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历“阵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15:06
   求学时,有得选择的话,总会设法避开“完成文章”这种提供开头的“半命题”作文。

  原因简单不过,要“完成文章”有太多的限制:内容得有现实基础,不能写科幻怪异之事,更要避免在结语画蛇添足地加上一句“这原来是场梦”……还有,也不能把时间拖得太长,或用很长的篇幅发挥。

  2007年初获知即将派驻上海,战战兢兢地感觉,有如即将赴考场去“完成文章”。

  刚上任时,上海前“一把手”陈良宇挪用部分人民“保命钱”(即社保基金)的案件尚未完结,似乎一开始就在冥冥中为我短暂的驻外生涯定了调:这个正努力跻身国际大都会之列的城市,在达到目标前,必定要经历许多“阵痛”,其中包括法制的建设。

  果然,从不希望有太多“亮点”的上海,因为数个跟法律法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案子,吸引了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关注。

  除了“社保案”这个涉及不少官员的特大案件,吸引最多“眼球”的就是北京青年杨佳去年一人手刃六名警察的案子。由于许许多多中国市民把警察视为强拆民宅、暴打上访民众、勾结奸商或收保护费的污吏酷吏,案发后好多人不但不怪杨佳草菅人命,还称他是“英雄”、“义士”。

  从闭门审讯到二审时批准130多人旁听,包括杨佳的父亲与姨妈、媒体和市民,以及其后宣读最后判决时让我这个外国记者也列席法庭内,这个要跟国际接轨的城市,明显地在一步步学习如何处理舆论压力。

  然而,公信力不断受质疑的司法制度,是不容易在一夜间重新建立威望的。面对难题,不少市民往往放弃了法庭,选择上访、“散步”,或者在住房外墙悬挂抗议横幅等。

  因为反对磁悬浮开到“家门口”的市民走上街头“散步”,关心这个大城市如何解决官民纠纷与矛盾的中外媒体,甚至在飘雪的周末到地方政协和人大会议会场对面的酒店坐了一个下午,试图了解市民对世界首条商用磁浮可能危害健康的忧虑。

  谁也不会想到,这种“散步”的行为,随后频频出现。数月前闵行区发生“楼脆脆”倒楼事件后,担忧赔偿不到位的业主,起初同样宁可“散步”,也不寻求法律咨询。

  当然,上访与“散步”并不是堂堂大上海的“主旋律”,明年上海就成为国际博览会的“东道主”,现在正努力“洗脸”、“上妆”。上海全市目前约有6500个工地,市区的工地不少于1000个。要从繁忙的商业街淮海中路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不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马路上有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字来的机器,人行道上也有数不尽的窟窿,难怪上海市各级领导每隔一小段时间就会出面安抚市民,要他们忍一忍“阵痛”。

  经中国国务院肯定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地位,临海郊区南汇并入浦东后,走过19年开发开放的浦东,所面临严峻的土地瓶颈迎刃而解,包括重大旅游项目迪士尼的开发业不再受土地指标的制约,合并也同时带动南汇区城镇化进程,让人非常期待。

  紧接着,“大虹桥”、国际航运综合实验区等大型项目也将逐渐成形,让人不敢忽视上海的发展潜力。可是,谁也说不清,这一波波“阵痛”过后重生的,是怎么样的一个城市。

  一些地块绽放光芒的同时,是否意味着其余地区更显黯淡?就像当对街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时,保存下来的建筑要怎么从容地施展历史沉淀下来的魅力?

  上海及周边城市过去两年多的发展以及未来许多许多年的展望,是一篇无法由我一人完成的长文,但我希望已经为它填上值得咀嚼与反思的段落……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