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中国透视 印度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1:47
原编者按 近年来,印度的崛起引起美国政策界广泛的讨论,并且自然而然地将它的发展轨迹与中国相比较。中国和印度这两条亚洲巨龙,究竟谁的发展模式更具持久性,谁又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经济强国?《卡内基中国透视》特别辑录三位美国的中印观察家的观点,探讨这个有趣而深远的话题。
如今中国人到了印度,总会对那里的“落后”印象深刻。简陋的基础设施、堵塞的交通、满街低档国产车、大城市的贫民窟、随处可见的乞丐,加上德里大街上悠闲自得的“神牛”,作为孟买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大洗衣场……都给人以一种“穷国”的强烈观感,跟中国沿海城市热火朝天的市政建设比起来相形见绌。
然而,人们往往没有看到的是印度发展的潜力及其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自1980年到2002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到2002年至2006年,其增长率稳步上升到7.5%。在过去的20年中,中产阶级的规模翻了4倍,达到2.5亿人,每年有1%的人口脱贫。印度崛起之所以令人关注,并不是因为这是新的现象,而是因为它的发展模式独一无二。印度采取的战略跟其他亚洲国家不同,它并不依赖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而更依靠国内市场,重消费而非投资,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意味着印度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受到全球经济疲软的冲击,从而表现出很强的韧劲。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印度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要小。而且,30%至40%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于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这是经济健康增长的标志。
印度模式最卓越的地方在于,它的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并未提供干预和扶持,企业家才是这个成功故事的主要演绎者。印度现拥有极具竞争力的私营企业,证券市场和现代化管理的金融部门。特别是从1991年起,国家干预从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逐渐退出,在降低国内和海外竞争壁垒的同时,放手给予私企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印度的发展变化更多的是受到草根力量和中产阶级的驱动,政治领导层所做的只是包容这些变化而已。
尽管印度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有许多经济结构上的问题有待改革,它的弱点在于大规模的贫困以及薄弱的财政和基础设施,但它具备政治自由、社会多元、机制完整等优势,使其能够成功地进入全球经济。对同样人口众多、历史悠久、面临许多类似发展问题的中国来说,要迎接全球化的竞争,印度的发展轨迹和经验很有借鉴作用。
印度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和高级研究员裴敏欣:要理解印度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令人炫目的增长率,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印度想取得经济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大,以及它目前的经济劣势。总体来说,印度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贫困人口和农业人口很多,国民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其中文盲率占40%左右,基础设施落后,由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新技术服务业,经济的起飞并没能创造出广泛的就业机会,这些都是阻碍印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但是,如果从制度层面来讲,印度与中国比较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经济基础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成分仍占35-38%。国营成分愈大,政府对市场正常运转的干扰就愈多。而印度国营企业的成分很少。第二,印度具有健康的资本市场,它的企业融资是多元化的,公司的审批过程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营状况而定,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资本可以自由进出,有利于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可中国的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依靠银行。第三,印度的银行体系比较健康,反映在坏债程度很低——不到5%,而中国占20-30%甚至更高。第四,印度拥有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在医药和汽车零件制造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目前的企业却无法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抗衡。第五,印度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很强,所培养的人才一般能直接胜任国际公司的工作。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中国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国际公司工作的比例大约是1/10,而印度的本科毕业生可以达到1/5以上,因此,与中国相比,印度培养的高等教育者的可用性至少是两倍左右。在上层建筑方面,印度也具有发展优势。印度是一个宪政民主国家,尽管它是一个相对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历经多年战乱,人口众多,却依旧能够维持民主体制。
生动地讲,印度是一个“小乱不断,却难以产生大乱”的国家,也就是说,民主的多元和选举机制基本上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目前享有非常优越的外部环境。这部分原因是印度的崛起大大提高了它的国际影响力和战略地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可以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战略棋子,今年3月美国同印度签署核项目合作条约,向印度转让一些民用核技术和核燃料,正是美国决心大力扶持印度成为世界强国的开端。显然,印度能够得到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
印度四条经验的重要反思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丁学良:印度经验中值得人们反思的甚多。首先,印度的经验有力地说明,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并不命中注定地不可以启动民主实践的进程;启动以后,并不注定地要大步倒退到可怕的军事独裁。其二,民主体制的建设不宜拖延到“全民大觉醒”的时候才起步;起步太晚了,反倒容易刺激全社会的动荡不安,因为那时候人人皆要“当家做主”。其三,就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政治国家的整合统一的关系而言,印度的实例对中国是富于鼓励意义的。其四,印度最近几年的大趋势,正在一步一步地纠正“议会民主体制有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过往假设和认识。
印度在软件方面的重大优势
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教授黄亚生:印度和中国代表了两种很不一样的增长模式。每一种增长模式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点。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强调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但这样说并不是要表明投资建设硬件基础设施不必要。事实上,投资硬件基础设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中国不改善自己的软件基础设施,将很快面临大规模硬件基础设施投资的一个极限。10年之前,印度从中国学到了经验——提高投资率和开放外国直接投资。现在中国是否也应从印度那里学习一些有关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有价值经验?我觉得应该如此。经济增长取决于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数量及质量。所谓硬件基础设施是指公路、机场、港口等;软件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和金融体系。
就硬件基础设施而言,中国很明显走在印度前面。据估计,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大概是印度的7倍。2002年,中国投资了大约2600亿美元,用于改善电力、交通、通信和不动产部门,同年印度在这些部门的投资额只有310亿美元。就软件基础设施而言,印度则在某些关键方面领先中国,比如产权保障、私有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公司治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印度在软件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并不是全面的。在税收和劳动力管理方面,中国事实上领先于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