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一场心理较量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09:58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北京青年报 | 点击数:51 | 更新时间:2006-6-21 | 文章录入:admin ]
华尔街有句古老的格言,《市场有两种力量推动:贪婪和恐惧》。其实,贪婪不是问题,贪不贪婪都是事后评判的,巴菲特也想赚大把的金钱,只是他的结果是成功的,所以没有人说他贪婪。而恐惧则是投资当中的基本情绪,准确地说恐惧包括贪婪。贪婪就是该害怕的时候不害怕,而不该害怕的时候却害怕了。说明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了解,无法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心理的较量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社会学系经济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翁学东认为,“所谓投资活动就是使现有的资产增值,但赚赔都在一念之间,所以投资心理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价格的形成机制决定了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在实际的投资中,专业投资者与非专业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是不一致的。价格的涨跌本是正常的事情,而投资人在价格变化中受到的心理感受会促使其作决策。由于是虚拟经济,价格会围绕价值出现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金融资产本身的价值较难进行准确的估算,这就为价格的炒作创造了条件。当一个股票预期好,很多人购买这种股票,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下,市场反映人们的心理变化,同样也会影响投资决策,促使人们不断提高预期。虽然上市公司基本面可能没什么变化,不同的投资者却在心理上不停地进行较量。投资者悲观到极点时,股价会上涨;乐观到极点时,又会反转下跌。有的人会顺应市场,及时改变,而有的人却始终坚信自己,不作调整。由于人的投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所以,成熟的投资者除了要掌握市场规律外,还要了解投资者的一般心理状态,以及自己的心理弱点,以便在投资的不同阶段,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投资操作策略。”
美国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将心理学背景和经济学背景的证券交易员作比较,结果发现前者的操作成绩明显优于后者。投资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心理博弈游戏,也是一个人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心理冲突越小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随身而行的误区
作为中国为数众多的散户股民,你是否遇到了以下的误区。
1.处置效应———在西方行为金融理论中,有一种叫“处置效应”的投资心理现象,就是炒股票的人,更倾向于把获利的股票变现了结,而把被套的股票抱在手里。换句话说,就是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过短,持有被套股票的时间过长。“跑掉的全是黑马,抱住的全是垃圾”。这是投资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2.思维定势———“市场有着自己的循环周期,一个上涨阶段的后面接着一个下跌阶段,而一个下跌阶段的后面是一个上涨阶段。昨天成功的经验可能是你未来投资失败的教训;而昨天失败的教训也可能在未来是你赚钱的最好策略。”
3.认知偏差———新入市的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期望较高,而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而有一定经验的股民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他们容易过于依赖自己过去的经验,忽略市场产生的新变化。比如,他们如果发现某只股票的基本面和图形与前一段某只印象深刻的股票很像,就认为这只股票也会遵循从前股票的走法,可现实却有很大的差别。
4.归因偏好———他们经常把成功操作归于自己的能力,不会认为是市场和环境给了赚钱的机会;而把失败归于客观的市场问题,总是从别的地方找原因,长期如此,便会造成对自己赚钱能力的过高估计,产生过度自信,从而频繁交易。
5.学会空仓———很少有股民体会到空仓的乐趣,许多股民手里或账户上有点钱都要买成股票。由于中国股市没有做空机制,只有持股上涨才能赚钱,股民逐渐习惯了每时每刻持有股票。其实有时空仓是最好的策略。
●股市如战场
也许不少投资者有这样的疑问,在投资市场上该听谁的呢?“当然是自己,专业人士的意见也应该参考”。翁老师不容置疑地回答。“只是多数情况下,投资者在不该听时听了专家的意见,而在该听时却又不听了。比如,专家推荐一只股票,投资者刚开始会怀疑,直到股价涨得很高了,才认为专家说得对,自己才下决心买入。刚买入,股价就开始下跌了。这就好比战场,贻误了战机,就只有失败。专家也会犯错误,第一次错了,第二次也可能对了。专家判断的正确率也是经常变化的。”按不按常理出牌要看具体情况,在一个趋势的运行之中,可按常规操作;出现极端情况,则反向操作。
有人说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未经时间打磨的名牌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成不了优秀的基金经理,同样,没有理论基础武装的一般投资大众也难以长期制胜于市场。就让在市场上打磨已久的你在理论的武装下,“钱”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