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研究出版物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2:00
书评人:李多
从宏大叙事到回归现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四运动研究出版物综述
杨琥
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与社会政治运动,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五四学生运动爆发以来,对它的评价和研究就从未间断过。迄今为止,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点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的变化,可以把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史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宏大叙事革命话语:1949—1978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是五四运动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此一时期关于五四运动的专著,20世纪50年代初就出版了华岗的《五四运动史》、贾逸君的《五四运动简史》、洪焕春的《五四时期的中国革命运动》、王可风的《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10余种。其中,华岗的著作于1951年出版后,多次再版,产生了较大影响。论文集则有1950年出版的《“五四”卅周年纪念文辑》和1957年出版的《五四运动文辑》,前者主要收录了1949年“五四纪念”之时各地报刊发表的回忆与纪念文章,后者收入1950年至1956年报刊上代表性文章12篇。1959年五四运动40周年前后,五四运动研究掀起一个高潮,出版了多种专著和资料,如《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运动回忆录》、《五四运动文选》、《五四运动在山东》、《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和《光辉的五四》等。其中,由中央编译局编辑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是较有分量和价值的一种,该书共三辑,每辑分为期刊介绍、发刊词辑录、期刊论文索引三部分。三辑共介绍了五四前后100多种宣传新思潮的刊物,至今仍不失为五四运动研究的重要参考书。1963年,由丁守和、殷叙彝撰写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出版,该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容、五四后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论争的情况,作了系统的考察,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水平。
这一时期,学术界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受现实政治的认识影响,偏重于对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领导权以及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政治因素的阐述,对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本身的史实则较少研究。
扩大视野开拓领域:1979—1999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四运动研究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港台及国外学者研究五四运动的著作在大陆翻译出版,为学术界研究五四运动开拓了崭新的学术视野,大陆学界开始受到海外学术界观点、方法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五四运动研究呈现出一种国际性的研究特点。
这一阶段的研究,表现在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1.关于五四运动的学术研讨会规模大、次数多、层次高、影响广泛。1979年五四运动6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召开了大型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学术讨论会;10年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又举办了以“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1999年,北京大学举办了主题为“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学术讨论会。这三次会议的论文均结集出版。
2.资料整理工作成效显著,一大批新史料整理出版。其中,综合性史料有《五四时期的社团》、《五四运动回忆录》、《五四爱国运动档案史料》、《五四爱国运动》(1979年增订再版);专题性史料有《新民学会资料》、《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五四时期妇女文选》,以及各省市整理的有关五四运动在本省市情况的资料专辑等。此外,五四时期的重要期刊《新青年》、《新潮》、《建设》等均影印出版,有关五四时期历史人物的文集大部分也经整理出版。这些资料的出版,为五四运动研究开拓新领域提供了史料依据。
3.引入、译介了一批港台、海外有关五四运动的专著。1988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率先翻译出版了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1989年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代表性的有微拉·施瓦支著《中国的启蒙运动》、张灏著《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纪文勋著《现代中国的思想冲突》等。进入90年代后,三联书店于1997年出版了陈万雄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1998年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之际,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魏定熙的《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周策纵的巨著《五四运动史》一书,先后有两个译本面世(《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集中描述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探究了1919年5月4日的五四学生运动如何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探讨了五四运动在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方面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五四时期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都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该书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它的翻译出版,对大陆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涌现了一批学术研究论著。学术界这一阶段的五四运动研究,无论从广度或深度而言,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通论性的著作有汪士汉的《五四运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本关于五四运动的专著;彭明的《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1999年再版)是建国以来关于五四运动史料最翔实、论述最系统的一部著作,该书对五四运动前的阶级背景、国际形势和五四学生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各种社会思潮都一一作了系统介绍。与此同时,有关五四运动的专题性研究也取得进展。其中,刘永明的《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分析了国民党人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作用和历史地位;欧阳哲生的《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论述了五四新文化与传统儒学之关系;朱志敏的《五四民主观念研究》则对五四时期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民主”的观念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此外,萧超然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李龙牧的《五四时期思想史论》等书,也都从某一侧面深化了对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李新、陈铁健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伟大的开端1919—1923》一书,用很大篇幅考察了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以及当时的思想争论,阐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关于五四运动,提出了著名的“救亡压倒启蒙”说,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争论,而且也影响到国外五四运动的研究者。
此外,1999年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五四运动的画册,如丁守和主编的《五四图史》,廖大伟、马军编的《五四运动》等。其中值得重视的是由陈平原、夏晓虹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一书,从具体入微的描述与考辨入手探讨五四运动,以图释史,图文并茂,是一部独特的五四运动史著作。
转换视角回归现场:2000—
2000年以来的五四运动研究,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路向与研究框架;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化,出现了新的趋向。
就前者而言,2001年出版的两部论文集就是典型:一部是沙健孙和龚书铎主编的《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该书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否定五四运动的观点,从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历史经验、历史意义等方面重申了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另一部《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即是1999年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会议的论文集,该书涉及问题广泛,但主要仍从文化、思潮层面出发研究五四运动。与此相类似,近年出版的一些著作,如张宝明的《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欧阳军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高力克的《五四的思想世界》、欧阳哲生的《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等书,尽管讨论的范围大大扩展,考察的问题更加深入细致,但研究视角、方法和理路仍不外乎从观念到观念,相对以往的研究,缺乏较大的突破和整体的更新。
在上述著作出版的同时,出版界关于五四运动也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著,其一是陈平原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其二是罗志田著《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这两部著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5年、2006年出版。陈书以一场运动(五四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集)以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等作为切入焦点,主张 “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在从事“现场”叙述的同时,追寻现场“周围”和“前后”的情境与语境。这种研究,不同于以往宏大叙事的研究,而是着力于细节描写和语境刻画,丰富了对历史过程的认识。罗著尽管不全讨论五四运动,但其“上编”就后世史家极为关注的“问题与主义”、五四运动前后胡适与中共的关系等为探讨的重点,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士人(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地位、政治追求、文化关怀以及心态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以往研究中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与结论,深化和推进了五四运动的研究。
从以上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研究角度也逐渐多元化,相信随着90周年纪念的到来,一批新的成果即将推出。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05-06 08:47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