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公平的车补只是权力公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12:28
缺乏公平的车补只是权力公肥(2009-07-19 14:02:50) 标签:车补 车贴 公车消费 货币化改革 中国 文化  分类:杂文小议

最近,部分地区率先实施公务用车补贴办法,如浙江省杭州市,车贴按级别分为9档,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县处级干部每月税后车补6300元。类似的车补办法经过媒体披露之后,引起舆论的热议。大多数民众认为车补是特权的变现,是变相加薪或隐性福利。中国的公务用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开支巨大、私用严重、浪费惊人。目前,中国的公车消费已成为全球之最,公车占用和消耗的社会财富非常惊人。依据中纪委、公安部、监察部、审计署联合公布的公车使用情况统计结果:截止到 2007年11月30日,中国公务车共522万辆。比1981年增长136.34倍;中国每年用于公车保养、维修、保险、油耗、驾驶员等费用约为5000亿元。这些数据显示,我国的公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每一项新改革措施的推行,都要直面民众的质疑。同样,车补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但民众的反对并不是针对车补本身,毕竟车补在客观上可以减轻财政负担,民众反对的是车补的具体办法缺乏阳光和公平。如杭州市和辽阳市宏伟区的车补政策,都存在共性的问题:一是标准内定。补贴的标准是由既定利益群体自行确定的,没有经过前期调研、公示、市民听证会、人大讨论表决,民众没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符合公平、透明、阳光的原则。二是概念混淆。减少公车的思路是对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变成了以公文形式将特权公开化、合法化。因为,制定政策的官员们的衡量标准是建立现有的腐败基础上,他们认为只要补贴的数额少于专车的开支便是进步。三是车补福利化。率先实行公车消费货币化改革的地区,像举行了一场权力分肥的盛宴。发放车补的普及性,使车补成了福利。而且在车补的发放方式上,没有解决好内部和外部的公平问题,难逃“与官职挂钩”和“体制内自肥”的质疑。四是车补高薪化。在车补的具体数额上,明显高出本地发展水平,如宏伟区处级干部的车补费用,比出租车的消耗都大,显然补贴额度很不合理。五是车补教条化。日本是按照路程远近来确定车贴多少,荷兰是用政策引导公务员使用节能的交通工具上下班,而上述地区的车贴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六是车补形式化。许多实行车补的地区,官员们拿到补贴后,仍然会通过其它渠道解决坐车问题,使车补流于形式。面对以上的问题,车补办法办法怎么能让民众满意和认可?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一直都在积极进行公车改革的尝试。如有的地区规定公车采购的上限价格,有的地区规定公车的数量,有的地区给公车贴标签防止公车私用,类似的改革措施不少,但公车超标、超量、超用现象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因为,公车改革的本质是要扼要守险,应该把公车改革制度的设计转向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范,防止特权私用。而以上的公车改革政策都是分散化应对,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如果不从根本上制约和规范权力,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跳出行政机关内部改革的框架,不让权力运行在阳光进行,即使公车改革稍见成效,腐败还是会以其它形式出现。所以,完善体制、制约权力、控制特权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从现实情况看,公车货币化改革的前景是乐观的,但决定车改成败的问题,在于科学的制度设计。简而言之,公车改革不仅要降低行政成本,规范政府财政运作,更要破除特权思想,真正让纳税人来决定财政支出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