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及媒介素养教育防范分析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9:03:19

摘 要】当前,以“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理念来运营的中国大众媒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吸引大多数受众的注意、以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纷纷对其报道的新闻进行娱乐化操作,使硬新闻趋向娱乐化,软新闻趋向媚俗化。这给社会、受众以及当前的媒介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在专家、学者提出各种方案以防范新闻娱乐化现象之时,本文认为,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负面效应;解决方案;媒介素养教育

 

新闻娱乐化是西方大众媒介(简称媒介)特别是美国媒介于20世纪90年代肇始的一股国际潮流,以美国媒介狂炒辛普森杀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绯闻案为标志。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用“信息娱乐”来表述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这一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1(p.57)。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为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2〕(p.77)。

进入90年代,伴随着我国大众媒介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经济也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主义观念日渐盛行,媒介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消费主义的鼓吹者和拥护者,越来越受到商业逻辑的支配,其所报道的新闻绝大部分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娱乐化、通俗化倾向,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改变以往我国媒介内容一味重宣传轻信息、重教育轻娱乐的状况,做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极有益处。但同时也产生了某些负面效应,表现在新闻过分强调通俗化以争夺市场,结果走向媚俗化;过于强调内容的吸引力,走娱乐化甚至新闻娱乐化的道路。

 

一、新闻娱乐化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媒介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只可能走适度市场化道路,但我国有些媒介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赢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已越过媒介适度市场化的底线,偏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和操守。某些媒介或热衷于炒作名人轶闻、奇闻异事,或热衷于将镜头聚焦于都市光怪陆离的百姓琐事,或热衷于凶杀、色情等事件的追逐,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执着于一时的赢利;有的媒体甚至不惜无中生有、节外生枝、制造假新闻,以曲折离奇吸引受众。这给社会、受众以及媒介自身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发生事件的真相,妨碍了人们的正确决策,甚至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毋庸置疑,新闻产生于人们了解周围环境变动的需要,正是依据这些变动的信息,人们才能趋利避害地理性决策并采取相应行动,因此新闻的使命在于“告知”。形象地说,社会之需要传播就像人之需要眼睛一样,社会在迈步之前首先要看清脚下的路,做到“心中有数” 〔3〕(p.13)。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可以在社会的所有层次作出决策、组织工作、学习技能,……发展中国家只有有效地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这一信息的快速传播工具,才能有希望提供发展计划所需的信息〔4〕(p.251)。由于硬新闻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及极强的时效性,其能够满足人们基于决策需要产生的信息要求,因此,在理论上硬新闻从来都是受众主要的信息需求。在当前我国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受众对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及全局性、结构性的解释性信息的需求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而新闻娱乐化偏离了新闻提供信息、监测环境的首要功能,弱化了新闻的重构事件真相的本质,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及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娱乐化信息所蕴含的“麻醉作用”对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认为受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5〕(p.116)。由于媒介介入的不为人注意,这种被动性,受众却意识不到,他们认为是自愿的、主动的,也就是说受众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之中。这就应验了马克思提出的“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异化可以说是无意识的,因为事实上人们并不承认自己是被异化的〔6〕(p.67)。这种异化状态一方面表征为受众的“媒介依存症”(受众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以及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另一方面表征为盲目认同于媒介建构的“媒介现实”,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在现实中突出表现为:青少年盲目认同影视和广告人物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沉迷于色情和暴力画面,造成其在消费上盲目攀比、婚恋中不负责任、处事中滥用暴力等失范行为。另外,这种认同和模仿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言,引发的失范行为更为严重。默顿认为,失范产生于社会所认同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脱节〔7〕(p.124)。农民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社会地位的边缘化,在娱乐化信息特别是广告所制造的消费欲望与现实购买力低下的巨大反差面前,往往会采取失范行为来满足其被刺激的消费欲望。据有关部门统计,绝大多数城市盗窃和抢劫犯罪为进城农民工所为。

3、新闻娱乐化所折射的大众文化消解着我国的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指的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 〔8〕(p.165),体现着娱乐性、商业性和消费性的特征。应该说,大众文化在客观上释放人的欲望、回归人的娱乐本性、体现世俗人生和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进步。但大众文化毕竟是大众媒介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烘托着一种奢靡的享乐主义氛围,张扬着一种身体欲望话语,误导着社会成员的高尚精神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着占我国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也消解着关注人文价值、倡导思想的独立性、伦理的严肃性与艺术的创造性的精英文化。

4、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简称新闻理念)屈从于商业逻辑理念(简称市场理念)来操作的新闻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在市场理念制作下的新闻体现了制作的低成本、对广告商有价值的目标受众的数量最大化、新闻报道的非客观性等特点。经过娱乐化操作的新闻天然性地满足这几个条件。娱乐化新闻发现省力,其内容和形式的故事化、媚俗化及煽情化能吸引最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使其主观性较强。这种制作新闻的市场理念恰恰与新闻理念存在冲突。新闻理念只是着眼于满足大多数公民的“知情权”而提供信息,在新闻制作过程中,可以不计较制作成本来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不在乎信息吸引受众的广度,并且报道力求真实、客观和公正。这种制作新闻的理念也正是媒体公信力的题中之义。媒介公信力体现在新闻的真实、高尚和权威三个要素。经过娱乐化操作的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这三个要素的要求,所以必定损害媒介在社会和受众中的公信力。

 

二、防范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几种方案审视

 

虽然新闻娱乐化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受众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但新闻娱乐化背后的操作主体是媒体,所以防范新闻娱乐化现象必须从规范媒体行为入手。我国媒介批评家们提出了几种方案,但操作起来存在一定难度。

1、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这种做法值得提倡,但新闻专业主义能够成为一种现实存在的事物,得益于市场化经营在新闻业的运用,因为市场化经营帮助新闻业实现了经济独立,而这种经济独立是依赖于广告商——媒介的衣食父母。所以,新闻专业主义不可能制约新闻娱乐化的泛滥。美国专家巴格迪坎曾指出,美国新闻媒介从未像今天一样拥有如此多的受过正规教育的专业新闻工作者,但一味牟利的企业主管却继续把企业带到远离高质量新闻业的另一个方向去。

2、呼吁媒介经营管理者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但这种方案不会长期凑效,如今新闻部门只是媒介的一个分支,必须服从服务于媒介的经营策略;并且越来越多的媒介经理人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术背景,却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验,我们不能指望他/她们接受这样的观点,即新闻娱乐化会损害媒介自身的公信力,从而使其放弃能吸引消费者(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的新闻娱乐化操作。

3、希望政府加强对新闻媒介的管理。但这样又会导致行政权力过多干涉媒介事务,影响新闻媒介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干扰新闻记者和编辑的新闻敏感和判断,这样反而影响媒介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违背了解决问题的初衷。

4、普及新的“窄播”技术和有线传输技术(如因特网和有线电视)。期望使媒介按“最低公分母”设计的新闻节目不再获得丰厚的利润,避免过度的新闻娱乐化,但新技术也不能保证必然带来高质量的新闻〔9〕(p.305)。当今信息传播技术不可谓不发达,但新闻娱乐化现象不也照样泛滥吗?

 

三、媒介素养教育在防范新闻娱乐化现象中的效用

 

与上述几种方案相比,本文认为,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防范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有力手段,而且也是一种长效机制。媒介素养教育是围绕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载体——媒介的相关内容开展的培养人们如何驾驭信息的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利用媒介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教育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批判性地选择、分析、辨别、吸收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人,从而成为能通过媒介更准确地传递信息的人。加拿大媒介素养专家Pat Kipping说:媒介素养教育能使人成为信息时代的好公民。具有媒介素养知识的人懂得媒介信息的特性,即对现实的再构建的特性,运用技巧来渲染情感,媒介的利益分成。另外,具有媒介素养能力的人有能力选择正确的信息、娱乐渠道;接触适合自己、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媒介信息,知道如何对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做出恰当反应。

1、媒介素养教育能够重塑受众需求,扭转新闻娱乐化背后的受众观。新闻娱乐化背后的原动力是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媒介首先吸引受众注意力,然后把这种注意力转卖给广告商以赚取利润。它基于这样一种受众观:“受众即消费者”。这种受众观的背后是吉特林所描述的“市场导向”(指应商业机构的委托,只研究如何扩大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对媒介是否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则完全不考虑)的意识形态〔10〕(p.62)。它实际上是媒介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寻求到的掩人耳目的理论依据,是不折不扣的“传者本位” 〔11〕(p.56)。在这种受众观的指导下,媒介对新闻的选择着眼于满足作为“消费者”的受众最广泛的普遍兴趣。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家清水几太郎认为,广泛的普遍兴趣也就是超越人的阶层、群体、职业、学历等社会属性的兴趣,说到底无非就是与性爱、犯罪、冲突、猎奇等有关的本能兴趣〔12〕(p.172)。显然,这种受众观容易导致传播内容的娱乐化及庸俗化。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受众会理性地选择质量高的新闻,而冷落经过娱乐化包装的新闻。市场导向的媒介体制有一个优点,即它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闻媒介出于消费者(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的考虑,就必须生产质量高的新闻。这样受众就会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敦促媒介提高新闻质量,从而促使媒介转变其受众观——将媒介眼中的受众由“消费者”转变为理性“公民”,并将二者之间的传播关系由原来的买卖关系转变为服务关系,真正做到了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回归。这样,新闻娱乐化现象就会必然得到遏制。

2、媒介素养教育能使受众看清新闻娱乐化背后的深层动因,提高其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批判力。新闻娱乐化产生并盛行的深层原因可从三个因素理解:经济上,大众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政治上,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文化上,大众文化的流行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温厚的土壤。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影响,也正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发表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媒介在商业动机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推销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侵蚀了精英文化,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教育界应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媒介的不良影响。后期,媒介素养教育逐渐超越文化保护主义的范畴,强调一种解密范式。这种新范式从符号和结构入手,让学生理解媒介在传播大众文化的过程中,经常利用一定的编码与解码规则来制造神话,以及操纵受众以达到其牟利目的或引导受众接受某种意识形态导向。加拿大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约翰﹒庞金特认为,媒介总是暗含商业动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社会和政治诉求。所以,具备媒介素养的受众能够透过新闻娱乐化表象看到其背后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角力,这样他们就能够批判性地看待新闻娱乐化现象,并增强新闻娱乐化负面影响的免疫力。

3、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受众监督媒介的新闻娱乐化行为,优化媒介环境。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副教授在她的文章《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中指出:“媒介素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能积极地善用媒介、制造媒介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介素养研究室将媒介素养定义为:“媒介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介、思辨媒介、欣赏媒介,进而利用媒介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介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通过上述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受众,可以影响和优化媒介环境。媒介素养赋予了受众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真正使受众上升到“媒介公民”——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介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公民。在具有“媒介公民”意识的受众面前,新闻娱乐化现象也就不会大行其道。

 

结   语

 

本文强调新闻娱乐化对社会和个人的负面影响,并不是说新闻娱乐化没有其积极意义,只是说明新闻娱乐化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新闻的媚俗化和低俗化,给社会和个人带来负面影响;而如何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度”是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虽然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及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媒介实践,使得我国媒介目前在传播内容上的庸俗化和娱乐化带有转型期的必然性。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地认识到,这种现象是与时代要求相悖的,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本文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视角来观照新闻娱乐化现象,并且说明媒介素养教育对受众、媒介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当然,防范新闻娱乐化现象并不独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把上述几种方案统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作者简介:杜忠锋,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2004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英〕PEIROS IOSIFIDES.多样化与集中化——放松管制的大众传播领域〔M〕.郭丽萍译.国际新闻界.2000,(5):55-59.

〔2〕吴飞、沈荟. 现代媒介、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5):77–82.

〔3〕李彬.现代传播探源〔J〕.现代传播,1995,(2):67-70.

〔4〕〔美〕施拉姆著.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美〕阿瑟·阿萨·伯杰著.媒介分析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美〕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张小争、郑旭、何佳.明星引爆媒介娱乐经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美〕约翰·H·麦克马那斯著.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0〕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11〕马锋.“受者本位”幌子下的“传者本位”——社会转型期“受众即消费者”观念本质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1):51-57.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Analysis about Negative Effects of News Entertainment to Prevent b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DU Zhong–feng

(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Yunnan,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most audience and obtain more income of advertisement in intense competition market, the mass media of China, following the idea of “cause quality but management by company ”,ornament  news by style of entertainment one after another, making serious news entertaining as well as having entertainment news cater to the readership’s poor taste, which have a great negative effects on society、audience and media environment. Professors and scholars pose several ways to prevent the phenomena of New Entertainment. I think, however, performing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o audience is a better way.

【Key words】News Entertainment; Negative effects; soluti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