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最能触动中国官僚的神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9:55
孙上清
最近看过几起媒体披露的中国官场丑闻,联想到一系列的案例,使我如梗在喉;另一方面却又不能轻易写出文章,我想深思熟虑,以求找到规律性的、本质性的东西。
5月8日,腾讯网转载了《江西乐平3村民举报村支书贪污手指被砍断》一文。文章说,江西乐平三村民因举报村支书蒋细冬克扣粮食直补款、救济专用款等问题遭报复,手指被砍断,脚骨被敲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案发至今已近一个月,当地公安在事实清楚、证据明显的情况下未将凶手揖拿归案,仍让行凶者逍遥法外。随后又在《猫眼看人》看到一个[转贴]:《广西北海一名副县长因扫地不力被免职》。由此,我又想到了山西绛县副县长保证三天之内帮绛县103名农民工解决被拖欠的近13万元工资的承诺时隔一年有余仍没兑现。但一等到媒体以《山西绛县副县长:帮农民工讨薪承诺岂能当真?》为题暴光后,问题马上得到了解决;又想到了河南平顶山新华区区委书记杜欣因群发短信辱骂市委书记被立马查处;又想到了广为人知的湖北襄樊老河口市的“高莺莺被害迷案”;又想到了天津196名业主提请罢免小区开发商人大代表资格不被理睬;又想到了发生在四川的“彭水诗案”。
表面看来,这一系列案件形形色色,错综复杂,但一经梳理便可以归纳出泾渭分明的两条规律。
第一条:凡是牵涉到官员利益或官员上司利益的,中国官僚们的神经立马兴奋起来,速度之快、力量之强、效率之高简直让“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相形见绌、黯然失色。广西北海合浦的副县长打扫卫生并非不积极,只是因为让媒体曝了光,影响了上司的政绩工程,于是乎小题也要大作,只能“含冤”“下课”;湖北襄樊老河口的公安们为什么要兴师动众武力夺尸?只因为尸体上有太多让当权者不敢正视的疑点;河南平顶山的杜欣,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达1200多万元之巨,党政公检法竟然“一无所知”,可杜欣一触及到上司的官威,他立马就成了大贪官;四川彭水的秦中飞,只是编了几首小诗不指名地嘲讽了县太爷们的弊政,公安竟然违背常理代主体不明的“受害人”整治了秦中飞。
第二条:凡是牵涉到小百姓的利益,这些官僚们立马都得了麻痹症、“末梢神经坏死”,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小百姓们就是跑断腿,屈死、冤死,他们也难得会眨一下眼。如果案件牵涉到神秘的背景,那么小百姓你就等着吧,不仅已有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有更多的亲人被罗织罪名下狱。江西乐平三村民因举报村支书遭报复,案发至今已近一个月,当地公安在事实清楚、证据明显的情况下却不将凶手揖拿归案;天津196名业主提请罢免小区开发商人大代表资格的函件送到河东区人大近三个月了却无大的进展;山西绛县副县长为上访民工限期三天的讨薪保证却拖了一年多,若不是媒体曝了他的光,天知道会拖到猴年马月;更有被神秘人残害的高莺莺,沉冤未雪,其父却又被下了狱。
这两条规律所揭示的事实真相表明:现行的的体制不能有效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社会正义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对党、政、公、检、法、司等部门不仅不信任,甚至会产生痛恨和仇视的态度。下面这则官方新闻就是明证。
同样是5月8日,腾讯网在醒目的位置以大黑体字标题转载了来自《中国新闻网》的消息:《瞭望:官员腐败高发降低民众建设法治国家信心》
消息说:“《瞭望》新闻周刊刊登文章指出,民众把官员腐败与法治建设成效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官员腐败高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众对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在官员腐败新闻的刺激下,一些民众对普法有一种抵触情绪……甚至认为法治是“治民”而不治官。”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法治是‘治民’而不治官”可谓是一针见血,揭示了中国所谓的法治的本质特征。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不能有效管理其官员,也就难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因为中国的官僚不仅不会促进和谐,反而成了不和谐的制造者和法治的破坏者。他们的神经只为自身的利益感兴趣。
也许有的人会说,中国腐败案高发,说明现在反腐力度大,司法效率高。我却不这样认为,认真研究一下中国腐败案暴露的规律可知,一个官员的倒台,大多是不同利益集团较量的结果,也就是说,腐败案的暴露与查处具有可选择性和可控制性的特点。平顶山杜欣一案就是明证。杜欣以一县处级实职涉案金额竟达1200万之巨却没有暴露。可一旦他破坏了潜规则,马上就成了阶下囚。而且在查处的过程中,只显示赃款的来源却不显示去向,这是不合常理的,惟一的解释就是,此案的查处是在可选择可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可选择可控制的案件查处办法,其积极意义微乎其微,反而会造成极坏的暗示作用,人们很少会从法治的角度、自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只会从研究潜规则的角度来总结经验教训。
综上所述所析可知,中共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必须抓好吏治建设,而要抓好吏治,就要解决官员向谁负责的问题。这样的道理众所周知,千万人讲过,能不能解决,一方面取决于广大公民的正义行动,一方面取决于中共有无天下为公的胸襟。
孙上清 发表于:2007-5-16 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