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补中益气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3:29
    南宋年间金元混战,兵连祸结,疾病流行。广大人民处于饥饿、寒冷、劳累、忧恐、流离失所之中,既病而死者,为数甚多。当时的名医李东垣认为,其患病多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而伤害脾胃所致,因而提出著名的“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之学说,并由此创制了许多大名鼎鼎的方剂,有些一直沿用至今。补中益气汤(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
  中医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故“补中”即言“补脾胃”。众所周知,西医的“脾”是一个参与免疫与造血的脏器,而中医“脾”的概念则可以认为是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代名词——“脾主运化”。
  “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其精微物质“升清”以化生气血,故曰“脾气宜升”。脾为气血的生化之源,故“补中”就能“益气”,气足则能摄血。反之,脾气虚则“清阳不升”,气血散失,“阴火”生焉。“脾”又统帅胃的“受纳”、小肠的“泌别清浊”和大肠的“传导”,故脾运健,六腑之气皆顺降。脾虚时,既可因运化、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发为腹胀、腹泻或便溏;又可上因胃气上逆,发为嗳气、呃逆或纳呆;下因大肠传导乏力,发为便秘。
  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故其舌色必淡、舌体胖嫩、舌苔薄少,脉象呈缓弱或虚大少力状态。
  补中益气丸(汤)所治诸证:
  * 脾虚而致的慢性腹泻、溏便。
  特点  呈粥样便,或饭后常有欲便感,或饭后脘腹有坠胀感,疲乏思卧。
  * 脾虚而致的大便迟滞。
  特点  大便并不干硬或燥结,只是感到无力排便。患者常兼其他脾虚见证。
  * 脾气虚,清阳不升而致的头痛。
  特点  患者常有少气懒言,疲倦少力,或兼前述舌、脉及诸证。以此和其他原因的头痛相
  鉴别。
  * 脾气虚,气不摄血而致的月经过多、周期提前或淋漓不净。
  特点  此证和肝火、血热而导致的血液妄行的鉴别要点是:热证,舌质色必红,或深红、 
  紫红;脾虚,舌质必淡。
  * 气虚发热证。
  特点  常为低热,可见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不规则发热,或某些暑季原因不明的
  功能性发热而有脾虚见证者。
  ......
  读者于此,还可类推出一些证候。要点是:必须要有脾虚,中气下陷的证及舌脉。
  “补中益气丸”证的配伍:

  *  纳呆、消化不好者,可配合香砂六君丸,或香砂养胃丸,或香砂枳术丸以理气醒胃,助
  运化。
  * 腹泻者,可或配合香砂六君丸加强其补气健脾之力,或配合参苓白术丸以除湿、行滞、
  调气、和脾胃。
  * 气不摄血者,或头痛、失眠者,可配合归脾丸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 气虚发热者,可配合小柴胡汤(丸),或柴胡注射液以升阳举陷,和解退热。

  注意:
  若服后出现胃脘满闷,或“上火”证候,说明你的辨证不对,患者不是“补中益气”证;或患者胃肠有湿浊积滞,得先治标——祛湿,待厚腻苔退净后,再行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