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寻七十年还在找 唐聚五将军的后人在哪里(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53:12
苦寻七十年还在找 唐聚五将军的后人在哪里(图)2009年09月01日 10:30辽宁日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条

郭春光老人打开《东北抗日救国血战史》,展示郭景珊(右)和唐聚五(左)的照片。□本报记者/万重 摄

苦苦寻找多年未果,69岁的郭春光老人求助本报。他寻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二是要告诉唐家人,唐聚五是一位抗日英烈,家人应享有烈属的有关待遇。

苦寻70年,还在找

郭春光的父亲郭景珊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将领,与唐聚五是拜把兄弟。当年他们出生入死,征战抗日沙场。唐聚五壮烈殉国后,郭景珊一直在寻找他的家人。 1998年郭景珊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向儿子郭春光交待此事。

史料记载,“九一八”事变后,唐聚五、郭景珊矢志抗日救国,联络志同道合之士组建辽宁民众自卫军,唐聚五任总司令,郭景珊任第七路军司令。1939年5月18日,唐聚五率部在河北迁安平台山与日军激战时不幸受重伤,壮烈殉国。1940年2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唐聚五将军是‘九一八’后揭起抗日旗帜的民族英雄之一。”

在郭春光看来,郭景珊和唐聚五的情谊远远胜过亲兄弟。可这些年他始终没能找到有关唐聚五后人的任何线索。

转机出现在2007年初秋。郭春光参加了一个有关抗战的研讨会,与会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刘长江得知他的身份,就告诉他唐聚五的孙子也在沈阳,10年前曾见过一面。

这个信息,让郭春光更铁下心去寻找。

线索有了,又断了

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刘长江。

他回忆说,1997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扩建时面向社会征集文物,唐聚五的孙子找上门讲了一件事:唐家人觉得唐聚五应该被定为烈士,但有关部门却没有落实相关的烈士政策。如果博物馆方面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唐家愿捐献一件唐聚五的遗物。

由于博物馆方面无能为力,此事再无下文。

刘长江隐约记得,当年唐聚五的孙子约有四五十岁,住在大东区大北门一带。至于其名字、相貌等,则记不清了。

根据刘长江提供的情况,郭春光找过大东区有关部门,也到过大北门一带实地查找,但由于连唐聚五孙子的名字都不知道,寻找没有进展。

不过,郭春光一直充满期待。他特意影印了一本1933年出版的《东北抗日救国血战史》,因为这本书对唐聚五、郭景珊都有记载。书中收入的照片上,他们都身着戎装,一样的年轻、英武。

郭春光年少时,就知道父亲珍存一本《东北抗日救国血战史》。 1959年国庆前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要举办10年大庆展览,向郭景珊借用此书,并留下借条。郭春光为此还特意给父亲手抄了一本留存。可惜,“文革”中借条和手抄本都被抄走了。

有了唐聚五后人的消息后,郭春光想,也许他们还不曾见过唐聚五的照片,就想找回这本书。由于没有任何凭证,几经周折,直到去年国庆才得以花250元从军事博物馆影印了一本。

网名“义勇军后代”

郭春光这些年集中精力就做一件事:寻找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后代。

“我父亲生前有个愿望,他希望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后代能联系在一起,把义勇军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为了这个嘱托,郭春光进行了大量的寻访工作,但收效不大,只联系上4位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后代。

郭春光喜欢冬泳,为了扩大寻找范围,2007年7月不会电脑的他曾求人在中国冬泳网上发帖子,寻找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及其后代,并约定当年的9月18日在张氏帅府广场聚会,但这个约定因没有反馈信息,还是落空了。

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父亲的遗愿,这让年近古稀的郭春光越发感到时间紧迫。他尤为期盼的是,能见到父亲好友唐聚五的后人。

郭春光说,他有一份1985年省民政厅、国家民政部就抗日义勇军对敌作战伤亡人员抚恤问题所发的文件,按此文件精神,唐聚五符合定为革命烈士的条件,其家属应享受革命烈士家属待遇。

郭春光请本报代为寻找,并再三叮嘱他的网名是“义勇军后代”。

郭春光联系电话:024-31307432

本报热线:15909822233

■ 链接

唐聚五 1898年出生,黑龙江省双城县人,1915年加入奉军。 1932年4月21日,唐聚五被推选为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从此,统率19路抗日军队在辽东地区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939年5月18日,唐聚五率部在河北迁安平台山与日军激战时不幸受重伤,壮烈牺牲,时年4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