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大国热引发学者深层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9:15


——《大国策》丛书研讨会侧记

-稼轩

近年来,随着中国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赞叹的目光、质疑的声音,接踵而至;从国际到国内,由学界至民间涌动着一股研究“大国热”的内在冲动。

日前,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和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大国策》系列丛书出版研讨会上,来自北京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大国策》的出版。与会学者认为,真正的大国,不仅要能给人类提供物质财富,同时还要能为世界提供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和语言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层面的贡献;面对中国崛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国人最需要的是冷静和思考,而不是浮躁和盲动。

大国标准的四个层面

什么叫大国?大国有哪些标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张宇燕研究员分析,至少有四个层面可以对它进行刻画:一是器物层面,二是制度层面,三是货币层面,四是观念层面。

张宇燕说,器物层面可以包含经济实力、GDP,科技、资源等。比如,我们去年的GDP为30.067万亿元人民币;科技,我们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去查,发明专利、商业设计也都可以查得出来,这些都是可以客观描述的。制度层面,在相当程度上,你的实力大小,你的那些器物的能量,它一定是放在一个制度框架内。比如,蒸汽力量很大,可以把火车推动,但若不放在发动机里面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制度或者规则决定胜负。所谓货币层面,是说你这个国家的货币是不是世界货币?是不是世界的储备货币、计价货币?结算货币?这是至关重要的。货币因素是一个隐含的占用财富、攫取财富、保障财富的重要工具。而观念层面,在《论世界帝国》(但丁·阿利盖里Dante Alighieri著)里就指出,帝国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物质力量,还有一个是道德力量。

张宇燕认为,当下世界最重要的有三件大事,一是经济危机中金融体系怎么稳定下来?二是清洁能源问题,三是气候变暖问题。而这三件事,如果中国不参与,什么都干不成。所以,有时候这个大国不是说你想不想当,而是现在全世界都把你当大国,你必须承担责任,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现实。

清醒看待“大国”和“小国”

中国是不是一个大国呢?对这个看似毫无疑义的话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刘东教授作了一个比较。他认为——

比如说GDP,我们是大国,可是人均呢?我们是小国;制造,我们是大国,可是产品创新呢,满街开的车有多少是中国人自己造的车,又是小国;人口,我们是大国,可是人口素质参差不齐;面积,我们是大国,可资源呢,我们的水是多少呢?印书我们现在真的是大国了,可是图书评论我们是小国;教育从规模上讲我们是大国,可是学术的创新上我们是大国吗?消费上我们是大国,每天我们要吃很多猪肉,但生态上我们是大国吗?体育竞技我们是大国,可是公民锻炼身体方面我们是大国吗……

刘东说,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希望不要在我们这一代萎缩成文化小国。

历史性创新与中国的崛起

自现代历史开始以来,有若干国家成功地达到并且经久地维持了头等强国地位,更有一些国家曾力求成为并且接近了头等强国地位,但终究“中途夭折”,还有一些国家虽然成功地崛起为头等强国,但只是昙花一现,迅速跌落。那么,什么是中国崛起的根本战略和应有的战略素质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时殷泓教授认为,为了中国的持续崛起,首先要考虑中国怎么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中实现非常重大的创新。具体来说,如果能够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实现可以持续发展、大致公正和基本富裕的社会,并且逐渐形成富含中国特色的自由和法治传统,那就是中国在成为伟大强国过程中必需的基本创新。

他认为,从外部环境看,如果像中国这样面对高度复杂多样、一定意义上高度困难的地缘政治环境的大国能够持久地应对、缓解和扭转困难,从而持久地在总体上和平地维持和加强中国的基本安全,那就是实现了另一项重大的历史创新。与重大的历史性创新相关,中国能否成为真正可持续的世界强国,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做出人类基本价值意义上的领先性的重大贡献,即在社会正义、全面发展、生态保护和国际公正秩序等方面的世界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