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被七类人抬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23:38

          近来全国各地房价又有抬升的趋势,其中有六类人在推高中国房价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成功人士的投资需求拉动了房市      从22万亿居民存款中不难看出,中国隐藏着巨大的购买力,如果平均在13亿中国人的头上,个个都是万元户,这并不算富。但是它要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中国就会出现22万个亿万富翁,或者是2200万个百万富翁。所以说,当许多工薪阶层嫌弃房价贵的时候,那些比犹太人还要精的有钱成功人士,最爱在经济低谷期购房投资的。换句话说,在国家危难之时最需要用优惠政策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时站出来买房的成功人士,既得到了五次降息,13项减税的实惠,又以实际行动站出来帮助国家消化了大批存量房,让中国经济又能够良性循环的向前发展。这就像我早期预言的那样,只要中国富人都能站出来消费买房,中国就能够度过这次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危机。
二、各类专业户具有惊天的购买力     世界各国人都说,买奔驰、宝马和抢购黄金珠宝首饰和喝洋酒的中国人最多。中国逐年富裕起来的购房者的群众基础最为雄厚。其中早期个体经商户,养殖专业户、专利发明人、采矿人和搞建筑的,都在中国30年大开发中挣足钱了。其中,被众多人传为佳话的山西煤黑子,到北京抢购房子都是用小汽车后备箱装满了人民币,直接拉到北京各大楼盘现场,看好了房子就缴钱。另外,许多在北京秀水街等地摆摊设点搞批发的浙商,他们每天收取的现金足可以把看好的楼盘定金首付款办了。还有许多专利发明人,每签订一个技术许可转让使用费就可以买一套房。整天签协议就象印钞机一样挣钱和花钱。
三、白领阶层是购房主力军     目前随着公务员薪水改革,许多国企和各大银行职员的工资也都在大幅提高,许多骨干白领的年薪都能争到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人民币。一些在驻华使领馆,商社和跨国公司里工作的翻译外事人员,其年薪也都是几十万元左右,对于买房子首付来说都是不成问题的。除此之外,大学老师和科研院所和国家机关干部这几年的月薪也上涨了几倍,若在辅助一些银行支持和按揭贷款也都能买得起房子。
四、拆迁赔偿户将会成为购房新贵一族     近日,随着国家拆迁按照市场价标准赔偿的政策出台,那些因国家公路,铁路,水利建设相冲的众多人家将会“因祸得福”变成富人,他们重新选房定居的过程也是推高房价的一股新生力量。香港,新加坡的许多富人,就是因为政府按市场6倍的价格赔偿富裕起来的!今天,发展迅速的韩国人最盼望的就是国家建设到自己的地盘,那么就能获得N倍的赔偿金。现在,在首尔住别墅的韩国人大都是拆迁户。今天,中国正在拨款四万亿元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其中早期预算给铁路部门的两万亿专项资金已经在京沪京沈,高铁等重点项目上发挥重要作用,将来随着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机场的多点开花建设,还将会造富一大批中国的拆迁赔偿户。至于全国2900多个大中小城市建设的拆迁更会触及亿万大众,并会让他们在愤怒不满的抗议声中快速富裕起来。
五、1亿户有产者隐藏着38万亿再投资核动力     中国已有大产权房屋的人已经超过了1亿户。若按户均100平米计算,就是100亿平方米。如果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全国平均房价3800元计算,就可以达到38万亿的市值。如果按照银行抵押货款的60%保守系数放贷,那样也可以带出22万亿的购房款。如果再将这22万亿再一次进行滚动投资,若再按60%抵押的话,还可以再融资13万亿的房地产投资。这样将38万亿、22万亿、13万亿三笔资金加起来的滚动融资额可以达73万亿。这么大的滚动抵押款投资能量不可忽视。他们是中国未来房地产市场升温的定时炸弹。
六、华人华侨是中国房市购买力的劲旅     拥有7000万的海外华人,被祖国强大的经济体吸引回国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就是先购买房子,然后才再能安居乐业。过去许多人从福建、浙江和广东农村走出去的苦孩子游子们,现在也都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华商和侨领。他们回国后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在仰慕已久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买房置业。这一切也都是中国率先引领房子价格攀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七、外国人申办来华绿卡定居助推房价攀升     目前住在北京、上海、广州大城市的外国专家已经有许多人拿到了绿卡买了房子。一些日本、韩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商人也在北京望京,上海虹桥,浙江义乌等地购买了整条街道和整个特色小区。目前,通过导游替身在中国三亚等海滨城市买房子的俄罗斯人,哈萨克和蒙古人越来越多。海南岛大东海和亚龙湾已经快成了外国人高价投资置业的专属区了。一些虽非国外同时也属境外的港澳台同胞,已经在广东政策敞开的一条准入缝隙中,潮水般的涌进深圳珠海和东莞等地抢房置业,一时间又把东南沿海的房价率先抬升了起来。
    总之,上述七类人群是托起中国房价的富裕阶层。应该引起专家、学者和决策机构的高度关注。否则,单单听着80后,90后爱上网冲浪的人的呼声,就会出现狭獈的网络民意,光顾着2亿多网民的在呼声,而忽视了10亿多网盲的切身利益。最终就会造成决策部门的各种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