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的明天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3:39
2005年秋天。
一股寒流,掠过大西洋,矛头直指中国,这个“热浪”尚未褪去的国度。
当时的北京,还残留着几声蝉鸣。
一个茶馆的角落里,一个报人,一个在报业摸爬滚打近十年的年轻人,正将一份沉甸甸的报告递给他未来的投资人:他们正在为这个城市一张新报纸的出现做着最后的策划。
他们丝毫没有感觉到“寒意”。
(一)
几年时间,北京的都市报就增至16家,比香港多出两家。在个数字在美国更为惊人!在美国1500个大小城市中,只有130个城市有两家或者两家以上形成竞争关系的报纸,其它城市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城市,通常由一家地方报独大。
然而,报纸正被国内的人们称之为计划经济时代“最后一块蛋糕”,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
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到底能容下多少个都市类报纸?
在这个狂热的年代,没有人想。
在传媒人编制的一个又一个概念中,投资人只管“心急火燎”的烧钱:结果只能是在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大家没完没了地打着价格战。
报纸的价格战大都不是“折扣价”,而是欲说还羞的“送礼战”:你今天送一个水杯,我明天送一个水杯加一瓶矿泉水;你今天送一束玫瑰花,我明天送一束玫瑰花加一本“情诗”。
报纸送的礼物被越抬越高,据说,一些人从中看到了商机,雇一些民工都处去买报,不就是“五毛钱一份”吗?!他们把报纸“处理”之后,随手就做起批发生意:卖杯子,卖书。。。。。。。“净赚不赔”!
一位报人说,把北京都市类的报头“盖上”,只看内容,你分辨不出到底是哪家报纸!
不打价格战行吗?
即使如此,报纸的日子还是不错。国家经济连续二十多年高增长、大量移民涌入城市。。。。。。报社的院子里,到处是揣着满兜子钞票的广告商身影。
然而,似乎只是一夜之间,报人们开始打起了寒颤。
2005年8月12日,“中国传媒海外第一股”的北青传媒发布预警公告,其上半年的净利润仅仅只有17万人民币,比2004年同期下跌了99.76%。
18天之后,《南方体育》宣布休刊,这个曾经发行量突破40万的新锐历经五年拼搏之后,正式告别“赛场”。
2个月后,《中时晚报》在台湾同他的读者“说再见”。作为《中国时报》的子报,其发行量曾经一度稳居在60万份。17年后,他却在瑟瑟的秋风中退出了舞台。
这些“指标”意义的“跌停”背后,是报业整体行业的不景气。
据国家工商总局广告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报纸广告经营额为230亿元,同比下降了5.06%,据央视市场研究(CTR)的广告监测数据,2005年报纸广告刊登额为451.36亿元,同比增长6.59%,考虑折扣及刊例价格变动的因素外,2005年的广告应该是负增长。全国报业前十强中,除去一两家外,其余的均为负增长。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就可以用“衰退”二字来判定目前报业基本态势。
中国报业近20年的“高歌猛进”之后,自此步入了一个快速下行轨道。
报纸开始减版,采编费用开始收紧,减薪裁员的现实接下来将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业内人士称之为“寒流”。不过,在我看来,中国报业的一只脚已踏入漫长的“冰河期”。
(二)
欧美国家,已经先行一步。
20世纪90年代,就在国内媒体“大干快上”之时,欧美媒体的广告和发行就已经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
全球报纸协会提供的数字说,1995年——2003年,美国报纸发行量下降了5%,欧洲和日本分别下降了3%和2%。上世纪60年代,五个美国人有四个人每天阅读一份报纸,而如今只有一半人这样做。
报纸低下了高傲的头颅。2004年11月1日,有着216年的英国老牌大报《泰晤士报》改出小报,以节约成本,扭转发行量下滑的趋势。
2005年10月17日,《华尔街日报》也放弃其百年来固守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成功经验,寻找新的出路:将其欧洲版和亚洲版一同“变脸”,改以“紧凑型版式”出版,并且无缝对接网络版。
2006年3月12日,应中国方面邀请,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罗德里格斯和该协会的16名会员访问中国。这位报业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的同行说““报纸至今还没有完蛋”。但言辞中多少有些无奈。
这种无奈直接表现到这次访华人数的变化。罗德里格斯说,本来有50人报名参加的首次访华活动,但因为“最近美国报纸在很多领域出现了困难的局面”,很多人因为经费问题中途退出了。
罗德里格斯告诉中国同行的“名言”是有针对性的。“报纸消亡说”自去年以来,一直大行其道。更有甚者,那些预言家们甚至为报纸消亡的最后日子,具体到年份和月份,而且都言之凿凿。
“如果现在报纸读者的发展趋势持续不明朗,到2044年,确切的说
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帐走人”。菲利普.迈尔,这位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大胆教授预言。这位研究报纸工业已经30多年的教授最近写了一本书,叫《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
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情况的确令人悲观的。2004年美国只有39%的18-24岁的年轻人每天接触一份报纸,而20年前,这个数字曾高达59%。另据2002年美国报业协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大约只有17%的日报能吸引到年轻读者,年青人逃离报纸的趋势有增无减。
美国的报纸,特别是大量的地方中小型报纸,平均读者的年龄都在45-55岁之间,这批人是报纸忠实读者。在未来15年到20年之间,他们将会离报纸而去,而那些在电视和电脑前长大的年轻人,他们对报纸的依赖情况是“很糟糕”的。
比这位教授更悲观是日本《每日新闻》的原总编辑歌川令三,这传统媒体时代的报人,将报纸消亡的日子拉近到2030年,也就是14年之后。他把报纸称之为“沉没的太阳”。
令人不安的是,他们的结论都建立在确凿的数字资料之上的,那就是报纸目前的读者群以及这些读者群消失的日子。
在国内,这种可怕的情绪还在蔓延,仅读者老龄化趋势来看,数据显示:报纸在15-24岁人群中的日到达率由2003年的63.9%下降到2005年的60%,而在55-69岁人群中的日到达率上升了4.7个百分点。与此相应的是,近年来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每年增长率为107%,目前网民已经超过1.3亿。
技术改变着生活,改变着传媒的生态。
2005年年底,比尔.盖茨在英国伦敦度过了自己50周岁生日。在这个生日典礼上,这个将世界进行颠覆性改变的人大胆预言,“无论报纸和杂志记者是否高兴,10年后,纸张都将在事实上失去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而不是以成堆纸页的形式,送达个人信息终端。”
悲观的氛围笼罩在传统媒体的作坊中。
在这个传统媒体的黄昏时分,报人们不禁要问:“我的明天在哪里?!”
悲观的氛围笼罩在传统媒体的作坊中。
在这个传统媒体的黄昏时分,报人们不禁要问:“我的明天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