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54:04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邓小平不顾重重阻力,勇于打破禁区,率先清理教育战线上“左”的错误,恢复了高考制度。据记载,当时我国报考大学的人数达到空前绝后的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张来印试卷,一下子洛阳纸贵。为了解决恢复高考后第一届77级的急需考卷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历史的“轮回”带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转折,全社会都沸腾了。然而,可谁知道恢复高考的历史举动经历了如何艰难与曲折。钟岩的《中国新三级学人》记述了这一大转折过程。
     或许当时的学人还记得,1977年夏季是如此的漫长。1977年6月29日召开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而当时在整个中国大地上,还横亘着一座压在人们心头的大山,即“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如果依照老路走下去,千百万优秀人才就还将被关在大学的校门外,千百万优秀的“老三届”必将错过上大学的最后一次机会,岂不是继续为“白卷先生”敞开大门吗?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法官,历史从不考虑“如果”。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北京饭店组织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转折。在座谈会上,邓小平倾听了科学家们谈论高等教育令人不满和焦虑的现状。当时有人在讲到清华大学的教育质量时说,现在很多人小学毕业程度补习了8个月就学大学的课程,读3年就毕业。邓小平很不满意地说:那就应当称“清华中学”、“清华小学”。当时一位武汉大学的教授在座谈会上就非常强烈地呼吁:“从今年就改进招生办法,再不能忽视新生质量了。”他说:“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好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其原因之一是中小学的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不是没有合格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在座的科学家们发言踊跃,情绪热烈,一致建议国务院下大决心恢复大学招生制度。
     邓小平在座谈会上坚决地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靠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话音未落,发自科学家们内心的掌声爆发了,经久不息。
     然而,希望一旦走出会议厅,就得准备付出艰辛和曲折的代价。紧接着8月13日又召开了第二次招生工作会议。当时曾有一首打油诗真实地记录了人们渴望“解放”的心情:“招生会议两度开,众说纷纭难编排,虽说东风强有力,玉(育)门紧闭吹不开。”当时,邓小平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深切关注着这场关系着中国高等教育前途命运的搏斗。
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为此专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关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问题”的重要谈话。邓小平尖锐地批评了教育部个别同志的顾虑与裹足不前:你们的思想没有解放出来。你们管教育的不为广大知识分子说话,将来要摔筋斗的。现在教育工作者对你们教育部有议论,你们要心中有数,要敢于大胆讲话。对于高校招生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具体指出,主要是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乍暖还寒的1977年终于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前所未有的一年内两次招生工作会像“马拉松”,历时44天,这就造成了后来77级大学生仅比78级早半年入学。在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统一考试,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这意味着被“积压”了十几年的几千万中学生,甚至是已届而立之年的“老三届”们,终于得到了一个最后的机遇,一个能使人激动、幸福、而又焦急得落泪的历史机遇。当时的一大批学子如今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驰骋在祖国“四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光和热。
     人们将永远怀念邓小平,永远记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历史大转折。
——摘自邓自力:《中国出了个邓小平》,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点评:
      案例中再现了停止高考十二年后,为了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在邓小平主持下果断作出恢复高考制度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决策,对此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智力支持的巨大作用,充分证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