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论:质疑杭州公车改革因何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6:38
今日评论:质疑杭州公车改革因何而来 来源:新浪网 时间:2009-6-25 15:55:00


  新闻背景:杭州自五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向社会公开拍卖。同时,向公务员发放“车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24日《新京报》)

相关评论:
东方早报:对杭州官车改革的质疑因何而来
作者:石兆

  我国公务车数量之多、每年耗费公帑之巨,以及占行政支出比例之高,长期以来一直为公众所诟病。因而,杭州官车改革,从大方向上看,绝对是好事,若能厉行,对节约财政开支,纠正机关不良风气,可谓功莫大焉。
  但这个好事引发的争议也颇有意思。杭州在大规模取消领导专车并且拍卖的同时,宣布给予公务员数额不同的补贴,从最高的2600元到最低的300元不等。正是这个补贴招致质疑连连。我认为这些质疑并非全无道理。
  质疑之一是补贴范围。新闻上说,这是取消专车的行动,但从补贴的范围上看,不但被取消了专车的各级领导得到了补贴,平日里并无专车可用的普通公务人员也得到了不同数目的补贴。虽然这种补贴只能用于申请公务用车的结账与乘坐公交、打的等事项,并不能提取现金,但范围如此之大,与新闻中描述的“取消专车”而发放补贴有所不符,倒是更像减少公务车之后的一次全员增加交通补贴了。
  质疑之二是补贴的额度。应该说,最高2600元的补贴,比之专车所耗公帑,是少了许多的,但这与我们平日对于交通出行具体费用的印象并不相符。杭州这个城市虽然不算小,但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个数目的钱,即使在北京、上海也算是相当可观的交通费了,更何况是在杭州这样的中型城市。即使在行政支出总量减少的情况下,这个数字仍给人以触目惊心之感。
  有人说“魔鬼存在于细节当中”,放到杭州这事上,尤其正确。无论从任何方面看都是好事的善政,由于某些细节方面的原因而引发始料不及的争议,这恐怕既背离了政策本意,也使此善政的社会效果大打折扣。
  公众对各种政策的制定与实行保持足够的监督热情,这肯定是有益的,而在公众面前,尤其要把善政之“善”表述得更加清晰才行。比如就这件事来说,首先就应该明确说明,并非只有领导的专车才被封存、拍卖,而是同时封存拍卖很多并非领导专车的公务用车,这些公务用车平日也用于普通公务员的公务活动。这样才能解释为何这个补贴是全员都有的。
  又如补贴的额度问题,应公开说明,原来每年的公务车费用是多少,平均到每个人是多少,其中领导的公务用车费用大致又是多少。这样才能使这补贴的发放有凭有据,不会因额度过高引发公众的怀疑。
  对任何公民来讲,他绝不会因某些政策意图良好,就一定赞成,而一定要看到整个政策从构想到实施的各个细节,才会放心。因为我们知道,任何细节的不完善以及不透明,都可能暗伏下把善政变得不善的陷阱。

燕赵都市报:杭州公车改革当以南京车改为鉴
作者:许斌

  在公车改革上,杭州不是第一个,甚至都不能勉强算第一批“吃螃蟹”的城市。
  2004年关于南京市实行公务用车改革的消息见诸媒体,引发的舆论反应可比现在热烈多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亦不过在于:相当部分公务用车,本来属于违规用车、不必要用车,全部以车贴形式“赎买”是否合适;拿了补贴,是否就真的不用公车了,是否会补贴照拿、公车照用;以行政级别为发放补贴的标准是否合适,真正出于公务需要,是普通办事人员需要更多补贴,还是级别更高的领导干部需要更多的补贴;比之于直接发放现金补贴,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补贴更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更有利于杜绝浪费。叫好声有,往往这样说:尽管补贴总金额庞大,终归比公车浪费总额少多了,但叫好声成立的前提,亦终归是改革落到实处,不会补贴照拿、公车照用。
  现在,杭州市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的消息传来,舆论反应,依然与5年前相似。
  不禁想问一问,5年已经过去,南京市的公车改革究竟怎么样了?南京市的公务用车现状,究竟有没有变化?相关改革措施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具体来说,比之于5年前,公车数量减少了还是增加了?含现有公车支出与补贴总额在内的涉车总支出是减少还是增加了?即便涉车总支出减少了,整个行政支出总额是否随之下降了?如果没有,便可能有相当部分涉车支出以其他其名义走了账。在改革过程中,陆续发生了哪些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媒体积极跟进,诚然是上述结果被众人知情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切合现实国情来说,最重要之前提,还在于政府能否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愿意积极主动地披露相关信息,以更好地接受公众监督。这不仅有利于相关改革工作在一地一市的推进,更足以为其他地区和城市的相关改革提供最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我上网反复搜索,却只是偶然发现有一则实质性的后续信息,也已是2007年的旧闻了。该新闻说在该市玄武、白下、鼓楼、栖霞四区率先推行“公务交通卡”,逐步告别原有的公务交通费现金发放方式,力促“车贴”真正“专款专用”。
  纵然如此,单纯在技术层面上,不再发放现金补贴,而换用不能兑换现金的“公务交通卡”,终归也是不坏的选择。而杭州市这次却沿袭南京市5年前的做法,完全以现金方式发放补贴,尤为使人遗憾。
  俗语谓:有始有终,重要的并不是相关改革是否开了头,而是改革在怎样进行、怎样发展,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坏的方向发展。南京市实行公车改革也好,杭州市或者其他城市实行公车改革也好,但愿相关信息,不会永远只是在公众眼前开个头,然后就彻底隐藏在云雾中,使公众失去了参与、推动、监督的机会。
  一旦失去了公众的参与、推动和监督,便很难保证改革不深陷入“黄宗羲怪圈”,纵能收效于一时,却终不免“昙花一现”或者“人走政息”。

新闻晨报:公车改革应该是一场开门改革
作者:苏振华
  目前公车体制弊端十分明显,主要包括:公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在有些地方的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几年前有一个数据是,全国公车存量350万辆,每年公车消费3000亿元,超过国家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开支的总和,且公车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剧增。如此沉疴流弊,怎能不改?
  可是,如果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15年来,公车改革并没有取得有效突破。为什么公车改革难?其根本原因在于,这是改革者对自身利益的改革。如国企改制中的工人下岗,改革者与被改革者利益无关,改革自然可以强力推进。但当改革触及到改革者自身利益时,改革就千难万难了。从改革的可行性出发,勉强可以推行的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即高层级的官员维持现状,而从低层级的官员开始改起。杭州此次改革遵循的正是这样的逻辑。
  但低层级的官员仍然是体制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对他们的改革很难彻底。最彻底的改革,当然是只对因公需要用车费用进行补贴,既不多补也不少补。可在同一个体制内,一项改革要想顺利推进,不引发新的矛盾,那么就不能触犯既得利益。对官员来说,因公用车的需要在新方案中是必须保证的,领导干部私用的“三分之一”属于既得利益,这一块是不能动的。如此一来,改革空间委实有限。
  在杭州的改革方案中,局级干部每月补贴2600元。假定这笔费用全部用于坐出租车,按目前杭州的出租车价格,粗略估算最少可以乘坐840公里。按照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差不多是42公里。就算一位领导干部十分勤政,每天都要外出公干,一个月的打车费恐怕也花不了2000多块吧。就此而言,这个方案“赎买权力”的意味非常浓厚,很难称得上是最优方案。
  这一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能否真正实现节省公帑、消除特权的目标,需要对改革前后的总开支进行比较后才能作出判断。当然,其积极方面仍然需要得到肯定——在公车改革根本无法推进的事实之下,杭州让公车改革终于开始运转起来,无疑具有破冰的意义。
  不过,“下有对策”的局面是否可能出现呢?比如在种种名目之下,原有体制逐渐复归,或者领导干部以私人名义向下属单位或所辖企业“借车”使用?若此类情形出现,原因仍然只会是:由官员们关起门来的自我改革,注定了改革必然具有不彻底性、变通性和妥协性等特征。
  真正有力的改革措施,应该是让改革者和被改革对象分离。公车改革,说到底是一个公共财政和对政府的监督问题。在我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是财政预算的审定者,是政府的监督者,如果由人大通过严格公共预算来主导公车改革,每个部门每年的用车费用全部透明化,纳入部门预算由人大审批,而不是笼统地以“行政事业经费”的名义开支,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或许才是釜底抽薪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