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科举百年 我们要省思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5:40
www.hexun.com  【2005.09.04 13:30】新京报
100年前,即1905年9月2日,中国发生了一件震惊社会的大事———废除科举。在科举消失的100年间,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反思科举的问题和价值。对于科举这一在隋唐时代起过革命性作用的人才选拔
和评价制度,一千多年以来,许多学者一直非常关注。最近,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教授还积极提倡建立“科举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里,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大背景中,我们确实需要对科举的作用和价值再做负责任的历史沉思。
自隋朝(公元606年)开始,经过整个唐朝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建立了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科举制度的创建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平民社会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成功实践。
从最初主要针对读经考试的“常科”,到面向各方面人才的“特科”;从只面向男性人才,到女子也有机会得到承认;从只有正规考试一途,到可以通过“终南捷径(通过隐居和钻研而一举成名得到国家高层任用)”或通过“行卷(向名儒硕学提交文章显示综合才华并由其推荐)”入仕;从只重文史,到兼重算学、天文历法学、医学、建筑学、律学等;从只重记诵之学,到兼顾考生的“文(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路)、形(外表展示出为人的风度)、书(从文字书写中看人的综合素质)、判(判断事物的能力)”;从部门作为,到皇帝亲试;从学力评价(由礼部获得功名),到人才任用(由吏部任官)……隋唐科举的创新意义和价值,是可以与西方的汉穆拉比法典、英国的大宪章、欧洲的文艺复兴比肩的伟大创造。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变化、都有其实践中的负面。比如,僵化的八股文(对其评价也应慎重和全面)考试、考场的营私舞弊、对国民思想的禁锢等弊端。至于科举的罪名,主要是其“常科”考试形式的制约和内容过于僵化,尤其是评判八股文的标准和考官日趋迂腐,使国家限于危亡的窘境。从整体上看,当时的科举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举,而是没落朝代的没落朝政的组成部分。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取消科举,是清末朝廷推行“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
与废除科举对应的是提倡新学(即西学),并试图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选举制度。在此后的洋务运动时代、民国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中国经历了效法日德、崇拜英美、学习苏联、全面开放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改革实践。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单一的教育目标,被极大拓展了,士农工商都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在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在列强分割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感逼迫之下,在全面社会改革的阵痛之中,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制度在艰难探索着。
如今,废除科举至今已经100年了,反思这100年间我们丢掉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这是非常必要的。就在我们废除科举制度前后,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直接接受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又转过来影响中国的发展。现实中,我们在无法应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时,也可从科举历史中找到许多可资借鉴的启发。尽管科举已如逝去的流水,但其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不应被割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原创力的重要基础(周光召)。
一个世纪以来,在没有科举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依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和挑战,仍然会遭遇严重的危机。而当我们面对现实的问题与挑战缺少良策时,反观历史、从我们丰富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就是最好的选择。在20世纪中期前后,欧美各国遇到了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对此,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学者大声疾呼要回归传统、保卫古典教育,并经过审慎的反思确立国民基本素质的核心内容。
这些经验应该激发我们冷静对待和珍惜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的价值。
科举制度虽然消失了,但当时创设科举制度时所昭示的精神和理念是有永恒价值的。它代表的是一种趋势和追求,包括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才的渴望和不问背景的公平竞争。至于在其存在的1300年中曾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也同样有价值,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也需要应对随时泛起的、花样翻新的历史沉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