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的导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26:43

做好新时代的导师



邓景发

化学系通过引进优秀人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研究生的严格管理,几年来,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我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系的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就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导师感受颇深,我的体会是:

对学生要严格要求,重在培养

时代的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创新能力、突出的实践能力、强有力的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在研究生培养上,我着重抓了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培养;二是学会如何做人。在做人方面,经常组织座谈会与学生讨论,要求他们“实话实说”,在做学问之前,他们需要回答“为什么要读研究生?”“如何做一个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中国人?”在专业方面,注重提高他们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年来,化学系对研究生有两个规定:第一,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必须有一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缩引》)收录的文章,博士生必须有两篇。通过发表此类文章,加强与国外交流,同时可以听取更广泛的意见,促进学生文章水平的提高。第二就是提倡两个“45”。硕士研究生每周必须做45小时的实验,每年只允许休息45天。我经常以自己读研究生的经历告诫青年学生:年轻人,精力充沛,要珍惜时间,打下良好的科研基础,将来才不会后悔。 我是1955年大学毕业后读研究生的,当时的化学系研究生不像现在有正式的教程,我的导师就让我到物理系去听课,在很短的时间内,我阅读大量的理论专著,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验,因此,学理科的我很快地适应了工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那时打下的理论基础获得的科研实践能力,使我受益终生。因此,我对硕士研究生在专业上的要求有三点:1.通过书写Paper的方式与国外交流,因为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只认文章的水平而不会有人为因素(看导师的知名度而定),这样就更利于学生的理论水平、文章水平的提高;2.硕士生的毕业论文用博士论文的标准来要求,这样起点就高,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科研水平更胜一筹。3.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使个人与学校的声誉得到更大的提高。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经过多年的国国外学术交流,我发现一些很值得研究的现象,在国内有的中等甚至较差的学生去了美国以后,水平提高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那里的学术氛围浓厚,科学思想前沿。因此,学校和导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群策群力,加大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化学系对于研究生培养在硬件方面的建设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更有利于与国内外进行广泛交流和及时查找文献资料;创造规范、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出色完成科研任务。软件方面:坚持每星期六学生作报告进行专业交流。报告包括工作报告和文献报告两种。文献报告的内容要求是三年之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综合。学生在交流中不仅了解到其他人正在研究什么,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集体讨论,进行攻关,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热烈的讨论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展情况,并且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本领域的学术前沿。

研究工作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搞研究既不是为了发财,也不是为了出国,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祖国,服务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主张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应着重解决理论问题,使某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而从事应用研究,却要紧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相结合。科教兴国,离不开科技成果的转化。但据报道,目前在我国每年通过鉴定的成果中,只有15-20%左右的成果能够被转化,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在60-80%以上,相比之下,显示出我国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的研究就更应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成果要能够更快更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我不赞同出国留学生在国外从事什么研究,回国以后仍然从事那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一般情况下我要求他们从事一些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从而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以身作则,用严谨的教学风范影响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坚决不能做。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化学系多年来实行岗位翻牌制度,无论博士生导师还是本科生,一律都要翻牌告诉大家自己的去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刚开始时,有的学生不理解,认为我是在监督他们,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更方便了我们科研和教学工作。当然我也不例外,严格遵守系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每周6天工作制,为了科研有突破性进展,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我相信,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莫大的影响。

新时代如何做教师?正是我们尽心心力,用生命去体悟和诠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