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传播隔阂的增大与报道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7:17
日中传播隔阂的增大与报道的作用高井洁司  一、全球化时代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1998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中国国家
元首历史上首次访问日本。通过这次访问日中两国缔结了"友好合作伙伴关
系"。两国政府为了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具体化,在所签订的"关于面向21
世纪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共同计划"中,加入了33项具体合作项目。这可谓是
面向21世纪,凝聚了邦交正常化以来26年发展关系成果的计划。  计划不仅包括贸易、投资、致力于地区和平稳定的合作、对大量破坏性
武器及运输手段的扩散防止,还进一步扩展到国际上的禁毒、金融经济合作
、高科技犯罪等针对国际性犯罪对策的广泛领域,计划不单把影响日中两国
和东亚区域的问题,同时也将影响全世界的诸问题作为对象。在1992年日
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日中间提出了建立"贡献于世界的日中关系"的
口号。如今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可谓是对这一口号的具体化。这里顺便提
一下,在此之前,以中国和美国缔结了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为始,中国和俄
罗斯、欧盟等主要国家及地区组织缔结了其目标为推进对话与友好合作的伙
伴关系。这一系列的行动对中国来说,是为扩大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机遇以
及为躲避风险所采取的策略。日中间缔结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可谓是应对全球
化潮流的一项措施。  二、气氛不足的友好合作  然而,就像在矢吹晋教授的报告中所看到的那样,在最近几年内,日中
之间的关系进展并不顺利。江泽民主席在日本留下的印象也令人遗憾地并不
像前面介绍的那样是一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的"友好合作"的形象,而是
固执地要求日本对历史进行反省的"强硬"姿态,这当然无法增进日中扩大合
作的气氛。  在新的时代,当然需要适于这个时代的国家关系的框架。在日中两国之
间,这个框架就是"友好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对话来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同时通过各种友好合作项目来拓宽对话的渠道,这就是"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的目标。但是,事实上在两国的舆论并没有贯彻这一宗旨。关于这一点,在
报道的作用未能得以充分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实可谓是报道不但没
有在实现友好伙伴中发挥其功能,反而正起着增大两国隔阂的作用。  三、降低的好感度  读卖新闻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1999年和美国盖洛普公司
联合举行的"日中共同舆论调查"(调查在同年8月进行)中,指出在日中之
间相互的好感度大幅度地降低。根据这个调查,"对现在的日中关系,回答'
好'的,中方为17%,与之相对,日方占33%。和六.四事件(天安门事件)
发生前的 1988年进行的调查相比,持肯定观点的,分别以中方34个百分点
、日方32个百分点大幅度地下跌。"关于好感度的回答,"指出对方持'坏印
象'的人,中方为50%(1995年的调查为38%),日方为46%(1995年的调
查为35%),各增加了10多个百分点。"  读卖新闻报对此分析到:"这样的结果反映了围绕'历史认识'相互存在的
分歧等两国所持有问题的复杂性"。  在日本进行这项调查时,针对前年江泽民主席来日访问时再三敦促日本
对历史问题进行反省,日本国内反感情绪增高。另外,中国方面对日本的这
种气氛的反弹也反映在中国方面的调查结果当中。  特别是,在这次调查中,问到当听到对方国家的名字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时,中国方面回答"侵略战争、抗日战争"的占39%,日本方面回答
"日中战争、侵略战争"的占10%,均占首位。尽管战争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
,可是战争问题仍然在对两国关系的认识上占第一位,这可以说反映了近来
僵滞不畅的日中关系的状况。尤其是在被中国指出对历史反省不充分的日本
,"战争"占首位这一点,或许是江泽民主席留下的那种印象十分强烈的缘故
。尽管政府之间缔结了友好合作关系,但是,舆论上形成的相互印象上的偏
差正在两国关系的发展上投下阴影。  在这样的对对方国家舆论形象形成的过程中,媒体报道无疑扮演了重要
的角色,当然,直接通过个人接触到的信息及学校教育等,也形成了对对方
国家的印象。然而,以庞大的信息量及其连续性和快速性等见长的大众传媒
的作用不能不说是极大的。  四、本文的目的  本文将论述,在日中双方舆论形象形成过程中,媒体报道实际所起到的
作用,报道本身的哪些特性成为所形成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这些分析来思
考防止印象偏差的扩大和消除印象偏差的对策。  在进入对具体报道进行分析之间,道德对形成日中之间报道现状主要的
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做一些探讨。因为虽说报道对舆论的影响很大,但关于
他国所进行的报道的内容不仅取决于报道自身固有的规律,也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围绕着报道的外部环境的变化。  五、围绕日中报道的外部原因  A.冷战格局的崩溃  在70年代邦交正常化前后,对中国的报道,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均以
善意的报道引人注目。这是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格局下,西方打出的中国
牌。这一点不论是政府还是一般舆论都存在着默契。关于中国的报道很大7
的神秘大国生活着清贫而勤勉的人民。报道向世界传达的并非是现实中国,
而是一个理想化的中国。  但是,进入90年代,随着苏联、东欧阵营崩溃,以及美国为主导的以
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为目标的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
的转变。特别是由于"天安门事件"(六·四事件)的发生,中国民主化进程
迟缓以及侵害人权的实际状态变得明了,围绕着、人权问题、武器输出及核
武器开发等,西方诸国对中国的压力和制裁加剧。当然,在西方大众传媒的
报道中,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诸国和中国之间的磨擦与对立成了报道的主题
。针对这些报道中国的大众传媒以当局的抗议和戒心做出反应,政府之间的
对立表现为大众传媒之间的相互攻击。在苏中。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接下
来亚洲的社会主义大国成为它们的目标。  B.相互警惕对方强国化的日中两国  日中两国自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相互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
,如果从人员相互往来和经济交流的数量方面来看,相互关系的发展可以说
是飞跃性的。但是,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从总体上看,已经从初期的友好气
氛转变为出现相互戒惕的滞缓、不畅的状况,其中一个特征是在政府层次、
民间经济层次以及舆论层次上两国关系的态度不尽相同。
邦交正常化对日本来说是处理战后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而且,由于中国
方面放弃索赔的宽容姿态,使中国热在日本国内升温。到了80年代,经济
合作大幅度地发展,日本的大众媒体当然也顺应了这种形势,现在回过头来
看看,也可见一些盲目赞美中国的报道。  然而,随着两国经济合作的推进,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地位不可动摇,
中国也实现了高度的经济发展,两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为国际社会不可
忽视的存在后,相互之间对对方的强国化的戒备之心也开始增强。特别是,
两国更新军备,引进最新武器,开始在增强防御力量上下工夫。在舆论上,
对日本以"军事大国的复活",对中国则以"威胁论"的形式通过大众媒体对对
方进行牵制和警告的动向日趋活跃起来。日本的一部分否定过去侵略历史,
触怒中国人民的政治家的发言被报道为好像是整个日本的动向;同样,中国
人民解放军的装备更新也立刻被报道与武力解放台湾和出兵南沙联系起来。
这样的报道尽管不是全部,当然不必说事态也没有走向那种令人担心的方向
。但是,正像在A中指出的那样,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打压一道,处于近邻
的日中双方的戒备心也在日中报道中得以反映。  在政府层次上,优先考虑东亚稳定,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着各种纠纷和磨
擦,但是仍然确保对话渠道,回避对立,但是,由于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经
济关系开始冷却,民间经济层次上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在舆论方面,如
后详述,被新闻的冲击性特点紧束的大众媒体,明显地打出威胁论和警告论
,有时也将与本国政府态度的不一致表露出来?"友好"已经成了过去的口号
,人们开始强烈的意识到制度间的差异。  C.如鲠在喉的台湾  另一个重大原因是台湾问题。在蒋经国总统去世的1988年诞生的本土
人李登辉政权,谋求台湾的自立,推进台湾化,民主化也可谓是其中的一个
环节。日本的大众媒体真正开始论及台湾问题是地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
是从一些大牌报社和通讯社相继在台北设立分社开始。  在朝日新闻报道缩印版中,看一看关于台湾的报道可以发现,在80年
代,除去蒋总统去世、诱拐日本人事件、劫机事件、飞机事故等特别事件的
报道,一个月大约有5篇。然而,1999年6月以来,仅仅关于台湾的报道每
个月就有15篇以上,在陈水扁当选总统的2000年3月,有124篇,除此之
外,关于中台关系的报道每个月大约登载20篇。  在报道内容方面,则着重突出台湾民主化的现状,强调台湾与大陆的差
别,另外,在日美安保条约指南(防御性合作指南)的修改问题及TDM(
导弹防御系统)的导入问题上,`将台湾与日美置于同一阵营,凸出与中国
的对立,对这一系列问题的中国的反弹,则被日本的报道以"强行""强硬"的
形象来传达,这种情形完全与冷战时期的对苏报道近似,甚至还可以看到一
部分评论家的文章以耸人听闻的论调将中国作为主要敌对预测"新冷战时?"
的到来。这些报道将中台对立的图式推向前台,无视台湾企业进入大陆市场
超过日本企业的事实,也掩盖了从对妈祖的信仰等可见的两岸传统文化和历
史的共同性。  六、围绕日中报道的内部原因  加上上面所述的外部原因,以下要论述日中两国的大众媒体和现状的特
性(在这里将此作为内部原因)决定着日中报道的方向。让我们通过具体的
例子来加以分析和讨论。  A、日本的大众媒体  日本的国际报道特征之一可谓是追随欧美型,关于中国报道的确并不依
赖欧美媒体的信息,但是,其论调和欧美站在同样立场却是惯例。因此,在
人权和武器扩散上,与对中国持批判立场的欧美媒体保持步调一致。确实对
中国的民主化以及人权改善迟缓等问题应该批判性地加以看待,但是,作为
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民主化和人权改善,这些问题尚有讨论的余地。在人权
等问题上正因为日本也遭受着欧美的批判,才不应该像欧美媒体那样操之过
急,而应该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前提下进行报道,但是,最近日本的论调,加
上上述的外部原因,对中国变得严厉起来。  另外,日本的国际报道在报面上占比例较少,仅见于一些零碎的报道。
因而,不仅是对中国,对在外国发生的事件和现象,常常易陷入单方面的,
耸人听闻地报道中。而且,很多报道传达的是应合读者头脑中某种固有的刻
板观念的信息。(带有刻板观念的国际报道的具体例子)  让我们以对中国和台湾的报道为例来加以具体地说明。如上所述,从
1998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访日以来,日本人对固执于历史问题的中方态
度的反抗情绪增强,日本国内的舆论充满了对中国缺乏面向未来的姿态、顽
固、表现中华意识等印象。在关于台湾的问题上,从1996年3月围绕着台
湾的第一次直选总统的导弹演习问题以来,中国方面强行高压的形象也开始
在舆论中产生,在这过程中,2000年2月,第二次台湾总统选举之前,中国
配备了俄制导弹驱逐舰。下面介绍关于配备导弹驱逐舰的3篇报道。另外,
英文部分是报道中涉及到的美国国防部的副新闻官的关于背景说明的实际对
话。
每日新闻快报讯:中国从俄购入<导弹驱逐舰> 不构成对美政府威胁  登载日期:02/11
[华盛顿 10日布施广]美政府10日针对中国从俄罗斯购入、并于本月内在台
湾海峡近海附近配备导弹驱逐舰一事表明,此举不会对驻亚美军构成直接威
胁。但是,中国在此时购入新的驱逐舰,被认为其目的是想在3月中旬的台
湾总统大选之前牵制美、台双方。美政府佯装平静,实际上为台湾海峡的紧
张度增高而担忧。
根据台湾方面的信息,中国购入的是"现代级"驱逐舰(约8000吨),装备
有SSN22对舰导弹,在1997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2艘的购买合同,每艘
10亿美元左右,据悉,其中一艘将在数日内进行实战配备,另一艘的配备将
在年内完成。
驱逐舰的购入是中国加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环,美国国防部新闻副官奎格
里于10日说:"(台湾海峡附近的)力量平衡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大的改变。
"
但是,新闻官鲁宾说,虽然美中的军事平衡"没有根本的改变",但俄制驱逐
舰的购入使"中国海军的实力得以明显地改善"。在中国的海军力量持续增强
的情况下,美军将采取何种对应措施也被预想。
[2000-02-11-21:13。]
共同通讯社快讯:标题:美对中国配备驱逐舰担忧 选举前台湾海峡局势紧
张  登载日期:02/11
[华盛顿 10日 共同]美国防部新闻副官奎格里10日发表讲话,确认中国从
俄罗斯购入的第一艘现代级诱导导弹驱逐舰(7940吨)近日内将在台湾海峡
近海附近配备,并对3月18日的台湾总统选举前中台之间的军事紧张增强
表示担忧。
这艘导弹驱逐舰可以直接攻击美国的舰空母舰,似乎也意味着对美国的威慑
。美国在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之际,曾向海峡周边派遣了两艘航空母舰及
战斗团。该新闻副官表示,这次中国配备驱逐舰不会对美国的军事实力构成
威胁,但是,"对中国和台湾的军事实力大大失衡的动向表示担忧"。根据华
盛顿邮报的报道,该驱逐舰堪称为中国所拥有的最大的一艘舰船。
根据该副官所言,自从俄罗斯决定将这艘驱逐舰卖给中国以后,美国在过去
2、3年间一直在注视着中国的海军船员的训练行动。
该驱逐舰装备有可搭载核弹头的诱导导弹"日灼"(射程110公里),每艘估
价8亿美元(约870亿日元),1月4日俄罗斯和中国船员登舰,从圣·彼
得堡离港南下。
中国从俄罗斯共购入两艘同种驱逐舰,另一艘在今年年内配备。有消息说,
中方又预订了两艘。美国军事专家说,这次的配备"使中国海军攻击力得以
飞跃性地增强。"
[2000-02-11-10:47。]
共同通讯社会快讯:标题:台湾加强监视中国从俄罗斯购入的导弹驱逐舰的
通过  登载日期:02/11
[台北 11日 共同]据中央通讯社的消息,台湾国防部(国防省)11日确认中
国从俄罗斯购入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从同日深夜到12日清晨北上台湾海峡
,并明确要强化监视。
驱逐舰最近从俄罗斯得交,由东海舰队的舰船护卫。国防部认为,中国方面
为使台湾侦察和收集情报困难而选择深夜在台湾海峡靠中国沿岸航行。
另一方面,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林中斌副主任在1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针对
驱逐舰在海峡通过是否是为了威慑三月的总统选举的问题时,表示"与选举
无关",对担忧予以否定。
[2000-02-11-15:20]。
美国防部新闻副官奎格里的背景说明的摘抄  ADM·奎格里:约翰?我是鲍勃。请讲。  问:我想问你有关于那艘新的俄制驱逐舰的事,我听说预计它将出现在
海峡,2、3天内在台湾海峡。五角大楼怎么看这个问题,这是否会给航运或
美国带来新的威胁?  ADM·奎格里:我们对这件事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对这个新近
的事件已有了些了解,如果你愿意那么讲的话,几年来,作为一个事实,他
们一直在制造这艘军舰,并训练船员等。
单独的看,这是一艘好军舰,是一艘现代化的军舰。但是,它并不能够充分
改变那个区域的力量平衡。我猜想,我们的关心是双重的。第一,这是否会
对美军在这个领域的力量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另一个是,这是否会恶化中国和台湾的关系?就像我们反复主张的那样,任
何一件导致这种力量平衡遭到破坏的事件都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认为有更
好的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所以,我并不想无视这一事实,说这些船是微不
足道的,它们并不是,但是,它们的数量很小,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中国人民
解放军海军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一小部分,现在我们正在看到这种努力取得
的成果。因此,我并不想无视它,但我也不想夸大这件事的影响。  问:这件事在时间上是否与斯坦尼斯·战斗小组(stennis battie group)
同时也在那个领域有什么关系?  ADM·奎格里:我们并不这么看,如果那艘船已经准备好了要被交付
,那它就要被交付。在前两篇发自华盛顿的报道中,虽然是基于同一信息源
而写,但是每日新闻社的标题写有"不构成对美政府威胁",共同通讯社的标
题则写有"美担忧",而且,每日新闻社虽在标题标明"不构成威胁",但是读
下去就会看到内容中写道:"被认为其目的是想在台湾总统选举前牵制美、
台双方。美政府佯装平静,实际上对台湾海峡的紧张度增高而担忧。"由此
可见,还是无论如何也要将"担忧"这样的字眼加进去。  那么,在两篇报道中均已登场的美国国防部新闻副官实际上又是怎么说
的呢?英文报道是从美国防总部的网页上摘出来的国防部新闻副官的背景说
明的记录。该新闻副官表示,早知晓俄罗斯因中国的订购而建造这艘船,并
认为这对军事平衡不会有多大的破坏,只是因为它即已完成就应被配备,与
选举并没关系。而且还表示美国当局也并不打算对其无视,但也不想做出过
度的反应。由台北发出的共同社的报道中记述了台湾当局也认为此事与选举
无关系而持冷静态度,就像报道中写的那样也许美国是佯装平静,如果是那
样,那么有什么必要故作镇静,有必要提出它的根据吧,所以,共同通讯社
和每日报报道一样,首先可以说是都是要适合于读者对中国的态度顽固、构
成威胁这样的印象来处理信息,上一次台湾总统选举时中国进行了导弹发射
演习,留有以各样的手段对台湾施加压力的形象,这次驱逐舰的配备恰好被
视为与那种印象完全吻合的行动,完全陷入一种刻板印象的报道中。为了新
闻的制作需要使用像"担忧""威胁"这样的字眼,如果不这样,就可能因为缺
乏冲击性而难以登载,但是,与实际相脱离就导致磨擦和对立。  这种论调的报道并非单独一次,在最近围绕着台湾白皮书的报道中,也
把中国提出的"不允许交涉的无限期延?"的主张作为新提出的条件来大肆报
道,留下了中国当局态度强硬的强烈印象。但是,在这之后,钱副总理对媒
体的报道进行了批评,指出这种主张"以前就已表明,并不是新闻,是外国
的媒体搞错了。"日本的大部分报纸都报道了钱的发言,但结果还是只留下
了中国当局持强硬态度的印象,这使我们不禁怀疑,这样的报道是否有助于
东亚稳定环境的形成?然而,容易陷入刻板观念化和支离零散报道的日本大
众媒体,把中国"强硬""威胁"的形象作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对话"和"信赖
"正在逐渐消失。  B.中国的大众媒体  中国的媒体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顺应市场经济的浪潮,经营体制
和报道内容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凡有关国际报道,其作为反映党和政
府的立场的宣传机关的色彩浓厚,强调中国的爱国主义。关于日本的报道,
在反映当局的立场的同时,由于在读者心目中还残留着作为日本侵略战争受
害者的强烈意识,所以,在报道内容顾及读者的感情意向的倾向较强。另外
,关于日本的日常生活的报道少而零散,这一点也影响了社会舆论对日本的
印象。  比如,让我们来看一看去年一年的人民日报对日本的报道。从人民日报
的索引查一下关于日本的报道,可以看到,1月有33篇、2月27篇、3月
24篇、 4月32篇、5月20篇、6月13篇、7月25篇、8月27篇、9月13
篇、10月21篇、11月18篇、12月19篇。而且还可以看到以下特征:报道
超过20篇以上的月份,涉及的内容分别为:内阁大臣的修改宪法的发言(1
月)、关于(日美安保条约)指南的关联法案的讲座(2月)和国会采纳(
2-5月)、参议院通过(5月)、TMD讨论(7、8月)、日本防卫厅副厅长
关于核武器的发言(10月),均为涉及两国之间的政治纠纷的月份。在安保
条约指南和TMD 问题上,超过了当月刊载文章的四分之一,有时甚至超过
一半。由此可见,一旦发生政治磨擦,报道便中到这一点上。另外,关于日
本的金融、贸易等经济问题的报道每月大约有5篇左右,关于日本社会的变
迁和日本国民的生活状态和面貌的报道几乎没有。  在围绕着政治磨擦的报道中,中国的新闻媒体除了站在当局的立场报道
之外,还传达北朝鲜和韩国的报道以及在日本几乎不被报道的日本的日中友
好团体对日本政府批判的动向,来补充和强化中国当局的立场,由于没有指
出这些动向在日本整个社会中占多大的位置,因而使报道明显失衡。这些报
道使中国国民对日本的印象进一步固定化。可以毫不过分地说,中国的大众
媒体对日本的报道比日本的刻板观念化报道更彻底。  进一步必须指出的是,随着政府间通过谈判和对话消除磨擦,这样的报
道也销声匿迹,但是,由于这样的报道的不断重复积累,使得对日本的坏印
象不但没有改变而且依旧残留下来。  在对中国国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关于日本人的印象,回答为"军国主
义""经济动物"的占多数,在前面得到过的读卖新闻报的调查中,对"一提到
日本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的回答,"侵略者、抗日战争"占39.2%,为第一
位;接下来,"经济发达"占11.7%;"侵略者·好战的国家"占5.8%、"南京大
屠杀"占3.7%;"凶暴、残酷、野蛮"占3.2%。从去年开始,在中国放映了在
日本中国留学生制作的电视记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引
起极大反响,在日本播放了其中的一集《小小留学生》,也获得了高收视率
,引人深思的是,中国的一般收视者反应是"原来日本人还挺亲切的",仅此
一点不是可以看出中国的大众媒体对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未予以报道吗?
关于日本的文化、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合作等等,中国的大众媒体几乎未给予
报道的事实不是由这样的背景可见吗?由此看来,针对中国关于日本的报道
内容和中国国民对日本的印象,日本的大众媒体中出现对抗性的报道不也是
必然的吗?这不该是我们所期望的为创造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环境的报道。  七、建立国际新闻学的必要性  像这类报道现象,不仅限于日本和中国之间,在整个国际社会都是常有
的,国际报道和"但愿发生点什么事"的国内报道如出一辙,强调民族主义的
报道占主流,在新的对话时代为了创造能够对话的氛围要求媒体站在新的角
度。当然,超越民族主义的中立的、公正的报道还难以立刻得以实现。  但是,不能仅仅盯着对立和磨擦,两国的大众媒体觉悟到对话时代的到
来,努力致力于对对方国家予以更多角度的描述,促进理解还是可能的。  另外,进入网络时代,不仅仅赖于大众传媒,两国的国民已经可以更直
接地获得对方国家的信息,而且,可发低价地,瞬间地进行直接的交流。日
中传播研究会就是这样一种尝试。我们有必要在国民的层次上通过对新媒体
和多媒体的充分利用消除磨擦、促进理解。  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国际宣传媒体研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