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的教研员--颍泉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47:12
蔡向阳 发表于 2009-5-20 16:56:00新课程改革中的教研员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研员
颍泉区教研室特级教师  蔡向阳

基础教学理论需要创新,而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也需要创新——教研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教研活动需要教研员来主持,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需要教研员的突出作用——教研员就应该在“中间地带”有所作为。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理念、教材、课程设置等都得到广泛认同,关键是如何将这些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改落到实处。在这个转化中发挥示范作用、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就是教研员的价值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对应试教育背景下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强大冲击波。呼唤一线教师职业角色转型的同时,也要求教学研究人员职业角色的创新。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众多崭新教育理念的冲击,作为习惯了面对几十、几百位教师讲解教材、大纲,习惯了指导教师上课并评课,习惯了在基层学校奔波调研,习惯了在公办室勾画理想的课堂和理想的教学的教研员,应该反思我们的教研工作,重建教研文化,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生力军作用。

一、教研员如何与新课程同步前进
第一,超前学习,架起课改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专家的理论自然是富丽堂皇,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津津有味。但是,教学的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先进的理论往往会黯淡它的光辉。因此,教研员应站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起好课程专家与教师的中介作用,架起课改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超前学习,优先发展,先行领悟课改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重构评价体系等。只有这样,教研员才能有效地对教学进行指导,推动区域的课程改革,将理想的课程变成现实的课程,将理想的课堂变成现实的课堂。

第二,课题引领,让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

新课程实施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教师的教育过程,不再是“牺牲了自己”,而是“发展了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但是,缺乏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时间和精力不够等因素又导致了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主动性不够,使他们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教研员应适时地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扎实的学科基础,观察思考问题,以一题带多校,以此引导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现实课题研究是生动的学习过程,可以使教师们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得到显现,最终促进教师自身在课改中得到发展。

第三,平等研究,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在传统教学中,教研员大多是当地的教学能手,在教师中有较高的威信,指导教学工作驾轻就熟,因此,在学校评课,从来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但是新课程对教研员来说,无论从理论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教研员和教师面对新课程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的同时,教研员首先要转变角色,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新课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教研员要与教师和学校建立一种平等协作关系,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创设一种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氛围,倾听教师的意见,关注教师的需要,为课程改革、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提供思想、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如何当好一名教研员?当教研员首先是当好学生,虚心向中小学的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向课堂学习,与教师合作,共研共享;当教研员要做中小学教师的知心朋友,从业务、生活上去关心、理解、支持他们;当教研员就是当参谋,当好教师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参谋,当好学校发展的参谋。其次,要以“研”为主线,在“研”中“教”,“教”中“研”;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是种研究,是种乐趣,教研员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以教改带动教研。要“寻难、觅忧、催生”,教研员要做有思想的人,走进教材,走进教学,走进教师,走进课堂,搜寻教育教学的难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迷茫,在研究与合作中促成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的成长。

二、教研员如何参与“校本教研”
(一)、“校本教研”与角色定位

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各级实验区的扩大,走进新课程的师生人数越来越多,教育部也在不断出台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政策和措施。教育部在关于2003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要求的通知中指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教研部门要结合本地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导、督促,并与学校共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切实提高新课程实验中教学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教育部的要求给教研员在新课程实验中的角色做了重新定位。

1.重心下移。此次课程改革,学校是主阵地,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课改成功的关键群体,他们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主体。课改目标能否实现还要看进入新课程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校长、教师和学生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得非常明确,特别是对广大教师也赋予了原属各级教研员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研究者”的角色。为此,教研员工作重心就要下移,要深入到教师中间,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2.提前渗透。课改实验实际上也是教育创新的过程,教育创新既有理论上的创新,也有实践层面的创新。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不是机械的执行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创造者。教研员要为教师提供服务,就需要提前渗透,做学习的先行者、理念的传播者、标准的解读者、教材的诠释者、资源的开发者。教研员所做的不应是宏观的、务虚的纯学术研究,而应当是更紧密地植根于课程实施的实际的工作研究中。

3.创立模式。教研员要深入学校,和广大教师互动发展,研究的任务是如何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而培训又是发挥教研员“专业引领”作用的较好形式。教研员走进新课程的基本职责是: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用培训来带动广大教师一起走进新课程,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建立教学、研究、培训一体的工作模式。教研员要充分发挥“中介”和“枢纽”的作用::要上及“天”,下着“地”。上及“天”,一是指积极联系各方面专家的指导,二是指自身有课题引领的能力,有为广大教师答疑解惑的能力。下着“地”,就是前面讲的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枢纽”作用表现在整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为专家和教师之间,为市地之间、县区之间、乡校之间搭建桥梁,为广大第一线教师之间,建立一个交流、分享、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引领”是重中之重

“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教师反思,教师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基本途径之二是同伴互助,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方法的交流与冲突,从而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基本途径之三是“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引领、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家和实践者的对话,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教科研专家和广大第一线教师关系的重建。“专业引领”工作是否到位,专家与教师的结合是否紧密,引领效果是否显著,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它们共同构成了“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教研员应在“专业引领”这一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专题报告。教研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课改理论,转变教育思想。教研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为教师服务,教研员有较多的信息资源,有组织协调能力,有对学科教学情况熟悉的优势。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可不定期地请专家举办学术专题报告,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带共性的理论问题、观念问题、新教材中的具体问题做集中讲解。

2.跟进培训。课改十分重视对走进新课程教师的培训,教育部专门制定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培训要求。河南省对省级课改实验区的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这对广大教师树立新的课改理念,把握课标教材,顺利完成课程实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一次培训不可能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跟进式的培训十分必要。各级教研员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要抓好对广大教师的跟进培训工作。这种培训形式的规模可大可小,内容可多可少,,会议室、课堂上等都可开展跟进式培训活动,广大教师对这类活动十分欢迎。

3.现场指导。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常常会囿于同水平反复,使“校本教研”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有的甚至会停滞不前,以至于校本研究走向平庸化、形式化。教研员的长处在于他们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丰富的信息资源,相对于广大教师而言,站得高一点,视野宽一点,那么教研员就应该走进课堂,走进现场,走进课改的问题之中,引领广大教师提升实施能力,把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总结、升华,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成果,从教书匠转变成教育教学专家。

4.专业咨询。广大教师企盼的是专家的“专业引领”,而随着实验区的扩大,面对面的“专业引领”越发显得困难,那么,教研员如何搞好专业咨询应排上工作日程。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除了信件咨询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广播电视咨询都是很好的形式,有的教育电视台还开设了“专家论坛”栏目,许多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也建立了网站或开通了热线电话。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来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当是广大教师所应注意的。

(三)、在校本教研中的双重角色

学校工作中最难的工作莫过于使每位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工作的目的也就是要促使每位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区域内教学工作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室,其职能应是“研究、指导、服务”。教研室的这种“研究、指导、服务”职能是通过教研员的工作得以实现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会更多,教研员如何通过学科专业方面的有效引领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摆在每位教研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审视自己近年来的教研工作实践,我觉得教研员应充分认识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双重角色,并努力“演”好这双重角色,才能真正做到研究切实有效,指导有的放矢,服务满意到位。

1、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既是学习者又是指导者

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支撑,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研人员是引领一线教师把教育理念转化成教育实践的带头人。随着新课程试验的全面开展,教研员与广大一线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对学科教学新理念的了解,及由此引起的课堂教学方式、学习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等都需要学习。教研员要能够在学科教学上有的放矢地引领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就必须领先于基层教师一步认认真真地学习课程理论,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学习是教研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有效专业指导的前提。只有自己通过学习具有了比较深厚的理论,才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对课程理论、校本教研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专业引领,使其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课程的价值重心在发生着重大的位移,即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向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如何主动建构与文本、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语文教师如何尊重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个性选择。这种语文课程理念的重大变革,预示着课程目标必然从静态趋向动态、从固定化趋向生成化。这给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教师要改变一种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教研员在自己学习、领会、提升的同时,应积极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

教研员自己应时常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去思考:面对文化背景、个性有差异的学生,我会怎样去教?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问题?可以有哪些办法去解决……在这样换位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新教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们遇到的难点问题,梳理出语文新教材研究主流方向,为各校的校本教研提供课题研究的抓手,指导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找准在课改实验过程中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教研员一方面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一方面将学习心得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从而促使教师在新课程带来的新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行为,提升教育能力。从而指导教研组从“事务型”教研活动向“研究型”教研活动转变。

2、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

“教研员”顾名思义应是“教学人员”和“研究教学的人员”。因此,他们首先应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参与教研组研究教学的活动。只有经常亲自参与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才有了对新教材的直接的感性认识,才有了对教材选文的适切性的理性认识,才有了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的认识,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另外,新课标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这样,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自主性大大增强了。只有经常参与不同类型学校的原生态的教研活动,才能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比如: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应尊重学习主体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不少教师因此而放弃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堂上充斥着“空洞的感悟”;放弃了对学生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课堂教学异化成了“你说我说大家说,你对我对大家对”谈话类节目。这些现象暴露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局限性、片面性;注重形式的改变,而没有深入课程改革的内涵。作为教研员,如果没有“参与者”的角色意识,不亲身参与教学第一线的活动,就很难发现这些问题,也就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工作。

另一方面,教研员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能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区域能起到学科教学的引领作用。因此,教研员同时还是一个组织者。在新的课改背景下,教研员组织区域内的教研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上,应不断思考、探索更有效的教研培训模式。区域教研活动不该只是执教教师按教研员的意图给大家上公开课,教研员点评一下执教教师上得如何。教研活动应重在“研”——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而不是“教”——教大家照搬公开课,教研员怎么说,就怎么做。区域内的教研活动应该是教研员和广大一线教师互动的平台;是各校校本研训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平台。因此,作为组织者,除了要根据课改精神,精心组织一些能妥善处理好本学科在课改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公开研究课,还应组织好各种交流研讨活动,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教师就所听的课展开研讨,畅所欲言,让各种想法相互碰撞冒出思维的火花。通过研修,使教师对课改理念如何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逐步清晰起来,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修炼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教研员经常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学校的教研活动,就能更广泛地收集许多学校教研活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了解到各校的一些成功的经验,组织搭建校本研训经验交流、成果分享平台,从而使大家能打开思路,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另外,教研员还应主动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师资队伍情况,以及各校的实际校情,牵线搭桥,帮助组建跨学校的校际研修活动,资源共享。

三、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既是研究者又是培训者

面对新课程,教研员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做一名研究者。应根据学科教学在课改实验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要引领学校的教研活动从“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教研员首先不能忙于应付各种活动,应该沉下心来,在参与基层学校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教师们在实施新教材中最感困惑问题,了解不同层次的教师的需求,从而确定研究的专题,用专题研究引导课堂就学行为的改善。

在新教材实验伊始,低年级语文倡导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先识后写,这与以往的教材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执教低年级的老师不习惯“识写分流”,感到识了字不写、不默,识字的教学任务就没有完成;拼音教学暂时延缓,拼音字母不抄不默,拼音教学弱化了……所以,他们不放弃原来的做法,结果在识字量成倍增加,阅读篇目成倍翻番的情况下,仍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苦,家长怨,老师急。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开展了《关于拼音教学的目标与各阶段相关教学策略〉、《对识字教学功能再认识》、《游戏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课堂与整体性教学〉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我梳理、总结、创造出关于低年级识字、写字、拼音、阅读及口语交际的一些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实验进入到高年级,教师们遇到的棘手问题是新教材以主题组成单元,原来显性的语文知识训练隐性化,课堂中训练什么,不少教师心中无底,教学目标的制定随意性极大;另外新教材阅读量大,而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每周6节),教师们普遍感到来不及教。还有,新教材取消了习作例文,教师们觉得没有范例,作文教学没有抓手。根据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这些重点问题,我又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关于单元整合阅读模式的探索》、《关于小学有效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与实施》,并将研究论文在学科网站上发表。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体验、不断修正、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些研究成果也成为我开展有效教研培训的有力支撑。

教研员深入进行课题研究,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研究人员,才能对许多教学现象、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承担着区域性教研培训,学科引领重任的教研员必须首先是个乐于研究、善于研究、勤于研究的研究者,才有当好培训者的底气。

在具体的培训中我们可以采用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①、面上实践“研训一体化”研修活动,关注教师整体发展。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教师有了“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的强烈内在需求,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我院提出“在教研活动中培训教师,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培训”的“研训一体”培训。教研员直接参与“十一五”师训工作,通过教研实践活动和职务培训课的有机结合,将教学研究的成果和获得的经验向全区教师介绍和推广,使教学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我们先后开设了《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好的教研活动离不开好的教研组长的精心设计、组织。作为一名好的教研组长,除了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个人的亲和力外,必须要有相当丰厚的学科专业素养,这包括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对教材把握、处理的能力;指导、评价课堂教学的能力;合理编制试卷的能力等。为了帮助教研组长迅速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我们还专门开办了教研组长240“研训一体”培训班。先后开办的培训内容有《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和实施》、《教研组长出卷能力培训》、《写作、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②、点上进行骨干教师跟踪培养,精心打造一批品牌教师。

学科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作用不可忽视,教研员应把建设一支过硬的学科骨干梯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可通过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活动,与青年教师的日常交流等途径,精心选择热心教学研究,有较好学科专业素养,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组成学科中心组,定期开展过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想方设法搭建青年教师汇报、切磋、研讨的舞台,直接引领这些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具体的做法是:定时、定专题的集体研讨。在每两周一次的活动中,大家一起听某几位教师的课,然后展开研讨,执教教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谈自己本堂课的设计意图;大家结合听课的实际情况帮助执教教师分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由同年级的另一位教师再次执教。这种互动使教师们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把握越来越深入,群体智慧的结晶使大家获益非浅。同时,我们应要求每位教师要把中心组共同研究的课在自己学校的教研活动中给其他教师进行分析、引导,从而在促使青年教师不倦学习、刻苦钻研,自我更新,不断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的教师共同提高,有效促使学校教研活动整体质量提高。

反思过去的教研工作,我感到因为有了对教研员群体特有的双重角色的充分认识,才使得自己对教研工作有了准确的定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践中我认识到要出色地担当好教研员的这些双重角色,在工作中还应注意:

第一,学会换位思考,体察教师的需求。教研员如能经常站在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才能使教研指导真正到位,组织培训有的放矢。

第二、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教研员在参与基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了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找准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这样的研究为培训提供了源头活水,研究的成果才有了勃勃的生命力。

第三、适时调整工作策略,加强研修的针对性。教研员还应根据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适时调整工作策略。比如: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其成长的不同时期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应根据其发展的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再如;随着新教材试验的不断推进,教研培训的重点也应从教材基本特点的解读及基本教法的普及转到一些专题培训上,培训的模式也应从全员培训到分层培训,这样才能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使教研培训真正为教学服务,受教师欢迎。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研员作为课程和教学艺术的职业评论家,应当超越浅泛、追求卓越,与教师共同投入课程改革的艰苦实践,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养魅力给教师注入持续拓展课程改革的源源动力,要预见教师的教学潜力及其隐含的可能的发展前景,首肯教学探索的曲折性和必要的预支代价。

  蔡向阳:大专文化、特级教师,阜阳市颍泉区教研室教研员,阜阳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曾经在《安徽教育》《教师博览》等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 编写出版作文教学用书7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