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少七日谈:意识形态作祟?鲁迅触动了谁的神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8:02
关键词:鲁迅、语文课改、意识形态、国民劣根性、做戏的虚无党
吕绍刚
 
2009年08月17日16:38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栏目介绍】《吕少七日谈》是人民网文化频道2009年6月推出的一档每周文化观察类评弹栏目,每周推出一期,周一更新。每期由人民日报记者、人民网文化频道特约评论员吕绍刚以“锐利、雅趣”的风格观察一周文化时事,不事张扬,但求能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足迹留下些别样的纪录。
过去的一周最热闹的,莫过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文章从5篇压缩为3篇,去掉了《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程篇目微调,实属正常。新课改还在继续,今年加几篇,明年减几篇,高中减几篇,初中加几篇,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教材的审订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关系一个国家政治与文化历史的叙述、传承,绝不是通过媒体和民众投票能决定的。
但耐人寻味的是,近些年,媒体对于中学教材的改革保持着持续的兴趣。特别是关于鲁迅的“进”与“退”,争论不休。有的认为,鲁迅早就应该被赶出语文课本的,有的则认为,削减鲁迅文章,是“数典忘祖”,当然还有很多人认为,无所谓。
人们对鲁迅的敏感,源于一种价值与立场的焦虑。鲁迅死后70多年来,一直是各方争夺的思想资源。左派认定的是一个革命的鲁迅,是反叛的破坏的,右派认定的是一个人间的鲁迅,是独立的自由的。
中间派,因为没有预设立场,所有只好左右摇摆,呈现出的一个道听途说、胡乱嫁接过并且庸俗化的鲁迅。比如,要么信了左派的话,于是机械地演绎,认为《药》结尾中,华小栓坟前树枝上的那只乌鸦,是一只革命的乌鸦;要么偏听右派的话,自作聪明地认为,鲁迅每天晚上爱用热水洗脚,那是因为他爱意淫。
在任何时候,中间派总是占据大多数的。而且,以貌似各种主观客观的理由,唱衰鲁迅的声音,还是相当占上风的。比如,鲁迅文章不好读,过时了,比如鲁迅这个人太阴暗,流毒匪浅。
不爽一个人,总是有很多理由,反之亦然。反对鲁迅的声音比较大,在很大程度说明,作为符号化的鲁迅,引起了许多人的审美疲劳。一些人迫不及待地说鲁迅终结,透露出对于民族、国家、历史、革命这些宏大叙述的极度厌倦。
鲁迅生前拒斥死后谬托知己,但显然不由他自主。人们还习惯以符号来说符号,以象征来说象征。其实,所有的争论,关鲁迅、关中学语文教学何事?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之争。
很多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极左的字眼,殊不知是一个中性词,是一种系统的社会解释,是一种影响群体的思想观念。许多人对意识形态一词的敏感,堪比对鲁迅的敏感——去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只不过自觉不自觉罢了。
正如有人剔除鲁迅的革命性,说说鲁迅很可爱,难道就一定还原了鲁迅了吗?不见得。毕竟,历史时空早已不一样,以此时的价值观去苛求、比附彼时的价值观,得到的是解构历史的快感,失去的却是历史的同情。
后人的价值评判,总是容易的。正如,现在许多人都在斥责过去把紫禁城外围城墙都拆除了,破坏了文化遗产。后代人,当然可以以今日所谓“普世价值”去评断曾经的是与非,但如果设身处地于当时的历史情景,如果不拆除皇权象征的城墙,如果不建人民象征的广场,如何实现反帝反封建革命在符号层面的成功呢?如果不这样,如何实现人民打破旧枷锁,造出新乾坤的气势呢?对曾经的历史,其实应抱有一份同情的。毕竟,今天的我们,都没有从血与火中走来。
正是以今非古的思想观念流行,所以,许多历史的评价在不断折腾,价值观十分混乱。鲁迅还算好的。相映成趣的是,当初人们所反对的胡兰成、周作人、张爱玲,声名鹊起,还有文革中攻击别人、文革后却又以受难者出现的,博得一片同情。于是,这个时代,一批以怀旧的、悲悯的,柔和地抚慰甚至是抹杀历史的作品,十分盛行。
当然,时代在越发开放与包容,在很多时候不能因人废文,但至少也应该人与文分别对待,总不能给未来的青年们树立汉奸文人、投机文人的榜样,同时,因为觉得有担当的鲁迅们思想太深奥而泼污水吧?
那些认为鲁迅的文章太深奥的人,显然是低估了高中生的思维素质。如果一个高中生承载不了那么一点历史感,那未免也太脆弱了。至于说鲁迅的文章,半文半白,不规范,这也很片面。鲁迅奠定了白话文的基本规范且不说,毕竟他是位个性分明的作家,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供学生参考学习,没有什么不好的。
倒是鲁迅自己说,自己的文章有很多毒素,不愿意青年人来学习,自己的任务是肩住沉重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光明的地方去。的确,鲁迅的文章是给人力量的,但是这个力量并不见得适合每个阶段的青少年,但是他的文章有的也是能给人以温暖,譬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即使《药》是悲凉,即使阿Q是可悲的,但也是温暖的。
所以,选不选鲁迅的文章、选多选少都是个伪问题。至于所有的争论,都不过是意识形态过敏了。
鲁迅自诩为历史的中间物,迟早是要被过渡掉的。但只要国民劣根性、做戏的虚无党们继续存在,鲁迅是永不过时的。
与此同时,中国很难再出现为思想、为精神而战的斗争,只有为了提高工资、为了多赚钱的斗争。从这层意义上说,鲁迅的最终落幕也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