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艺术人生”访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3:41

  央视“艺术人生”访谈——羽泉,
  他们,是来《艺术人生》做客的两位年轻人;他们,生长在不同的两个家庭;他们,总是被我们合二为一地称呼着、关注着。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梦想与执着,更因为,他们为我们奉献着“最美”的音乐。他们是——羽泉。
  “各有千秋”的长相
  这对音乐才子的到来使《艺术人生》的现场充满了青春活力。从11岁的孩子到60岁的老人,都被现场的气氛感染着——尖叫声与欢呼声是最好的证明。虽然尖叫声很是狂热,可许多人还是和主持人朱军有着同样的问题: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羽,哪个是泉。在羽和泉一阵细致的解释后,他们还是给了分辨力不好的观众一个“宽心”的回答,“其实分不清也无所谓,因为大家叫羽泉的时候,我们两个都会回头。”
  虽然羽泉怎么样也不会被完全列为“偶像型”的歌手,可主持人还是开场就问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你们两个人相比之下,谁帅一些?既然主持人已经“不讲情面”了,那嘉宾也就……于是泉干脆地说:“我们俩长的真是各有千秋。”各有千秋?这下可把主持人难住了,于是拿出了自己的“杀手缄”:一份网络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你认为他们两个谁长的更帅,第一是两个都不帅,第二是海泉,第三是羽凡,观众朋友选择的答案是什么呢?
  在羽泉成名之后,他们的各种相片便频频在媒体上曝光,但他们说其实对那些照片多数是不满意的,因为有些自己觉得拍得比较满意的相片,很快就发没了,于是留下来的就是些“残次品”,以至于有一张化着妆的照片,在情人节那天闹出了笑话……为了弥补他们心里的遗憾,《艺术人生》特意制作了一些有特殊意义的照片,让羽泉和观众知道,他们在成名之前的“冷酷到底”是怎样的感觉,“感觉不到你”是怎样的浪漫,“最美”是怎样的状态。是怎样的一组照片让羽泉乐得从椅子上笑到了地上呢?
  1+1大于2
  听着羽泉的歌,感受着羽泉的默契,每个人心中都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是沈阳人,一个是北京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结识并形成一个组合的呢?
  1997年,北京,菜市口105车站,这是他们缘分开始的地方。当时,海泉从沈阳毕业以后,带着自己的梦想跑到北京来,做幕后唱片制作的工作。而羽凡带着自己的梦想正在北京唱歌写歌。海泉正为了给体操王子李小双制作专辑而寻找新的创作人,经一个朋友介绍,他播通了羽凡的号码,于是,相约在前文所说的时间和地点。时间已经很久了,他们两仍然细致地描述着对方当时的衣着、特点——海泉的蓝色T恤,帆布的大肥裤子,羽凡的长辫子……两个人虽然对彼此的感觉不错,但这一次的交易很简单:签合同,然后就是羽凡写歌,海泉付钱。
  1998年,北京,公主坟海泉租房内。见面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两个人各自忙碌着。在一次电话的寒暄中,两个人突然发现彼此住的很近,于是见了第二次面。当时,海泉正在家里在编曲,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首《爱浪漫》,听完这首歌,羽凡就开始有了另一个企图。也就从那天开始,在海泉租的那个小屋里,两个人开始了合作。虽然那个房间不小,至少对于“北漂”的音乐人而言已经是很奢侈了,可窗机空调的声音还是无法让他们安静地做音乐,于是,关掉空调,两个共用一个麦克杆,面对面,为了降温,只穿内裤站着唱。这就是羽泉最初的状态,而他们的成名曲《最美》也是在那个屋里录的样带。
  北京,五月花酒吧。两个人达成构建组合的协议后,开始了一段在酒吧唱歌的经历。他们在“五月花”呆了八九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两个人从工作到生活的最初磨合。而我们知道,在酒吧唱歌有一个最大的特质,就是要演唱在场客人点唱的歌曲,这对于在音乐上很有追求的羽泉而言,是不是一个大难题呢?他们那个时候的心理状态怎样呢?很多歌手在酒吧、歌厅干过一段时间之后,真正走上舞台的时候,身上会流淌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不能仔细地说出来,但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而我们从羽泉身上根本找不到这种东西的影子,这两个人是怎么把握的呢?关于羽泉,关于他们成名前的经历,我们有太多的问题想找到答案,他们那时的收入有多少,他们为什么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一分小费都不要?在《艺术人生》,我们会找到这一切的答案。
  他们磨合着,也是等待着。终于,他们的歌引起了滚石的注意,并以最快的速度和他们签了约,当签约的兴奋还没完全消退的时候,羽泉又发现,做一个音乐人,并非他们想的那么简单。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沉寂、等待、努力后,《最美》,羽泉的第一张专辑突破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想象,卖到了90万张。是的,任何机会不会光顾心理上毫无准备的人。那么,将羽泉暂时拆开,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各自的心理准备过程。
  从涛贝儿到羽凡
  羽凡原来的名字叫陈涛,母亲和朋友都管他叫涛贝儿,后来当他决心做音乐之后,为了和《霸王别姬》那首歌的作词陈涛区分开来,才自作主张改名为羽凡。
  在陈涛的家人中,只有小舅一个人支持着他的爱好。所以,他生命中的第一样乐器——吉他的得来也颇费了一番口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用行动告诉他们我需要一把吉他。”当时,他对音乐的热爱已经显现出来,邻居家有一把吉他,于是他就每天“泡”在那里,当父母意识到这样已经打扰了邻居的正常休息时,才迫不得已为他花30元钱买了一把吉他。初中毕业后,陈涛遵从父母的命令上了一个看似可以终身无忧的地方——粮食学校。然而从开学第一天的经历开始,似乎就注定了他要离开这里……从学校离开之后,他又重新拾起了自己的音乐,开始自学一些乐理知识,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又该借助一些东西才能继续提高了,于是他下了很大的决心,请父母为他资助一万五千块钱买一个合成器。正如主持人所言,面对着根本不支持自己学音乐的家人,面对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父母,面对着连30元的吉他都是用“行动”争取来的父母,他怎么样能张得开这个口呢?如果他在音乐这条路上没有走成,他不会背一辈子这种包袱吗?面对着这一系列的疑问,陈涛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也许是音乐对这个年轻人真的有了眷顾,羽凡开始成长起来,当羽泉组合没有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他就在艺术上有了比较大的动作,给一部电视剧写歌。提起这段经历,羽凡表现出来的不是自豪与喜悦,而是委屈与无奈。当时,《北京夏天》剧组正需要歌,羽凡在朋友的介绍下背了一把吉他去了那个剧组。然而令他诧异的是,导演根本不谈音乐的事,而是直接问,“你演过戏吗?”原来剧中有一个校园歌手的角色,本来是一个人,后来被拆成四个,剧组正愁找不到演员呢。这个决定极大伤害了羽凡的热情,转头就走。可导演又追了上来再次劝说,最后,双方达成一个协议,羽凡参加拍戏,剧组用他的歌。所以直到今天,羽凡还在说,“我是被迫演戏。”那么,他这被迫去演的一把戏,到底演的怎么样呢,《艺术人生》为观众找来当时的资料,让大家看到一个特别陌生的羽凡。
  不管怎样,自己的歌总算有人买了,可羽凡的神经仍然紧绷着,因为他知道,自己在理论上亏欠得太多了。于是,他开始问别人,自己需要看什么样的书, 一点一点去练习,画小节线,去算时值,把各个调式的和声、指法贴在自己的墙上。回忆起那段经历,羽凡有着他这个年龄的人本不该有的感慨……而当主持人问,如果现在给你一个去音乐学院学习的机会,但是在必须放弃一切前提下,羽凡会怎样选择呢?
  在做这期节目的时候,《艺术人生》去了羽凡的家里,见到了他的父母。在采访中,父母因为自己没能给孩子太多的支持而表示着一次次的歉疚,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为父母的那份浓浓的关爱——电视里只要有羽泉的节目,他们就拿录像带录下来,爸爸天天去买各种各样的杂志,一看到有羽泉的东西就剪下来贴到一个本子上,在父亲《最美》的歌声中,我们从大屏幕又回到现场,对于父母,羽凡有自己别样的感情,“我觉得他们每天让我一进门就有热水喝,就有饭吃,就有干净的衣服穿。我觉得这就是在我音乐上给我支持。”透过大屏幕,羽凡倾诉着自己一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
  从诗人到海泉
  胡海泉,这个名字是和他的音乐一起走入我们生活的,而当他的诗集《羽泉之泉 静静地流——胡海泉诗与写真》出版后,许多歌迷才恍然大悟——原来海泉写歌词的灵气来源于他深厚的诗歌功底。是的,在海泉自己的内心里,在他家人的预计中,海泉,都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诗人。
  海泉的父亲是军中颇有名气的一位作家,确切地说是一位军旅诗人。他们从小就对海泉进行了多方面培养,包括教他背诗、练习书法、画画,后来以至于买钢琴。虽然没有来自于家庭的压力,可一种无法改变的气氛——往来于家中的都是文人,以及家里装着各样书的大书柜都对这个还没有人生目标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于是海泉开始写诗。在日复一日的写作中,写作从爱好慢慢变成了习惯。于是当读高中的海泉真正考虑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想选择一个跟文字有关系的工作,那时候确实觉得未来有可能跟爸爸一样,做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于是,他报考了厦门大学新闻系。然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考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当时自己成绩的一个学校,并且是一个没有兴趣的专业。这对从来没有过一个打击的他来说无疑是人生的挫折。可也许正因为如此,海泉的音乐梦想被从心底一点点唤醒。因为不喜欢,所以,在学校的时间好象都成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并开始成为他的音乐时间。
  其实,早在小时侯,海泉的父母对他培养时也没忘记音乐的培养,当父母的工资平均只是一百多块钱的时候,家里就投巨姿——两千六百多元为他买了一台立式的125钢琴。从那时开始,海泉从最开始的哈农、贝尔开始被迫学起了钢琴,但关于音乐的神经却一直紧闭着。突然有一天,他听到一张叫做《狼》的专辑,他立刻感到,“这样的音乐才是我最喜欢的。”也是从那时开始,海泉觉得自己唱歌的感觉比写诗还痛快,于是,他开始把自己夜宵的钱攒下来,去买新的磁带。在《艺术人生》,主持人给观众留下了两大悬念:海泉写的第一首歌是什么,今天他唱出来会是怎样的感觉呢?后来,姐姐出嫁的时候海泉也写过一首歌,而且这首歌让姐姐在婚礼上哭得很严重,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
  海泉真正成为一位歌手,还是缘于来北京的契机。当时他正处于大学毕业前夕,父亲的一个北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当他听到海泉的歌之后,就欣然问海泉,你愿不愿意到北京去,对海泉而言,这有太大的吸引力了。于是他给父母留下一句话,“如果25岁还不成的话,我就打道回府。”直到今天,海泉依然清楚记得自己当初的抑制不住的兴奋……而到北京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绚烂,他也一度很不在状态地生活着。来北京后,他觉得跟沈阳的生活最大反差应该是物质生活的反差,因为没有地方住,每个月拿到的薪水是五百元——连一个平房也租不了。于是办公室就成了他的家,他放了一张折叠床,上班的时候就把它收起来,晚上睡觉的时候把它撑开。而这些在他的回忆里还不是最苦的,最拮据的时候,他还曾住到了锅炉房里……即便如此,他从没想过要放弃自己的音乐之梦。
  为了增加自己的乐理知识,他开始了一段特殊的学习经历——到军艺去蹭课。在海泉的记忆中那是一段很辛苦但是很自豪的日子。他每天早晨五点多就把自己叫醒,先骑一二十分钟自行车到一个汽车的总站,然后坐到长安街某一个地方,再倒车到魏公村的军艺,这样到课堂正好是八点多的时候。因为是蹭课,所以没有课本,他就得记录下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而在这期间,军艺有一个同学帮了他很大忙,因为这个人上课经常不听讲,就把课本借给海泉,而这个“助人为乐”的人今天也成了我们所熟识的一位歌手,他是谁呢?
  那段时间对于海泉而言是苦涩的,以至去买一个汉堡对他来说都是比较奢侈的事情;那段时间对于海泉而言,也是幸福的,因为那个时候真的有太多时间跟音乐在一起。海泉真的特别幸运,当《最美》那盘专辑发行的时候,他恰巧25岁。
  在《艺术人生》剧组到沈阳采访海泉父母的时候,这对老人和羽凡的父母一样,无不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与疼爱,只是他们还表达出了另外一个愿望……
  最美的羽泉
  考虑到已经将两个人分开的够久了,主持人请回了坐在台下一直微笑着的羽凡,所以,谈话又围绕着羽泉这个整体展开了。
  到目前为止,羽泉的三张专辑的发行量超过了两百五十万,可对于他们的后两张专集,似乎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觉得更成熟了,有的觉得更商业了,有的觉得音乐上更趋于流行了,有的觉得音乐上失去了他们原本的那份淳朴,原本的那份流于心头的冲动。各种说法,不一而足。对于这些看法,羽泉会有怎样的思考呢?现在的羽泉,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是一片赞扬,一片掌声,一片鲜花,面对这些,这两个年轻人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对于羽泉,多多少少关心他们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一丝担心,他们的合作到底能走多远?对于这个问题,两个人都没有正面的回答,但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们读出了更多——
  羽:我觉得任何一个问题,未来的问题你现在去想的太多都是没有意义的。我经常对我的朋友说,只去想昨天、今天和明天,后天都不要想,我和海泉的合作能不能合作一辈子,最重要是看我们俩能不能在每一天合作得很愉快,这是很重要的。
  泉:我送给羽凡这本诗集的时候,上面写了两句话:一句话是,我不用说这本书另一个作者就是你,另外一句话更重要,包容和默契能产生无穷的能量,我们俩就是很好的例子。摄影:刘林江(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