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铁生现象”看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家庭主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26:47
五柳村编者的话:2008-02-04 16:05:41华南虎上一麻瓜 在[豆瓣网http://www.douban.com/]上发帖:“这篇文章比《读书》上好些文章强多了,梦姐姐好好看看”打开一开,原来是新语丝上的《从“史铁生现象”看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作者:家庭主妇。这篇文章我原未注意,一看,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谈科学精神,批驳“几位‘反科学文化人F4’正在搅浑水,试图把原本清晰明白的关于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概念搅成一团浆糊。”很有见地和说服力。赶快转发在[科学•自然•社会]的[抵制反科学思潮]专栏中。
从“史铁生现象”看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作者:家庭主妇
前文(《闲论两位作家──一点读书心得》)里,我从他的一本随笔集
《灵魂的事》说到史铁生令人失望和痛心的变化。因为这本书后面也收有《我与
地坛》,昨天就又把这篇散文读了一遍──仍然是读得泪流满面。这说明不是我
的鉴赏水平发生变化,而的确是史铁生的文风在变化。他的文风的最大变化,在
我看来,就是过去的史铁生老实本分,而现在的史铁生已经不再那么老实本分。
《我与地坛》写对生命的感悟,实实在在都是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语言平
实而内涵丰沛,最重要的是他写的都是他自己知道的东西。而后来的文章就不一
样了,天马行空,云遮雾罩,他写别的东西我不敢说他是不是真知道自己在说些
什么,但是只要提到“科学”,我就敢断定他压根儿也不知道科学究竟是什么─
─前文所列的几段引文便是明证。对自己完全无知的东西说三道四,在我看来就
是不够老实本分的表现。
那么是什么引发了史铁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我很孤陋寡闻,没有任何别的信
息来源对此加以分析,除了手头这本书以外。翻完这本书,我的结论是,“后现
代主义”理论对史铁生的变化功不可没。论据之一是他在文章里关于“科学”的
诸多论述,如我前文所列,无一不是在拾“后现代主义”牙惠;论据之二是他书
中有这么一句“常能读到一些‘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精彩理论,赞
叹之余……”。
我没有读过任何“后现代”的著作,今后也没打算要读,但是并不因此认为
自己不好学。在新语丝上读了许多关于“后现代”理论正反两方的文章,正方当
然就是“反科学文化人”、一些伦理学家、一些科幻作家等等,反方呢是赵南元、
方舟子、陶世龙、桔梗、柯南等诸位先生。反方几位先生的文章是我爱读的,他
们的基本观点我都认同,他们在文章里所采用的论据令我信服──那我当然是相
信他们的说法了。他们都说“后现代”是垃圾,而我自小有洁癖,怎么还会要去
碰嘛?
接下来就想,为什么我视之为垃圾的东西,一位我曾经喜爱过的作家却会大
赞精彩,且受之影响至深呢?我想原因也许有很多,缺乏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应
该是很重要的一条。正好补课补到“立此存照”上的“反科学文化人”专辑,看
见那几位“反科学文化人F4”正在搅浑水,试图把原本清晰明白的关于科学素养
和科学精神的概念搅成一团浆糊。愤慨之余,就想要站出来讲话,说说我所理解
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在此先申明一下,我理论水平极低,对于那些个“主义”、“结构”、这
“论”、那“论”的东西一无所知,只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提取写文章的素材,
从读过的好书好文章和自己的思考里寻找说理的根据。我的长项在有一说一,言
之有物,力求用最简洁平实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当然是不是真的清
楚了我说了不算。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呢?老实说,在上新语丝之前头脑里并没有
一个明确的概念。赵南元、方舟子等诸位先生对此有许多精彩论述,令我获益良
多。很多时候我一边读着他们的文章,一边就在心里说,对呀,是这个道理,我
知道的,只不过从来没有这样说出来过。的确,真正搞科学的人很少有一天到晚
把这些道理挂在嘴边上的──除非是象赵、方先生们为捍卫科学的尊严作论辩─
─他们只是在每天的学习和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将科学精神付诸实践。
比如说我是学化学的,本科四年,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电磁学、高分
子、量化等等,一路地学上去,哪门课没修完、考试不及格都毕不了业。这就是
科学的最基本训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虚的。
比如说我们的课本,有中国人编写的,有外国人编写的,里面的内容更是法
拉第常数、高斯方程等等等等,全是外国人的名字(多希望哪天有中国人的名字
出现),而我们这些中国学生照学不误,而且学懂了以后就知道外国人发明的理
论在咱们中国的地盘上也一样管用。我们由此知道了科学精神里的普适性,科学
是没有国界的,它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比如说我们做实验,实验前先学理论知识,学懂了就知道按实验步骤一步一
步做下去,只要每步都做对了就会出什么结果。由此我们知道了合格的科学理论
都有预测功能。但是我们并不就此止步,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得出和预料
相符的结果就欢天喜地,没得出的就哭丧着脸,洗干净试管、烧杯,重头来过─
─我经常都在这一拨里面,体会尤深。这样子几年做下来,我们就牢记住了科学
的实证性──科学的理论都是要经得住检验的,光嘴皮子说了不算数的。
再有下面一个故事,我觉得它能非常好地诠释什么是科学精神,所以这里讲
来和众网友分享。
话说96年我进一家刚开张不久的半导体公司工作,在老板指导下建一间分析
实验室,实验室还没完全建好呢,我们就遇到了考验。我们公司从另一家大化学
公司(称作L公司吧)买高浓度电镀液,买回来按比例稀释,我的责任之一就是
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其它仪
器测试电镀液里各种成分的浓度。其中一种成分(称作成分A)含量应当是
1000ppm,可我测出来只有将近300ppm。这可差得太远了,所有人都当然地认为
是我的测试出了问题,包括我自己──L公司这个配方卖了十几年了,从来没出
过问题;我们的HPLC买回来还没多久,才刚刚开始运转呢。
我于是想出各种办法来验证,试图找出问题出在哪里。没用,再怎样出来的
结果都是不到300ppm,而且每次都只有微幅的变化。我老板打电话给L公司,他
们坚持说他们的产品不太可能出错,但是还是愿意再给我们寄一桶来以供验证,
而且这次他们会在同一桶溶液里取样,用他们自己的HPLC测试。我收到溶液之后
马上开始工作,半天时间结果出来,和上一桶几乎一样,将近300ppm。老板马上
打电话问他们的结果,没错呀,1000ppm,误差范围+/-5%。这次老板和老板的老
板都急了,几台电镀槽停工一个多星期了,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老板来找我,忧心如焚地问:“呃,我说家小姐,我是相信你的能力,可是
这结果出来交不了差呀。告诉我你究竟有多大的信心你的结果是对的。”
我坐下来,在纸上一条一条地写下我的信心来源:
1。我严格按照EPA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标准设计的质量控
制(Quality Control)步骤,这些步骤最大可能地排除了实验误差以外的人为
操作错误和仪器错误;
2。我用这台仪器同时在测试另外两种成分,它们的结果出来都没问题,这
进一步证实了仪器工作正常;
3。标准液除了我自己配的,我还请我老板和另外一位技术员各配一套,我
用三套标准液测出来的结果在误差范围之内完全相同,这排除了标准液出错的可
能。
老板看了半天没吭声,然后拿着那张纸去找他的老板交涉。他的老板对我可
是没啥信心,头两天已经叫L公司派人过来了,要他们教我怎么做HPLC。来人派
头奇大,原来他们也被我搞得烦死了,一下子派了个老大过来。这位先生是当年
参与配制这个配方的员老之一,同时也是他设计出这个A成分的测试方法。他全
程在旁边监控我的操作过程,我一边耐心听着他吹当年怎样怎样,一边抽冷子就
问他们作HPLC的具体操作过程。
等结果的时候我悄悄跑去找我老板,跟他说:“别的东西我不懂,要是单说
HPLC的话,我的结果绝对比他们的准确,因为他们的质量控制做得不及我的十分
之一好。”然后我掰着手指头一条一条说给他听。
下午结果出来,还是不到300ppm,老先生也实在挑不出我的错来,再加上我
老板有我给他事先通气,心里底气十足,最后谈判的结果是,L公司再重新配制
一桶溶液,我们一切从头来过。这次因为事情紧急,他们配好了用特快专递寄过
来,我们这边一直等到晚上七点,一收到马上漏夜开工,午夜之前结果出来,我
一看几乎晕倒:450ppm。我找到在办公室等我结果的老板,差点就哭了出来。老
板很冷静地看着那一叠打印纸,问我:“那么,这一次和前两次的区别在哪里
呢?”
我想一想说:“我唯一能想得起来的就只有时间。”
因为这个配方里另一种成分的稳定性问题,这个溶液都是现配现寄的;L公
司在纽约,我们在加州,从他们那边寄过来,到我们公司要三天时间;每次我们
公司收货都是在晚上,我都要等第二天上班了再做,所以算起来从溶液配好到我
取样开始做测试,有将近四天的时间。而这一次他们用的特快专递,两天就到了,
我又加班加点连夜做,这样时间上有大约一天半的差别。
老板眼睛一亮,跟我说:“家小姐啊,你不要哭,我们的突破很可能就在这
里呢。”──顺便说一句啊,我们这个突破可跟刘前副那个“突破”不是一回事
儿。
然后老板坐下来开始飞快地写一个简单的实验设计,不过不是给我的,而是
给L公司的。他要他们重新再配少量的溶液,然后从配好开始每半天做一次HPLC,
连续做四天,看看这个A成分浓度的变化。我在旁边也看出眉目来了,问老板:
“你是怀疑说这个成分在降解,头四天降了百分之七十,然后才稳定下来的?可
是,这不是一个老配方吗?他们用了十几年了,要降解的话不早降了?”
“这不完全是个老配方,应该说是个老配方基础上的新配方──咱们公司要
他们新加了一种添加剂,他们也是第一次做。只是因为这个A成分一向很稳定,
新的添加剂又和它完全没有关系,所以谁也没往这上面想。就是现在我也不敢百
分之百地说问题就出在这里,但是再等四天应该就会水落石出了。”
故事至此已经没有半点悬念。我们没有等四天,到第二天晚上他们的第二轮
HPLC结果出来就成铁案了──短短五个小时,这个成分就降解了百分之二十。
那以后两个公司之间如何交涉,L公司怎么处理新的配方等等的后续工作都
跟我没关系了,我也不去操那个心。跟我有关系的后果在两个月以后才出来。年
终的工作表现评估完了,老板关起门来跟我说,今年我们公司员工的工资涨幅平
均是百分之三,而我的是百分之三十;另外公司的股票,每位员工进来的时候都
或多或少拿到几百到几千股不等,然后每年都会再多给一些,不过一般不会超过
第一次的百分之十,而且每年递减──但是这次公司给我又加了百分之五十六。
有朋友也许会说我在炫耀自己那点本事,或者是吹嘘在美国的经历。其实不
是的,懂行的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我做的东西没有任何高深之处,理论知识是高
中化学就讲过的,仪器方面HPLC这几十年发展得非常快,美国中国都一点不稀奇,
而且造得是越来越简单好使,一个只有中专水平的技工,只要经过合格的训练就
可以操作自如。唯一可以说得上是我的专长的,可能就是对EPA的各种标准测试
方法比较熟悉,但是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只要干过这行的人都会。
我只是看见了这个故事里蕴含的丰富而明晰的科学精神,愿意讲出来和大家
分享,尤其希望那些没有理工科背景、受过较少科学训练的朋友,能够多少从中
领悟到科学精神究竟是怎样在工作的。
你看一个科学实验,只要是在正确的科学理论之下设计出来的,不管是在纽
约还是加州,不管做实验的人是经验丰富的美国人,还是初出茅庐的中国人,结
果都必须能够重复,否则就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不用等到别人谁来打板子,我
们自己早就急得火烧火燎的,拼命要找出错在哪里来。这比起那些气功、特异功
能什么的,今天灵明天不灵,或者是只有相信的人才能感觉到那什么“气场”,
你感觉不到是因为你诚心不够之类的东西,你说你愿意相信谁的?
还有就是当时的情形,我完全处于劣势,除了我老板和老公,没谁相信我的
结果是对的。不瞒您说,我在这两个人面前都哭过,但是一擦干眼泪,我还是坚
持说我的结果没有错,问题出在别的环节。我的信心来自于这么多年的科学训练,
来自于深植于心的科学素养。前面说过我本科做实验经常出错重来,原因嘛这里
就不提了,关键是每次重做都会发现前次错在哪里,而无一例外的,只要纠正了
错误,就会做出正确的结果来──我就这样从自己的错误中学到正确的科学方法,
并且建立起对科学的信心。
故事最后我提到涨工资的事,也没有丝毫炫耀的意思,而是想用它来证明赵
南元先生关于科学具有的自我纠错功能和科学的可靠性的论述。有伦理学家认为
“科学之自我纠错依赖于科学家的良知”,而赵先生认为“科学之自我纠错所依
赖的恰恰不是科学家的‘良知’或‘良心’,而是科学家的私心,利己之心。利
己之心人皆有之,而且在金钱面前只会膨胀,不会被腐蚀变小,绝对靠得住。每
一个科学家出于个人利益都想出成果,为此就得从挑前人的错开始,挑出小错的
能出小成果,挑出大错的能出大成果,甚至得诺贝尔奖,大名大利双收。因此从
科学里挑错就越来越不容易,所以科学就很可靠。”(《科学为什么可靠?──
兼答庐峰……》)
我那天一读到这段就想起这个故事来,简直是太对了呀。想想我跟我老板当
时的心情,哪里有什么“良知”、“良心”的事儿呀?我们有的是最自私的本能
──保住自己的饭碗儿,别的都是扯淡。而要想保住饭碗,我们都深知,只能老
老实实按照科学的游戏规则来做事。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我不仅保住了饭碗,而
且碗里还多出两块红烧肉来。这样大的甜头,难道还不能证明科学的可靠吗?
明眼的读者一定已经看出来,还有一个结论我没有说出来──我自己深具科
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您算是说对了,对此我没有丝毫的意思要表示一下谦虚,而
且深深地以此为傲。
文章到此该收尾了。想起以前写实验报告,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出来的结
果也都一样,要想拿高分就看最后有谁能提出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来了。我
这里也想提个问题,请坛上哪位高手能帮我解解惑,在此先行谢过。我的问题是,
那几位“反科学文化人F4”,也都有理工科的背景,受过的科学训练按说不会比
我少,他们曾经也许有过的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怎么就丢失了呢?套句王小波
的话说,那东西怎么就没了呢?
2008,2,3
(XYS20080203) ◇◇新语丝(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