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6:53

戏梦人生

从 黄小邪:加州阳光 泠音流影

    在写关于侯孝贤电影《戏梦人生》中voice-oversoundscape的论文。读到一篇焦雄屏对侯的访谈,“縱浪大化中,不悲亦不喜”,侯谈《戏梦人生》,颇有意思。收在焦的《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New New Wave of Taiwan Cinema 90’s,台北:麦田,2002)一书中。尽管一些学者致力于解读侯孝贤影片对于“国族认同”的解构,抛开政治,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戏曲,绘画,建筑,文学,等等)和道德体系的认同、理解,与挚爱,远多于大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和张艺谋。也惊讶于侯的自觉,加上他浑然天成的直觉,真的如虎添翼。
 
1.      侯孝贤:“我仍在摸索當中,未來必能找到中國人都能接受的模式,要像戲曲那樣,長久而有效地影響,傳達好的價值體系”(50
2.      “這是中國儒道佛合流產生的中國思想價值體系,透過平劇、地方戲、布袋戲等傳統劇場而流傳于民間,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我感覺這裡面有一種夢,一直想去探索,是一種對中國傳統魂縈夢牽的感覺,而在李天祿身上可以印證到,像忠孝節義的觀念,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方法等等。李天祿的一生經營便是一出豐富的戲,但拍紀錄片太耗時了,所以我拍劇情片”(51),

3.      “李天祿一輩子都在演戲,京劇、歌仔戲、布袋戲都在行,說話精彩,如果他不進來自己說,電影不過癮”(52),“我們先有了李天祿的一生傳記,處理成劇本,然後在現場拍一段戲,再由李天祿自己說一遍。這個過程很有趣,他說的往往和我拍的不一樣,這裡面就有一種對照……我大概保留了三分之一他的說話”,“所以電影其實有三個觀點。一個是李天祿的,一個是我重要戲劇部分的觀點,還有一個中間穿插的戲曲(其中包括平劇、歌仔戲、布袋戲,以及日本宣傳劇)所呈現那種直接的中國傳統價值觀”(53),

4.      “‘片段呈現全部’。我這樣結構方法,很像古老的戲曲。它沒有交代很清楚,只直接給你個情境,不需要像西方戲劇那樣研究起承轉合、伏筆、鋪排等等,反而直接了當。但這種形式,端看你如何掌握而已。這裡我收到高達《斷了氣》的影響,而那種自由結構的方式,只要氣氛張力準確,其實可以自由飛躍,不受傳統觀念限制”,“這就像中國人畫梅花,他不用畫整棵樹,只要撿一枝來畫,未來要出來的反而像‘留白’一樣,是具象及情感的延伸,要觀眾自己發揮想象力,共同參與觀賞/ 詮釋過程”,“我跟他(廖慶松)說,就像頂上有塊云,飄過就過了……兩人溝通了好久,我等他領悟等了兩個月。我的結構是中間有個奇怪的銜接力量,它不是戲劇的張力,而是情感,是對中國人的關心,對生活的感激”(54),

5.      “客體自己是有生命的,創作者應順著客體而創作,將隱藏在客體中的美引導出來”,“屋頂有頂光,是依照中國古老南方房屋的結構。我在大陸外景地,一走進老房屋,就有中國古老屋舍小時的回憶。那種房間里頭很黑暗、寂靜,有一種古老、寂寞、古董的感覺”,“這種屋子都採屋頂採光,或有天井。我依照這種方式處理,希望能呈現中國古老稠密、濃厚的基調,有久遠的歷史、傳統味道。在這種古老古董的傳統後面,卻有強悍的生命力量,是一種濃稠的生命原型”(56),
6.     
“《戲夢人生》是我創作的一個過程,它代表了我對我們喪失了的文化的一種深情”(58

    多有海内外学者讨论侯孝贤电影与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关系,有人认为他的美学为“Taoist”哲学影响。在林文淇、沈晓茵与李振亚编的《戏恋人生:侯孝贤电影研究》(麦田,2000)一书中,林老师欣赏大陆作者孟洪峰《侯孝贤风格论》一文(首发于1993年的《当代电影》杂志)。文采斐然,很多分析段落精彩。引用诸多古典诗论文论,如司空图《诗品》(我当年考研时,也有以中国古典美学论著解读电影之野心,后来竟忘了,如今每日埋头西方电影著述,更无暇顾及,是为遗憾)。不过与很多电影学者,将巴赞理论简化误读为“现实的渐近线”(实则巴赞理论复杂、精妙得多,虽然并未很成系统)。不知这位颇有才情的仁兄今在何处(也许当初为电影学院研究生?),还在关注侯孝贤电影否。

《红气球之旅》中这位布袋戏大师,是李天禄的儿子李传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