洇而出;这个人便再也不会忘记耕种时突然昏厥在地上的那个瞬间,凹凸不平的土路上一块砖头碎块把自己的裤子撕破。一个补丁会承载一段包含了难以言说的苦难的历史。当我们衣食无忧无忧了,突然一个人从眼前一晃而过,他佝偻着背,身体上流露出历经磨难的沧桑,一个很显眼的补丁高高隆起,我们会想到这个人现在生活的困苦,会想到这个穿补丁衣服的人还活在曾经的艰难岁月里,那些岁月我们也曾和眼前这个穿补丁衣服的人一样穿着补丁衣服,家中缺盐少米度日如年。一个补丁会缝补出一个辉煌的梦想。没有钱买新衣,就把穿破旧的衣服缝缝补补然后洗干净了再穿,因为那个补丁不是我们贫穷的标志,而是我们简朴的代言。穿着补丁衣服,我们能心安理得更有动力地大踏步向着理想迈进,补丁能够给予我们心中无穷的动力,梦想终有一日能够达到,在心的最深处我们可以对自己说声无怨无悔。一个补丁会引发一阵莫名的感动。当你在寒冷昏暗的深夜因为一个梦而突然醒来,发现还有个女人在拿着自己的旧衣服在昏黄的豆大灯光下一针一线地认真缝补着,她的满头青丝已经有些许发白,她的眼中已经布满血丝,难道你此时此刻不想对她说点什么?你也无从想象得到她为了把一件衣服缝补得更精细些而被针几次地刺破了手指。一个补丁也能够鞭笞一种恶俗的社会制度。多少人财大气粗挥金如土,多少人在酒池肉林中寻欢作乐,可大街上蹒跚行走的穷人整日劳累却还穿着补丁衣服,那些躲在墙角躲避寒风的乞丐身上的衣服也遍是补丁。不知道那些毫无怜悯之心的大款权贵们看到这一幕幕凄惨的场景后,再次不必要地掏出钞票准备大肆挥霍时双手是否会一阵剧烈地颤抖!
我从补丁里得到温暖也得到了痛心。
补丁给了我一个认识乡村的最真实性的机会。有的人并非没钱可依然几年来总是那套衣服,只是变旧了,补丁多了起来,他们感觉只要不挨冻就好,那些钱可以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并且他们心里都深深地理解“简以养德,德由简来”的道理,唯有持之以恒的保持节俭朴素的操守,言行一致,才能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一身正气,不为诱惑所动,并且心中始终有种动力在支持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我还曾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个出生于贫穷的边远农村的大学生说自己有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双皮鞋,真得没有想到还有人有如此恶俗的思想,因为他的理由是以前老穿带有补丁的衣服和布鞋!可恨是他竟然没有想到为什么母亲会给他的衣服补上补丁而舍不得给他买新的衣服,又为什么补丁衣服拆了又给他做成千层底儿的布鞋。此流毒不杀,补丁大呼冤枉!
很多人没穿过补丁衣服甚至没见过补丁衣服,那就去乡村看一下,补丁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请见到补丁时不要目光中透露出你的鄙夷,因为那一丝鄙夷的目光正好证明了你的鄙俗,也恰好证明你是这个世界的补丁,一块多余的补丁。
关于补丁的事很多,你没有经历过也一定听说过,我不想多讲。
7.邻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远在天涯的距离比为邻居;更早的曹植有《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诗句,同样是把万里的距离比为邻居,以形容其近。可见" 邻居" 一词古已有之,并且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的网络。但要说最亲密的邻居,莫过于乡村里那种" 门对门,屋并屋" 的邻居了。城市里的邻居似乎不是真正意义的邻居,他们进门便上锁,碰面不吱声,有事难求人,只是居住在一起,而在平时都很少有所来往,甚至在一起住了很长时间都还不认识对方,至少在农村生活久了的我是不太喜欢和习惯城市里的邻居的,私心底里对乡村的如亲戚般的邻里关系更加向往。
一个村子分成若干个街道,然后再分出若干条胡同,整条胡同里的人家就都是邻居了,村庄如果小些的话,整个村庄的人都如邻居,一样熟悉彼此,关心着身旁的人。农村的邻居大都是长期地生活在一起的,他们一旦落户于一个地方,便很少会有机会再搬迁。固定居住时间少说也应该有十年八年的,但即使搬迁也一般都不会搬出这个村庄,虽然不在一起住了但是关系依然相当密切。也有的人家甚至会一辈子都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始终是那些户人家做邻居的也不在少数。在一起居住的时间长了,低头不见抬头见,难免会产生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感情来,谁家都会有缺盐少米的时候,有几个热心邻居在这个时候出面帮助一下,心中自然会产生感激之情,顿时整颗心都是热乎乎的,一旦别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也会鼎力相助。当然在一块儿住久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都可能会发生,偶尔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会发生斗嘴,但过个三天五天各自心里都熄灭了那团窝着的火,忽然发现是自己错怪了对方或者心底里感觉为这么一点小事情闹矛盾确实是不值得,也就很快地握手言欢重归于好。
记得在读高一的时候,我周末从县城的学校回到家中,发现家里没有人,不知道爸妈都去哪儿了,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邻居家问刘姨怎么回事。刘姨看到我回来了说话也变得激动起来,似乎是也想念我的样子,于是很亲切地对我嘘寒问暖,询问一些我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的事情。双眼中满是关怀的目光,我的心中被她的举动言语感动着,因为我读出的那种亲情一样的感觉。从刘姨口中得知爸妈都去走亲戚了,担心我回家后进不了门就把钥匙留给了刘姨。我拿过钥匙就准备要回家,刘姨伸出胳膊拦住了我,原来她是怕我这样一个男生自己做不了饭吃会挨饿,非把我留在她家吃饭不可,我也知道自己回家也只能随便吃些东西但肯定是吃不饱,再也抵挡不住了刘姨的劝说就留在刘姨家中吃饭。虽然吃的也只是家常便饭而已,但我吃得很香,就好比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香喷喷的饭菜一样。若我生活在城市中是应该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那里的邻居也不会管别人家的事情。
在农村邻居之间有一种很强的互相信任的关系,这家有事出门,就会把钥匙留给另一家,他们会很放心。这源自农村人的那颗诚实善良的心。而另一家帮忙的人也会认为这是自己很本分的事情,谁家能一年四季都不出一点事情需要别人帮忙呢?帮别人做点事儿,自己心里也会落得很舒坦开心。于是邻里之间就这样乐呵呵地你帮我我帮你地生活在一起,生活一直都不会过于枯燥乏味,因为有这样如亲人般的邻居时常陪伴在身边。
我家有两处房子,都是同年一年置办的,所以只住了一处,留下的另一处就一直闲置了几年。往常年冬天一下过雪便要在居住的家里扫除屋顶上的积雪,然后再去另一个家里扫除。01年冬天闲置的那个家的后面又搬进了一户人家,虽然我和他们不太熟悉,但是他们家的房子也是很久以前就盖在了我家后面,和我父母也还算熟悉。又是一个下过雪的清晨,我和爸爸正在房上扫雪,这时电话响了,我下去接过电话,询问过后知道正是另一个家后面住的那户人家中的王叔叔打来的。他告诉我已经帮我们把我家房顶上的积雪都扫干净了,让我就不要过去了,那么远,天又很冷,话语中也充满着亲情般的殷切关怀。挂了电话我跟爸爸说这件事,爸爸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一句话:“对自己身边的人,要时刻记着去帮助;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其他人曾帮助过我们。”我一直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但这么长时间了,我发现能做到的人简直太少,并且在农村的邻里之间却做得很好,经常互帮互助。“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诗是世态炎凉的写照。在世风日下的地方,冷眼相看他人瓦上霜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但乡村的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依然随处可见的,我想把那句诗改一下更好,“先扫他人门前雪,再除自家瓦上霜。”
最令邻居忙活的时候,当然是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的日子。东家的儿子结婚娶媳妇了,西家马上会赶来帮忙布置洞房、包饺子、接媳妇,忙前忙后的样子就好比是自己的儿子要结婚。这家有人去世了,那家也会伤心地流出几滴眼泪,一副惋惜的样子,同时也会赶去帮忙处理亡者的后事。还有要是谁家有个病人,那邻居朝来夕往的,能踩烂门槛,一见面就会问病好了没有。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句确实在理儿。
为什么乡村的邻居关系会这么亲近?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平常来往多,有很深的共处感情。平常闲着没事,三五个邻居聚集到一个家里,打打扑克下下棋,好一番热闹。尤其夏天,都在门口吃饭,大家高声谈笑,这边送去一点菜那边端来一碗汤,活像一家子的人!
8.节日
小时候特别喜欢过节,妈妈总会告诉我说长大一后就没有这样的心情盼望过节了,可现在自己长大了,盼望过节的劲头似乎并未削减,反儿有愈演愈烈的意思。我无法不喜欢过节,现在的节日早已与迷信分道扬镳,谁都不干谁的事,节日只是人们在一个约定俗成的日子过状态大同小异的生活。在过去,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经济承受能力低,过节的支出常常令他们无比苦恼,只有孩子们若无其事地欢天喜地。现在不一样了,人们手里的积蓄早已教人敢大胆地去面对那些在过去似乎很恐怖的节日的面孔。
一年当中最先到来的节日是春节,正月初一那天,全年的第一天。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写得便是春节。春节是一个充满了留恋、回味和憧憬的节日也是一个最有凝聚力的节日,这个传统节日在城市虽然已渐渐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但在农村几千年来仍然延续着它的生命力。随着除夕的辞去旧岁的爆竹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结束时的大钟响起,人们心中全都不约而同地一秒秒地倒数计时,心情的激动和对来年的希冀漫溢而出。当时针、分针和秒针在钟表的“12”处重合的一刹那,新的一年便到来了。有些人可能稍微去睡一觉,但大多数人在这个时间都不会睡觉,守岁的劲头一直会延续到天明。
天还未亮,一家一户的人就集体出动,男一伙,女一伙,挨着门去给自己家的近支远门的年长者拜年。我曾跟着父亲去过一次,一起去的还叔叔等十几个人,大家在街上有说有笑,看谁家的春联最漂亮,哪户的皇纸最精巧。旧岁既辞,新年已到。在新的一年里刚开始的几天走亲访友是最热门的活动。刚娶进门的媳妇是最有意思的,她们要根据亲疏远近去去认门,当然到谁家都免不了拿红包,并且还管好吃好喝。大年初二那天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孩子们便跟着父母前往姥姥家。小时候的这一天是以能见到姨妈家的孩子和拿到压岁钱为最开心的事情,现在去姥姥家,注意得更多的事情是姥姥的白发又增多了,姥爷的背更驼了。初三、四都是父辈的人去给他们的姑姑久久姨妈们拜年,没我们什么事情。不过在家也蛮好,放鞭炮、买玩具、看不再插播广告的电视剧,这些乐子都是平常日子里所少有发生的。
若说春节是个各自家里庆祝新年的日子,那么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则是一起上街观花灯的聚集性活动了。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关于元宵节有个故事,相传汉文帝是在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后才即位称帝的,而勘平叛乱的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御封这天为元宵节。后来汉明帝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重在一个“游”和一个“览”字上。春节的紫气未褪尽,元宵节的缤纷色彩已准时到来。在白天人们把晚上活动所需的东西如数地准备好,天色刚暗下来,街旁的树上,各家各户的门前,到处都张灯结彩,一片花灯的世界。一般在这个时间是没有人躲在家里的,如此的人间上演天上美戏的情景,不出门一游,心中定然不会塌实。
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年轻恋人牵手上街,伶俐的姑娘给聪明的小伙子出灯谜,专拣和爱情有关的灯谜,小伙子猜得出与否脸上都会出现羞赧的红晕,给他们的爱情锦上添花。中年夫妻并肩走着,忘记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沉浸在灯山灯海的世界中。老年夫妻相互搀扶,想起以前的风风雨雨,想起这一生都相互陪伴着走了过来,在这人间美景中指指点点,为他们的夕阳生活增添了几分诗意和感慨。在元宵节这一盛大节日,观花灯并非仅有的活动,放烟花也是一大盛景。看/小孩子们都在看燃放烟花呢!烟花都是集中燃放,在一个固定的场地,一般都做了很好的安全防卫措施的。有民间制作的烟花,也有先进的科技带给人们的新类型的烟花,都在这一刻纷纷燃放,于是天上地上到处五彩缤纷。天上的“天女散花”、“彩蝶游春” 、“星球献宝”颜色不停变化,绚丽多姿,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地上的有“彩珠”、“火蛇出洞”“银龙报喜”,逶迤前进,吓得众人纷纷退避,不过没关系,放烟花的人早已测好了合适的距离,让你感觉既刺激又安全,保证伤不到人的。时而上时而下,可真苦了看烟花的人的眼睛!
过了元宵节新年的味道就淡了下去。农历二月初二,农人们都要开始春作了。为了保证这一年能够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在这天都会放鞭炮,在院子里用炉灰撒成粮仓形状,中间用倒置的碗或者杯子扣一点粮食。也有的地方会在门把手上系红布条,以示吉祥。各地活动不一,但大都有个名字叫“打囤”。然后是三月初三,据说这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老人们都在这天里祭神拜佛,年轻人是几乎不参与的。农历的五月初五又是中国的一个盛大节日,俗称“端午节”。据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但似乎端午节的历史要比关于屈原的传说更悠久,又有人得出了端午节源于对仲夏疫厉流行的五月恶日的禁忌;另外闻一多先生也根据吴均的《续齐谐记》得出过其他结论。端午节人们进行划龙舟比赛,多在邻近的河里,分组划龙舟,看他们飞快地挥橹摇桨,像要去追寻屈原。梅尧 臣的《五月五日》一诗中就写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人们也会做各种各样的粽子吃,到现在粽子已是常见的食品了,但只有端午节才会是必吃的食品。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比如悬艾叶和菖蒲、挂荷包 、拴五色丝线 、饮雄黄酒、写符念咒等等。
七月十五,民间中称作“鬼节”,这个节日迷信成分比较大,在以后或许只有在史册中才看得到了。紧接着到来的是中秋节,这是个团圆的节日,在外的人能回家的都会在这天回到家中团聚,一起吃月饼,一起赏月,另外还有个习惯是吃石榴。当然这个节日选的时间好,各种水果纷纷上市,也使人们大饱口服。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又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并且在明清之后又在各地形成了烧斗香、放天灯、走月亮、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只是身在异乡的游子,心中不免增加了几分忧愁,月是故乡明,而自己恰又身在异乡,只能仰头望如盘银月,一片思乡之情委寄于长空中千里之光。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九月初九重阳节,在南方也是个大节日,人们纷纷登高,心中产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在这个节日除了登高还有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元旦在农村俗称“阳历年”,但与春节的热烈气氛相比,真得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一进腊月后节日繁多。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二十八,贴年画。再往后就是除夕,很快又是春节。
在农村大大小小的节日仅我知道的就有三四十个,想一一详述真是难上加难,只是有这么几个节日我特别喜欢,尤其是节日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几乎就使我迷恋了。
9.四季
喜欢每天的第一束阳光打在身上,光线中稀稀落落地充溢着青春的气息。春是不用你的召唤的,一抹柳绿,一声蛙鸣,亦或是一只北归的大雁,都是春所派遣来的首批使者,她们在你的耳旁轻声诉说:春来了,春来了。或许春天应该有一个更诗意的使者,他就是P·B·Shelley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祷告发生在冬天,他最先望见春的掠影后来转告世人: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or behind?(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走进田野,麦田又焕发出生机。我似乎能听到一种声音,是她们刚从冬眠之中苏醒过来的第一声呵欠。从远处跑来的放风筝的孩子的眼睛里,我能看到在空旷的田野里他们的梦想被放得多远,我也能够看到在田野里春天有多高。一些不知名的小花悄悄开放,仿佛刚刚从童话中归来,尽占了旖旎的风情,她们伴着晨露,把我的一首关于春的诗歌弄得膨胀湿润。少男少女们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迅速成长,呵!这是一个适合约出恋人一起漫步的季节,白马王子和美丽的公主相约踏进舞池,步伐轻盈,一丝眷恋流露出来。在田野中尽情享受着春所带给我的惬意,直到眼睛产生了倦意,才缓步踱回村庄。春联依然是崭新的,似乎不曾经历过风雨,庭院里有陶器破碎的声音,我猜想这是场别开生面的王侯将相的新一轮征战。庭院后的一小片松林,被阳光映照得晶莹闪亮,犹若少女手中的绣针,在空中绘制长幅的画卷。我搬出家中所有的器皿到院子中央,迎接春的来临,祭奠春的逝去。
阳光似乎变暖了,渐渐地有些滚烫和刺眼。在记忆中留存的画面,倏然间随着一阵炽热蒸发掉了,脑海中一片空荡荡。是的,夏天来得很急,没有给我们考虑一些问题的时间。但是真的夏天我们难以抵挡她的来势汹汹,它携带最残酷的武器,却没有对我们给予太大的惩罚,只是我们心里的恐惧驱赶着豆大的汗珠,溅落在柏油路面上,眨眼间便被滚烫路面的所吸收得不留痕迹。于是有人剥去一层又一层的衣服,伏倒在地上乞求饶恕,可是他们的背部和胳膊依然都被吸出了水分,并没有谁会宽舒他们。这是种恐怖的事情,淫威不断地施加过来,有的人实在承受不住了,便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到另个一阴暗的世界了。在这个季节常会发生此类的丧命事件。人的生命过于重要,很多人穿上白色的衣服,在大街上鬼鬼祟祟地来回挪动,他们明白自己犯下了什么罪责,这样的举动只是把自己的身体当做白色旗子。看他们真的投降了!
我所描绘的是城市里的夏天。乡村的夏天很好,庄稼成熟了,人们白天到农田工作,晚上到大树下喝茶聊天,时而还会传出爽朗开心的谈笑声音。
进入初秋,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只是早晨起床后依然穿件背心,身体却被凉意侵入了。这阵凉意使农人们清醒,精神也顿时振作起来。玉米熟了。高粱熟了。大豆也熟了。属于农民们的收获季节到来了。老人、小孩、女人谁都不会呆在家里,一起走向农田,来动手大干一场,顺便在躲过夏日的炎阳后再充分吸收一下秋日艳阳的和煦,也看一看草长莺飞,听一听流水鸟鸣,等到冬天到来了可就再也没机会看和听这些了。孩子们劳累了便竖起耳朵,听哪里有蛐蛐或者蟋蟀的叫声,选中目标后,“嗖”地双手捕了过去,猎物就在掌心了。再把抓到的小东西放进自己用秸杆精心编制的笼子中豢养起来,回家挂在自己床头,在他们心里,小昆虫的叫声远比其他鸟类什么的叫声要动听得多。黄昏时候,装满一车的粮食运回家中,晚饭就是庆功宴,大家边吃边笑,评比着今天谁的功劳最大,老人说是小孩,小孩说是老人,争论个没休。只有中年人坐在一旁开心地笑着,算计着今年的秋收合一亩地多少公斤。
珍藏起秋天,冬天也就威风凛凛地降临了。它从天上和北方来。你看那漫天飘舞的六瓣雪花,你听那毫不心软的呼啸北风。厚厚的衣服穿在身上,还要戴上手套、围脖和帽子。走,我们出去到雪地上奔跑追逐,大声地唱着崔健的《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给我点刺激,大夫老爷;给我点爱情,我的护士小姐。快让我哭要么让我笑,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淤积了一年的不快和烦恼全都发泄出来。一直到精疲力尽,才回到家中休息。几个人围着一个炉子,说些知心的话,身体暖和了,心头也一样热乎。或者几个人在一起喝点小酒,你说有还什么忘不掉的烦恼忧伤呢。冬夜的漫长给睡觉创造了条件,冬天的寒冷也使得被窝倍加暖和,那就闭上眼睛睡吧!如果晚上又下雪了,我们在天亮时早点起床,扫除一块雪地,支起筛子,撒些瘪谷,来扣几只麻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也好,春也好,夏也好,秋也好,我的家在这里。我爱这里,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