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有利的言论不一定全是褒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13:27


 崛起的中国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善于倾听各种声音  

       6月27日,《光明日报》有记者汪嘉波的文章《“中国模式”缘何对世界充满魅力》。
  我知道“中国模式”这样一个说法,并不是太久但也不算太近的事,但直到看到汪嘉波记者的文章,才知道“从越南到巴西,从莫斯科到布鲁塞尔,从北美大陆到非洲草原,到处都在谈论中国的富裕,惊叹中国崛起的速度,感慨中国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没有能够从这里到那里去求证上面的话是否真实,但很怀疑上面的话是否准确传递了信息。我想,从这里到那里都在“惊叹中国崛起的速度,感慨中国广阔的发展前景”,或许是有的吧,但从这里到那里“都在谈论中国的富裕”,又是不是真实的呢?
  中国到底富裕不富裕呢?如果富裕,被人谈论,当然也不错,但如果不富裕又被人谈论富裕,恐怕只能说别人对中国进行了错误的解读。虽然,错误的解读从何而来还需要分析,但至少我们要指出这是错误的解读,而不可以陶醉于别人的谬赞。
  中国城市无处不有的“大手笔”,可能确实能给人以“富裕”的印象。某些中国人在境外的奢侈表现,可能也能给人以“中国人真有钱”的观感。不过,从整个国家来说,尤其从全体国民的情况来看,“富裕”大概还差得很远。既然如此,如果别人都在谈论中国的富裕,正是需要自我反省的事情,哪能欣然领受?
  文章又使我知道,全球“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都会反复提到‘中国模式’”。很遗憾,各国的民众怎样看待中国,没有被介绍。他们没有“反复提到中国模式”,还是他们提到不提到也无关紧要,文章没有说及。
  近年来还有“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相提并论的说法。实话说,何谓“华盛顿共识”,何谓“北京共识”,它们仅仅是一个说法,还是曾经真的存在,由哪些人共而识之,以何种方式表明共识的存在,两者之间是不是一种竞争性的关系,我未能找到依据。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根据自身国情寻求发展。按照规范的说法,各国人民都应当根据国情而探索自己的道路。这就是说,中国并不承认哪一种模式可以解决世界发展的问题,甚至并不认为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存在,因此,各国的发展道路只有是否适合于本国,而不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如果能够给各国以启发和借鉴,固然也不错,但中国是否有为世界提供“发展模式”的愿望与义务,实在是一个问题,断言“中国模式”的“意义和影响已关系到世界将以何种方式走向哪里”,是否言过其实?
  汪嘉波记者引述了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高度称道。我想,这不无材料的选择性运用。仅仅从国内媒体以及政府发言人的批驳,我也知道西方学界大概对中国既有赞美不绝的,也有“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国际金融危机由中国负责论”等等说法。无论如何,中国的发展还是中国人感受更为真切,进步和问题也是中国人体味更加实在。以西方学者正面评价为喜,和以西方学者负面评价为怒,都未必是求实态度。
  我读到过关于中国发展的一些相当清醒的看法。例如中国驻英大使傅莹说,“不管外面怎么‘忽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基于自身国情、历史和文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不能飘飘然,也不必妄自菲薄”。例如中央党校原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在《北京日报》今年2月9日发表文章指出不可自夸盛世,要看到存在“对适合自己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民主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远景规划”、“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以及“来自内部的腐败”三大生死考验。
  汪嘉波记者的《“中国模式”缘何对世界充满魅力》,是我所看到的最为夸张的文章之一。但我希望人们多听清醒之论,警惕颂声盈耳。

(原题:颂声熏得谁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