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李方:季羡林先生还剩下些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40:57
http://book.QQ.com2009年02月20日15:55腾讯读书我要评论(171)
主持人:“摆开龙门阵,畅谈天下盛事”,“邀来座上宾,打造文化大餐”,欢迎收看“盛事龙门阵”,我是主持人小米。咱们今天邀请到的两位嘉宾都是来自北大的校友,两位才子——一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先生。
钱文忠:大家好。
主持人:另外一位是资深媒体人,著名时评家,原中青报评论部主任,现腾讯网副总编辑李方先生。
李方:大家好,欢迎访问腾讯网。
主持人:咱们今天先从钱老师的一本书开始说起,您最近出的这本书,是关于《三字经》的。李方老师您作为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我想考您一下,您大概能背到《三字经》的哪一段?大概有多长?
李方:能够背个五六十段,说句实话不好意思。
主持人:其实大多数人说起《三字经》,就只记得“人之初,性本善”。
钱文忠:这个你用不好意思,你是我遇到的背的最多的两三个人之一,一般就是背到前面七八句。
李方:我们小时候背圆周率,要背到很多。

钱文忠:《三字经》有一种文字美
李方:传统教育更加重视音律美
主持人:这部经典大家觉得似乎很熟悉,但说到具体内容又非常陌生而遥远,钱老师您当时怎么想到解读这么一部经典?
钱文忠:是这样一个机缘,当时我在《百家讲坛》讲,玄奘西游记跟我的专业领域非常相关,李方兄是中文系,在北大时我跟他住同一幢宿舍,我当时是梵语系。北大有外四个外语系,英语、俄语、西语、东语。玄奘这个讲完了以后,《百家讲坛》当时有一个计划,希望做一些改变,《百家讲坛》创作团队提出说讲《三字经》。
',1)">
',2)">
 
刚开始他们和我讲过,因为《玄奘西游记》刚讲完,很累,就拒绝了。他们当时找了几位非常优秀的老师讲《三字经》,都非常优秀,但可能由于种种考虑,最后还是叫我去讲,这么一拖,我也休息的差不多了,就去讲了。
为什么去讲,正像您讲的,《三字经》是一个大家觉得很熟悉,其实很陌生的东西。第二个,像李方兄讲的,一代人,或者整整两三代人——他比我低三届——当初都背圆周率吧,这是百分之百对的,我们当时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没有人说学好文史哲走遍天下都不怕。北大,当时我们都是第一志愿考进去的,往往在别的学校,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学文科,当然北大比较特别,因为北大文史哲太有名,我也是第一志愿考进的。
我们当时大概有两三代人,整个精力放在学习自然科学,学习最新技术,因为这个跟中国的发展有关,当时我们中国要飞速发展,所以大家要学一些非常实用的东西。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为什么要讲《三字经》,也是基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现状的一个理解。因为我觉得传统文化很热,这是一个历史必然,“温饱思淫欲”,吃饱饭了,饱暖以后很多人会想好事,物质满足了,我们在精神方面有一种自然而然的追求,人嘛。这个时候大家兴起了传统文化热,包括传统文化热、国学热,这个工作需要做,但怎么做,我比较赞成越基础越扎实越好。可能咱们这层人有害怕,小米他们可能没有害怕…
李方:是的,我现在仍然对网站使用的一些文革符号非常反感。
钱文忠:是,我们努努力,讲一些东西,印刷几十万的畅销书,我们传统文化就能够建设,或者是恢复?这个很可笑。传统文化需要大家放下身段,扎扎实实,暂时不要结果,去做一些非常基础的工作。《三字经》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某种意义上比《论语》还低,比《四书》还低,基于这三个原因我才决定去讲这个《三字经》。
主持人:李方老师,您在童年、青少年时期是怎么样接触到的《三字经》?
李方:我今天早晨还突然想起我童年的一段事情,我小时候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童年,我的外祖母是受过私塾教育的老太太,缠小脚,当时有四五十岁的年纪。我以前没有意识到,今天早上突然想起来,我的外祖母那时为什么要给我讲孟母三迁的故事,但从来没有教过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为什么?文革时候,破四旧,打破这些,没有人敢讲。老人家憋的慌,想传递给后代,是从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起,没有从“人之初、性本善”讲起。
主持人:当时没有学会背“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三字经》的故事还是被传下来。
李方:对。当时是不给你讲的。我的外祖母教给我的第一首诗我还非常清楚,就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小孩子并不懂,她也不给你讲,为什么,慢慢的我就懂了。这中间有一个长时间的跨度。
为什么要有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传统教育讲究慢慢领悟式的,而不是一下子讲清楚。第二个,传统教育非常重视音律美的东西。是先让你去体验这种文字或者音律上的美,慢慢地会把你培养成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人,这是潜移默化的东西。
我是学文学的,我发现现在有的人特别喜欢用长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比较错乱。就是因为小时候缺乏这种教育,缺乏对语言、文字韵律美的教育、修养。
[1]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