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企业为何不重视品牌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08:13

香港香港企业为何不重视品牌建设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9-09-08, 作者: 梁胜威


目 录 第 1 页
第 2 页
  近日看到一则报道说,港资企业占珠三角全部外资企业72%,香港仍是广东省最大的外资来源,活跃在珠三角的港资企业约有7万家。这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群。

  但从2007年底开始,随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环保政策的加紧,劳动法出台,劳动成本加大,香港在内地的制造工厂已经出现颓势;加上去年的金融海啸和信贷危机,和香港在内地设立的工厂大多数以加工贸易为主,这种制造型企业多数以依靠低成本、低技术含量占领市场,随着08年的金融海啸不断蔓延,欧美需求大幅下降,生存环境变成了生存危机。约有1/3的港资企业面临倒闭,按比例计算有1.75万家企业倒闭。 

  面对着倒闭潮,我是既伤心又可惜,但最重要还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多年前,我曾经跟一些香港做出口加工业的朋友谈论过此类事情。我说香港在内地那么多企业,但很少自己做品牌。也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位姓蔡的香港人邀请我帮他们公司规划品牌和规划营销From EMKT.com.cn。但遗憾的是,这位朋友不是那家公司的大股东,项目只进行了两个月;大股东从国外回来,不同意开拓国内市场,项目也半途而废了。

  两年前,又有一次,我在聚会上跟一位做生活用纸再生纸出口的港资企业老板建议做品牌、做国内市场,不要浪费了国内市场。这位老板对做国内市场也是不感兴趣,他觉得出口生意简单好做,没有国内市场那么复杂。可最近听说他把自己的儿子从国外找回来,专门开拓国内市场。不知道他是否还能不能想起我的话,是否有点后悔。不过老板们都是很自信的,自信得有点刚愎自用。

  但更令我难以明白的是,人为什么总是到了无路可走时才被逼转型,无论是港资企业老板还是内企老板。

  最近又看到东莞等地和香港贸发局签了一份合作协议,主要是支持港资企业如何开拓内地市场。但7万家港资企业对转型反应平淡。

  为什么香港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为什么香港企业不愿意开拓国内市场?这些问题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也一直坚信,总有一天他们会觉悟起来的,不过等到醒觉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有点晚了!

  笔者通过分析觉得港资企业不愿意做品牌和不做国内市场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香港地理环境因素

  香港位于珠江口,南中国的香港岛、与中国大陆连接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以及附近262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略大于上海市的六分之一。但香港人口约有699万。它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二大银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场规模之大,在亚洲排名第二。

  在这弹丸之地,承受着如此多的人口和如此茂盛的金融业和贸易业,加上每个行业基本都有一些传统的老品牌.例如:雅芳婷、皇朝家私、荣华月饼、周大福、周生生、屈臣氏、莎莎、太子珠宝钟表、时间廊、丰泽电器、京都念慈庵、余仁生、李锦记…….所以,每个行业都有一些老品牌、传统品牌。这些品牌霸占着位置,你想在个狭小的地域里造就一个品牌可以说是可能性不大。即便是李嘉诚先生那么有钱,也没有看到他手上能创造出一个什么新的品牌来,现在他手下的品牌也是属于通过资本手段兼并取得的。

  另外,香港还有很多外来品牌,尤其是一些世界的著名品牌,在香港你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都有代理商。香港人的消费特性,两极相当明显:一部分是对品牌的追求,对世界名牌的追求;而另一部分则不讲品牌,追求实际,追求质量,能耐用就行。例如,基本的香港人都喜欢穿牛仔裤,但不见得是什么名牌。

  香港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产业结构,它是一个贸易港、金融港。西方的工业革命也没有在这里生根和发芽。

  香港只有弹丸之地,寸土尺金。土地的珍贵令香港人很少考虑开办工厂。即便开办工厂,也是一些小型的加工场。

  二、香港商业模式因素

  香港的商业模式显得比较简单,各个产业分布并不是很复杂。除了金融、旅游、房地产及服务业,其他大多是商贸为主。另一种就是子承父业,经营着老一辈延续下来的产业。

  所以,二十多年来,在珠三角的港资企业中,均以来料加工居多,在香港接单、大陆生产,没有产权关系。对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不太热衷,得过且过。当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下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成本加速上涨、环保要求严格。特别是去年金融海啸以来,欧美市场订单锐减,这些“三来一补”企业的“前店后厂”模式因缺乏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全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很难转型升级。加之企业本身没有营销部门,没有研发部门,就显得更加难以转型开拓中国大陆市场。等待着的只有:要么离开珠三角,要么倒闭,极少考虑转型。 

三、香港商业文化因素

  香港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汇之地,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又与西方文化进行了长期的融合,形成了香港独有的中西文化荟萃的特色。“三句粤语半句英文”这就是典型的香港文化。产业布局和地理位置也形成了其独有的商业文化。

  在香港众多企业里,对操作品牌都不太内行,他们也很少见到有成功操作品牌的典范,加之贸易文化的烙印,形成了一个宁做只赚一毛钱一只玩具的外销贸易,也不愿意做能赚一块钱一只玩具独自操作品牌产品的习惯。

  香港业内有一句话:100家企业做加工厂,可能100家都成功,但100家企业做品牌和分销,成功的只有一家。他们都担忧和害怕做品牌和分销。

  事实上,商业文化、商业习惯往往决定商业模式,决定商业行为。在一个很少见到有成功模式的地方里,你是很难独自开拓出一条路子来的。当然,在港资企业里,也有一些操作品牌的成功个案,如“金利来”、“佐丹奴”、“王老吉”。但这些老板又大多是六七十年代从大陆过去的,他们接受的是中国大陆文化。在香港受传统香港商业文化或者接受西方文化熏陶长大的香港人就很难理解要创建品牌和开拓大陆市场。

  四、大陆营销环境因素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实际上至少有三个不同市场,一个是沿海发达地区市场,一个是中部发展中正在崛起市场,另一个就是已经形成的西部市场。加上各地消费者消费习惯不一样,市场显得较为复杂。  

  中国的通路也显得与香港有很多不同,在中国市场里,有众多的批发市场和经销商,他们是连通着厂家与零售终端的桥梁。在香港,除了两大连锁超市-----惠康和百佳各占领着300家左右终端零售店和5000多家中西药房外,其他就较难形成竞争优势。就是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也是进驻香港不久就宣布退出。

  反之,大陆的渠道就显得尤为复杂,有国际性大卖场、连锁超市,也有中国内地地方超市;有便利店也有小店;有批发也有直营店。这些分销系统高度的分散性,造成分销上的难以控制。

  香港人还有一种感觉就是大陆市场不够公平,存在着很多“潜规则”和“政府行为”。

  就是因为营销上的很多不同点和很多香港人对大陆市场的不理解和不了解,导致香港企业在大陆里不敢贸贸然进入大陆市场的一个重要困难因素。

  我想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香港在大陆的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创建品牌和做大陆市场的几个主要原因。

  其实,他们真正要立定决心做内地市场,还是很有优势的,尤其是他们对生产管理、产品质量、诚信重诺以及资本运作这些方面的优势。关键是能否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如何发挥,把香港有着深厚的“商业诚信”这块金字招牌打响起来,如果能这样做,我想他们很快就会赶超大陆现时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的很多企业的。

  我期盼:港资企业能迅速动作起来创建自己的品牌和开拓大陆市场!期盼着更多的香港品牌在未来十年里成为大陆以及世界的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