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5:42
作 者:吕川(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 南京210003)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理论思潮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理论界就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存在形态、理论特征与当代西方哲学走向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现将这些研究作一综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界定
学术界普遍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在内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但由于对“后”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主要又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从时间角度来理解。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如意大利学者蒙加蒂尼就说,“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的一部分。”
2.从字义角度来理解。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反现代主义。它不具有时代意义,只要思维方式上符合后现代的标准,哪怕产生时间较早也可当作是后现代主义。
3.从综合角度来理解。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既需要一种历史的,又需要一种理论的界定。它包括连续性、问题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相辅相成。从这个角度出发,又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指19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思潮。它们批判了各种类型的近代哲学,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哲学主义是指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二、后现代主义的功用及存在形态
在后现代主义的功用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专讲“摧毁”和“否定”。它的功用就是消解我们的理论和摧毁现代文明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在生活中,他们反对男权主义,反对种族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父权制,反对经济主义等现代文明的“毒瘤”;在理论上,他们贬低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企图消除人们对现代理论的依靠。
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不仅具有摧毁、解构和否定性的一面,而且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后现代主义不同于否定主义。其否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大前提”、“绝对的基础”、“唯一的中心”、“单一的视角”,目的是为了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为人们争取自由。
这种建设性功用表现在:第一,倡导创造性。通过创造性活动,建构更合理的世界。第二,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重构世界的多样性。第三,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强调个人与他人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关系。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形象。第四,走向生活。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从对后现代主义功用的不同理解出发,学术界又将其存在形态划分为三种:
1.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是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费耶阿本德等。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侧重于对旧事物的摧毁,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因而带有否定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
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是罗蒂、霍伊、格里芬等。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建设性。面对现代主义的危机,他们既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侧重于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重新建构世界的“蓝图”,重新建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因而他们的哲学摆脱了否定主义的困境,带有更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
3.庸俗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是杰姆逊。其根本出发点是对前两种形态的简单化理解。主要具有四种特征:(1)坚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2)抽掉后现代主义的底蕴,仅抓住其某些表面特征,以偏盖全,视其为本质。(3)视后现代的策略为目的。(4)用单一的原因解释后现代的产生及其理论内容。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
根据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形态,其理论特征也有所不同。但学术界认为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都具有以下特征:
1.反基础主义。所谓基础主义就是泛指一切认为人类知识和文化都必须有某种可靠的理论基础的学说。这种基础是由一些不证自明,具有终极真理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构成。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础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形而上学。他们认为现代哲学反对前现代是用“理性”取代了“信仰”,用“人”取代了“上帝”,模式的多项发生了变化,但模式本身没有改变。因此要发动一场彻底的革命,消除“中心”本身,而不是“中心者”,以取消一种统治的哲学。另一方面,通过解构主义,摧毁哲学中对基础和理论框架的信念,打破哲学中的等级体系。如德里达等致力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言语中心主义”的解构,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二元对话。因此,学者们又明确指出,后现代不是一种“主义”。
2.反主客二元论。所谓主客二元论就是指把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以及人与世界截然对立起来的一种观点。后现代主义主张通过发动一场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来消除主客体的分离,改造由二元论带来的现实世界中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并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如后结构主义对语音中心论或逻辑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质上是否定实体的自在性和观念对客体反映的自明性,从根本上取消二元思维模式。又如新实用主义直接阐发了生活实践的非二元性,放弃内在与外在、心与物的二元论区分。
3.反总体性。所谓总体性就是将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归为同一性,吞噬个体性,只承认统一化、总体化、极权化的理论模式。后现代主义高扬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差异性、零散性、特殊性和多元性,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去超越统一现代哲学。同时后现代哲学抛弃了总体性的观念,使自己陷于某一社会的片断,强调社会领域分化的多元性而不是寻求社会的开端与终结,更不是寻求整个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如勒维纳主张用他律哲学来反对总体性哲学。
此外,根据不同存在形态,部分学者提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还具有反人道主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关注语言、取消真理等特征;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有机整体论,具有反机械还原论等特征。不过,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批判。
四、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走向
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哲学的出现是否代表着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种方向性转换?是否是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本性超越?它究竟能否体现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呢?学术界在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持三种态度。
第一种观点认为,尽管现代哲学不仅批判近代哲学,而且要求超现代哲学,但他们并未真正超越后者,自身仍然包含着种种矛盾,不能完全适应对西方哲学发展进行新的变更的要求,也不能真正体现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
论者指出,后现代主义能否体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走向呢?既要看西方哲学在当代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变更,也要看后现代主义能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适应这种变更的需要。前者涉及如何估计西方哲学在当代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后者涉及如何估价后现代主义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中可能发生的作用。后现代主义看到现代哲学的种种弊端,从各个方面揭露了现代哲学的矛盾。但是在超越现代西方哲学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哲学的本来意义,也就使哲学变成某种非哲学的东西,如罗蒂的后哲学文化,德里达的诗化哲学等。而在方法论问题上,后现代主义以语言游戏说和解构法发展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如利奥塔热衷于模糊性和差异性,论证了科学研究中语言游戏的不确定性、相对性。从根本上说,后现代主义不能解决现代哲学的危机,不能带领西方哲学走出困境,更不能体现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
第二种观点,认为后现代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来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但它不可能完全实现西方哲学的转向。
论者指出,后现代哲学瓦解了现代哲学,从根本上推翻了现代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哲学的作用等方面的一系列观点。如后现代批判了言谈中心论,理性中心论,否定了以存在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和现代认识论的镜相说。同时他们连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也否定了。但是,后现代哲学并没有超越哲学,它不能摆脱古老的哲学问题,只不过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于过去的哲学而已。西方哲学照样要继续发展。后现代哲学只是其中的一种思潮,并且在西方的势头已经减弱,它不可能完全代表西方哲学的走向。不过,后现代哲学中透露出:哲学的发展不应回到现代哲学的老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和预测了西方哲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三种观点认为后现代哲学的确实现了哲学的转向,体现了当代西方思想的走向。
论者提出,当人类在进入到科技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社会的生产结构、文化形态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势必引起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变化。哲学这种转向的特点是反普遍化、总体化、同一性,肯定多元性、多样性,非中心等。后现代哲学在批判现代主义哲学过程中,把它们提出来研究,并且予以特别的重视,这应该说是后现代哲学的理论贡献。后现代哲学抓住了现代哲学的要害,是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次深刻的理论反省,是西方哲学企图跳出传统哲学的一次大胆尝试,显示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新转向。
五、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文化建设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流入中国,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在对待它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引进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对于我们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入现代社会起到启蒙的作用。因此,主张对后现代主义采取一种引进的态度。
2.拒斥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后现代作为一种西方思潮,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如否定主义、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是极为有害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挑衅。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正处于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之中,后现代主义超越了我们社会的发展阶段。盲目地引进它是不合时宜的,是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因此,引进后现代主义是未来的事,目前我们应对后现代主义持拒斥的态度。
3.疑虑论。持疑虑论的学者认为,后现代思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同时它所带来的各种严重问题也是很难避免。他们既看到后现代思潮对我们的冲击,又看到后现代主义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在应采取的态度上,他们主张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其观点介于“引进论”和“拒斥论”之间。
4.替代论。持替代论的学者提出,后现代主义由于自身的局限,不可能完全适应西方哲学发展进行新的变更的要求,因而它不能体现当代哲学的正确走向。对于我们来说,应该重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信念,认识它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最鲜明地体现当代哲学的走向。所以,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代替后现代哲学,确立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流。
5.消融论。持消融论的学者指出,后现代主义虽然带有消极的色彩,但对它进行断源截流,拒绝引人,不是真正的办法。相反,应该加以正确认识与引导,才能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变形、消化和吸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中国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用传统文化去改造和吸收后现代主义。
6.超越论。持此观点的论者强调,后现代主义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在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态度上,即不能盲目追随,也不能简单否定,而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全面把握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深刻认识西方文化危机的实质,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超越后现代主义。
【责任编辑】王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