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GDP数据发布搁浅(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7-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44:35
绿色GDP数据发布搁浅   2007-07-20 14:16:4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杨磊 

  

   国家统计局努力探索可行的核算办法

  国家统计局于3月19日左右以正式文件形式通报国家环保总局,建议“有关环境核算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分地区核算数据只向国务院提供,作为决策参考,不对外发布”。

    

  被外界苦等数月之久的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数据终于等来了最终命运———主要参与机构之一的国家统计局正式表态,基于技术因素,目前尚不能够公布这些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是在7月12日举行的2006年单位GDP能耗公报发布会上做此表示的。他说,“所谓绿色GDP,这是一种俗称,是媒体、社会为了简化所说的一种名词,现在只能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标准”,因而国家统计局无法将这些数据对外公布。

  但谢伏瞻同时强调,国家统计局还是要继续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努力地探索可行的核算办法,把这项工作往前推进。

  此前本报曾经报道,因为某些技术原因,绿色GDP数据的公布陷入“难产”(详见本报2007年3月23日头版《绿色GDP数据难产》)。此后,国家环保总局多位官员曾对外表示,这项工作仍在进行之中,数据公布虽然没有时间表,但最终仍有望出台。

  国家层面2005年绿色经济核算研究数据原定于今年“两会”过后对外公布。
  
  数据发布搁浅

  谢伏瞻的此番表态,是2005年度绿色GDP数据迟迟无法公布以来最为明确的官方表述。

  按照预期规划,2005年的相关数据将在春节前后公布,之后推迟到2007年全国“两会前”后———当时国家环保总局多位官员对外表示,这项数据的核算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数据仍未公开。

  此后,本报独家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国家统计局于3月19日左右以正式文件形式通报国家环保总局,建议“有关环境核算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分地区核算数据只向国务院提供,作为决策参考,不对外发布”。国家统计局将视国务院批复情况决定是否参与数据发布。

  谢伏瞻最近的表态与本报之前掌握的统计局文件中显示的观点基本一致,上述文件称,“实践认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特别是价值量核算,是一项理论和方法都尚不成熟、国际上仍存在很大争议,在实际操作上难度很大的工作。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正式公布他们的价值量核算结果。”

  2004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开始了“全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与污染损失调查”的研究工作,并在2005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0个试点省市进行2004年的绿色国民经济试核算,即“经环境污染调整了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估调查”工作。

  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了2004年绿色GDP核算报告,但并没有公布31个省(市、区)排名。

  当时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当时曾经对外强调,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计划进一步扩大核算范围,完善核算方法,逐步形成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制度。

  按照规划,在已经搁浅的2005年度数据中,将会包括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42个部门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
  
  量化考核难题

  国家统计局的明确表态之后,各方舆论对此表示了极大关注。一个相对明确的共识是: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具有相对关联度的核算标准,来准确衡量经济发展与环境损耗之间的关系。

  有环境专家认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本衡量标准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也就是明确在经济发展环节中的环境代价,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如果长期将这种代价排除在国民收入账户之外,则势必扭曲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成本与收益关系,难以遏制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趋势。

  在这个前提下,即使绿色GDP数据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精确还是粗略,只要能尽快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的环境资源代价之间建立起某种对比关系,从而为政府、企业与公民的发展、生产与消费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就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似乎也是国家环保总局一直在强力推行这项核算的核心原因,他们希望通过公布绿色GDP数据来唤醒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展示保护环境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包袱。

  但在统计学界也存在一种观点———研制绿色GDP的前提是完善环境核算工作,但由于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同时也不易区分污染的区域性影响效应。

  而由于计算困难,目前全球范围都仍然没有任何成功的绿色GDP体系可供借鉴,相应的数据和测算指标都处于摸索阶段,如果仓促出台这项核算,有可能会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决策指标。

  对于绿色GDP对中国环保工作以及政绩考核体系的指向作用,各方都毫不怀疑。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绿色GDP核算的推进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谢伏瞻说,目前的环境核算工作还只是在研究中,国家统计局将本着十分严谨、科学、慎重的态度,继续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努力地探索可行的核算办法。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jjj/200707200619.asp 绿色GDP应在公开“试错”中戮力推进童大焕
         原定于今年春节前后公布、被社会各界翘首以待的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数据终于等来了最终命运——主要参与机构之一的国家统计局正式表态,基于技术因素,目前尚不能够公布这些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是在7月12日举行的2006年单位GDP能耗公报发布会上做此表示的。但谢伏瞻同时强调,国家统计局还是要继续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努力地探索可行的核算办法,把这项工作往前推进。(《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7月19日)                 而在17日由经合组织(OECD)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建表示,环保总局和统计局都认为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绿色GDP评价体系,只是在具体的方法和进程上还需要磨合,绿色GDP会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                 国家统计局的明确表态之后,各方舆论对此表示了极大关注。一个相对明确的共识是: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具有相对关联度的核算标准,来准确衡量经济发展与环境损耗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项工作如何推进,是公开进行,还是不公开进行?是等一切条件都成熟了再公开?还是通过公开,更好地形成社会的合力以尽快尽早地把这项工作和向前推进?国家统计局似乎倾向于前者。该局于3月19日左右以正式文件形式通报国家环保总局,建议“有关环境核算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分地区核算数据只向国务院提供,作为决策参考,不对外发布”。国家统计局将视国务院批复情况决定是否参与数据发布。                 然而,我们认为,对于这项涉及公众直接、切身利益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该按照即将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原则进行完全公开。改革作为一项试错的过程,历史已经证明而且仍将证明,公开、透明和民主是防范风险、减少失误的最佳利器。                 公开可能会牵涉到一些人的利益,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有消息说,可能是报告后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污染损失和扣减数据,容易引起各地方和利益集团的不满,使报告拖延。(2007年7月18日《新京报》)按照规划,在已经搁浅的2005年度数据中,的确包括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42个部门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任何一项改革都充满了利益博弈,这很正常。没有博弈才不正常。而促使这种博弈在公平公正规则下进行的几乎惟一办法,就是让一切在阳光下进行,而不是相反。这样,各种利益主体才能够公平地参与到博弈中来,包括对绿色GDP各项规则和指标的制定。                 迄今为止,国际上的确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绿色GDP核算方式,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但是,对于这样一项国际公认的科学计划方法,中国是否可以通过有效的探索走在前面,至少不落后于国际上的探索。科学、审慎的态度,不等于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30多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在资源环境核算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已经于2003年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2003》,成为当今国际上进行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的指导性文件。                 鉴于中国在环境问题上的特殊严峻性――我国单位产出的自然资源损耗远高于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形势也特别严峻,例如,日前的经合组织《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显示,超过2.7亿的中国城市居民呼吸的是不达标的空气。中国目前每年有2000万人患上呼吸道疾病;550万人患上慢性支气管炎。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地区约有60万人因大气污染过早死亡。因此,绿色GDP核算体系可以明确在经济发展环节中的环境代价,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如果长期将这种代价排除在国民收入账户之外,则势必扭曲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成本与收益关系,难以遏制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趋势。                 在此前提下,绿色GDP数据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精确还是粗略,只要能尽快建立起来,就已经是了不起的巨大进步。利见当代,泽被子孙。任何制度体系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作为一项崭新的制度探索,绿色GDP同样如此。公开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试错、讨论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凝聚共识、取得合力的过程。这样的公开,是我们改革的基本动力。环境已逼得我们没有退路,只有戮力前行。                来源: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2007-7-21   本站发布时间:2007-7-21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3142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经济 2005年绿色GDP数据遭遇发布阻力 专家透露:一些省区曾要求环保总局不公布数据 2007-07-23 本报记者 刘世昕     

    从年初起媒体就在等待的“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估计将被无限期推迟发布。

    媒体们得出这个判断,是由于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在7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绿色GDP是媒体、社会为了简明而用的一个名词,真正的绿色GDP核算制度目前并不存在。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标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所以中国还不能够公布所谓绿色GDP核算的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

    而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曾联合公布了“2004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当时新闻发布会上,两部门都表示,正在研究的2005年的数据会很快向公众发布。当时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当时曾经对外强调,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计划进一步扩大核算范围,完善核算方法,逐步形成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制度。

    此后也有消息说,2005年的数据将在今年的“两会”后发布。

    今天,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项目技术组专家王金南对本报记者说,他本人认为,之所以至今未能公布最新的研究报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关部门在发布内容和发布方式上存在着分歧。

    王金南认为,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目前开展的环境污染经济核算确实只是绿色GDP中的一部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但并不影响用这个数据来说明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发布这样一个数据能明确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究竟有多少经济增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获取的,也能帮助地方官员理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另外,并不能因为国际上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就说中国不能搞。

    据悉,早在几个月前,2005年度《环境与经济核算研究》就已经完成了,目前专家们正在进行2006年核算研究工作。

    有分析认为,推迟公布2005年的数据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地方政府对公布本省的研究核算数据比较敏感。

    有关人士还透露,早在2005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2006年年底,这10个省市的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已全部通过两个部门的验收。但值得玩味的是,各省仍处在“谈绿色变”的敏感期。个别试点省市还曾经向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函要求不要公布核算结果。

    王金南说,绿色GDP造成地方上这么大的震动,成为这样敏感的话题,本身就证明它是有用的,它让一些地方官有所顾忌。作为专家,他认为他们工作的目达到了一半,“有触痛,说明这项研究还有点儿用。”

    在这位专家看来,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衡量尺度。一旦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就要随之改变,同时由于扣除环境损失成本,也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大大下降。目前,许多地方仍然唯GDP至上,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要进行绿色GDP核算,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王金南说,从10个省市的试点情况看,推进绿色GDP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搞清污染实物量和环境污染损失成本,了解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为污染减排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帮助政府了解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资源消耗的“高强度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重灾区”,有利于对症下药;三是绿色GDP核算的过程和结果,将为环境税收、生态补偿、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也表示,目前的环境核算工作还只是在研究中,国家统计局将本着十分严谨、科学、慎重的态度,继续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努力地探索可行的核算办法。本报北京7月22日电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7/23/content_1834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