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别有风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50:53
民间收藏是大众的收藏
http://www.cb-h.com .●本报记者 卢 葳 2007.12.6 ...中国商报网站
12月1日,报国寺民间收藏论坛揭幕,各界高手纵论藏事。
中国的民间收藏自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勃兴,经过30年成长发展到今天,不仅证明了自身的潜在价值,也实现了与文化、与资本空前紧密的结合。然而,站在历史的新的交叉点上,人们又开始追问:民间收藏究竟何去何从?
2007年12月1日,首届报国寺民间收藏论坛拉开帷幕,见证了民间收藏多年历程的藏界朋友们坐到一起,评论当下,展望未来。
收藏不只是富人的消遣
石肖岩(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商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民间收藏应该大众化。
民间收藏走到今天,不仅经历了辉煌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以至于金钱与文化成了收藏范畴内一对密不可分的兄弟。繁荣之下,也出现了一种舆论趋势,似乎高档字画、瓷器才是收藏的主体,高端拍卖才是收藏的形式,百万千万价格才是收藏的价值,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被引进了狭小、有限的空间。个别人还反对“全民收藏”的提法,认为由于收藏需要具备经济实力、文化素养等因素,所以一般人不能从事收藏。这种判断是令人奇怪的,收藏怎么一下子变成了富人的行为?它的实质是抽取、扭曲了收藏的本意和内涵,割裂了收藏本体中金钱与文化的关系。
在收藏这个市场上,我们一方面看到许多月薪千元的普通百姓把收藏玩儿得津津有味,有的甚至著书立说,向世人传达自己的收藏心得。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很多身份地位很高、十分富有的人,收藏的却是钥匙链、火柴盒这种小玩意儿。听他们给你讲造型、设计、语言以至于历史沿革、中外民俗,那种痴迷的态度使你不得不惊叹不用花什么大钱也能体验到收藏的乐趣、收藏文化的乐趣。
认为收藏不能大众化的人还有一个误区:他们只考虑了钱的因素,而没有考虑到人。收藏为什么能够大众化?就因为许多藏品能够进入收藏者的内心。就像我有一位朋友见到一幅白桦林的油画,立马就回忆起当年插队的情形,于是立即决定买下这幅画。在他心里,收藏已经无关金钱,而纯粹成为一种很个人的感情体验。
因此所谓民间收藏,不应该有什么大众、精英的分野,也不是只有价格高昂这一价值判断的标杆。应该说,收藏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的。
吴英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青联原副主席):炒作害了收藏文化。
有报纸上说,国外一件艺术品从拍出到再一次进入市场的周期是28年,中国仅仅是两年。这充分说明了国内收藏市场的浮躁。我喜欢听北京的老事儿,以前做古玩的人哪有现在这么大的收益,一转手就是10倍?老人儿能赚20%就很高兴了。
今天的中国有点像国外小说里面描述的:在深山里睡了一觉已经200年啦。穷怕了的人猛然面对花花世界,就会做出许多不正常的事情,股票是一个例子,拍卖市场也是一样。正常的收藏界,哪里有当代画家的作品卖到上千万的道理?国外虽然有卖到这个价位的,可都是100多年前的名画家。
人为炒作的结果,是害了收藏文化。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就是挂在墙上的股票,收藏已经在很多地方被等同于简单的商业游戏。不管多么庸俗、幼稚、哗众取宠,只要能赚取暴利,人们就一窝蜂似地跟进去。这样总有一天要倒霉的,就像股市一样,有大起必然有大落。面对人为炒作,你跟风进入,就被套住了。
我们现在很需要一些权威的声音来把收藏心态引向正途。不可否认收藏的确能与经济挂钩,但是有限度的。收藏不可能一夜暴富,想一夜暴富就别搞收藏。
孟凡贵(著名相声演员):指望收藏发财致富,没戏。
老人曾经说过,收藏不是发财致富,反而是“败家”的。在我看来,收藏品不见得特别贵重,但一定要能玩儿出乐趣。如果上来就认钱,那肯定得不着乐趣了。
还记得30年前,我看见一个老知识分子拿着两本《康熙字典》在街上卖。一本残的,一本完整的,要价30块钱。那会儿我一个月的工资才52块钱,但是觉得有用,就买了其中好的那本。后来有人告诉我说其实应该买残的,那上面有每个字真、草、隶、篆各种体的写法,是以前刻字工人的工具书。我买的那个价值相对较低。可没想到的是,那上面有个藏书签,经过研究才发现,居然是吴佩孚的!这本是他新买来没看过的。这里是祸是福,高低贵贱,若真要斤斤计较,那可就没个消停了。
所谓盛世收藏,现在的人越来越有钱,把钱花在收藏上也是大势所趋。但花钱要有花钱的法门。作为收藏者,你获得的仅仅是一种身份。等你百年之后,这些藏品还不一定花落谁家呢。所以收藏品说到底不是你的,而是社会的。因此,得到了,满心欢喜;得不到,也不必揪心难受。
收藏的本质是价值发现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媒体管理部副总经理):收藏的本质是价值发现。
现在社会普遍的倾向是把收藏归入投资领域,任何媒体办个投资版就把收藏放在里面,电视节目也都是以投资为导向来诠释收藏的。但我个人认为收藏的实质是价值发现,而所谓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比如历史、工艺,然后才是货币价值。事实上,收藏玩儿到一定程度就必定要有学识,像王世襄那样的收藏大家,说起来已经是学问家了。
既然收藏可以和财富剥离开,那么进入到新的时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收藏也必然要有新的发展。100年后的人收藏什么?至少不应只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而今天的人呢?却还是围绕着传统的字画瓷杂“打转”。这些东西固然很有价值,可毕竟都是前工业社会的物质财富。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产生的物质价值已经几倍于前人,我们的社会生活那么五光十色,为什么不放宽视野,去更多关注我们当下的文明产物呢?收藏可以成为当代人类物质文明的一种有意识的积累。
我认识有人收酒店的火柴盒儿,不同造型,古今中外。这些是文化,是设计,更是他个人的行迹。还有收大哥大的,这在几年前根本不可想像。如今,花一两百块钱就能买到一个手机,万余元就可以买几百款。再过20年,如果谁拥有2000个不同制式的手机,那就是人类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以后的一部工艺史啊!而且到那时再要找老手机很困难了,所以其货币价值一定会体现出来,得到的回报将是相当可观的。还有戏单、产品包装、民俗用品……只要有兴趣,一切的文化创造都可以成为藏品。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收藏必然需要财富,就是因为现在的收藏市场结构存在偏差。生在这个物质文明大发达的时代,我们完全不必将自己的收藏视野限制在传统留下的那些名贵门类,而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试着发现身边的百元级藏品,把新社会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保留下来。
在这个倡导收藏领域文化发现的过程中,很需要学养和研究的提携作用。我发现时下的收藏大家们很少写东西,但其实像孙殿起《贩书偶记》、赵明诚《金石录》这样的著作,都是被后代奉为教科书的。如果收藏大家们能够把自己的价值发现传达出来,让普通收藏者和年轻人了解如何进行收藏品文化价值的开发,那么就可以推动整个民间收藏的升级,推动藏界的学养建设。
徐庆全(炎黄春秋杂志社执行主编):收藏其实是品藏。
我非常赞同将价值发现分为文化价值和货币价值两类。在对文化价值的追寻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品”比“藏”重要。
我开始收藏就是在18岁考上大学准备离开家的那个晚上。父亲送给我一包东西,打开一看,竟然是我从小学到高中得过的所有奖状,以及红小兵袖章、老师给的作文评语、我写的大字报。激动得我一晚上没睡着觉,那包东西现在还留在我身边。因为从里面可以品出我的一段人生,它的价值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
就是受了父亲的启发,我后来开始收名人信札和档案材料。我一直坚持着“品”的原则,挖掘每一封信背后的故事——有些可能是文化史上有意义的故事。比如我有一封信是1943年何其芳、夏衍、沙汀三人在重庆写给身在延安的周扬的。一张纸片,你写一段我写一段,遥想当年他们四人曾在上海并肩战斗,如今三人在国统区,一人在解放区,这其中的文化史信息就非常有趣了。每解释一封信札,都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因此发现藏品文化价值的过程也就成了我自己补充学养的过程。
朱裕峰(国家开发银行行务委员):收藏实践着不同价值。
收藏可以是历史,是文化,是时尚,是责任,但最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实践着不同的价值。
我曾经遇到一个老农民在卖一幅 黄胄的画,上面还有赵朴初的题字。画的内容是一位新疆老人骑着毛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画是1976年9月7日画的,赵朴初题字的时间是1976年9月11日,这中间的9月9日,正是毛泽东逝世的日子。在赵朴初的题字中,恰恰就表达了对毛主席去世的感慨和哀思。
这幅画对于那个老农来说只是500元的价值,但在我手里,就不只是500元这么简单。在别人那儿可能是一文不值的废纸,在自己心中却价值很高,因为通过自己的学识、素养去理解了藏品背后的文化含义,发现了其中的文化价值。这样的过程有时可能只是自己一乐,但重要的是,我们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就感。
收藏快乐 快乐收藏
郄建伟(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收藏未必在乎投入产出。
当你把收藏与投资截然分开,会发现收藏成了最简单不过的“玩儿”。我自己就是这么认为的。我什么都收,也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不是为了赚钱,甚至不是为了要收齐。
我由于工作的关系,收藏了许多的粮票。而我的收藏动机很单纯,就是有兴趣,觉得有意思。我国的粮票发行直到2006年随着军票的废止才全部结束,别看这么多年有这么多人都在用粮票,可真正懂得其中来龙去脉的人非常有限。
粮票收藏可以是版本方面的学术探讨,也可以是对发行史的研究。我还曾经研究过一阵暗记,很有意思。粮票有许多令人拍案的惊喜,比如一般的粮票都是按1斤、2斤、5斤来编排面额,邯郸却发行过一套从1斤到30斤都有的粮票!设计也很漂亮,不知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我还见过计量单位只有3厘米的最小布票。
这些个人爱好与金钱无关,甚至可以不去计较这其中的“投入”、“产出”,但这是不是收藏?我们收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价值?我想没有人会说“不”吧。
张平平(天津亚太贸易公司顾问):还有什么能比冰棍纸更亲切?
当我们确信了收藏是收藏,投资是投资,就可以明确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应有的心态。快乐就是我对收藏所采取的态度。
刚才我们都在说什么人在收藏,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可能在收藏,像糖纸、玻璃珠,这些能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但它们却成为了充实老百姓业余生活、为大众寻找快乐的最长久也最普遍的收藏范例。
我家现在还有糖纸呢,小时候1分钱1块儿的那种。更神的是,我夫人到现在还有几张儿时的冰棍儿纸呢!那会儿家长给5分钱坐车,三站地也不坐,走着把钱省下来,买冰棍儿吃。当年生活困难,一根冰棍儿且吃呢,纸也舍不得扔,留着,看着,惦记着。到今天再看竟是那么亲切的回忆。所以说,与其非要从投资角度患得患失地来进行收藏,还不如索性把它回归为快乐。
首先是藏品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像我收了20多年的石头,每得到一块都会找相熟的地质专家,给我讲讲是怎么回事,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点。既收获了知识,又体验了欣赏的愉悦。
其次就是交朋友的快乐。收藏是个交朋友的好途径,三五同好在一起探讨藏品、交流知识,从历史、文化谈到人生、理想。这才是真正的收藏,投资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此外,炫耀本身也是种快乐。像我收的12生肖灵璧石,其中有一个牛形的特别生动。我当年用1000多元买的,如今有人出到5万块钱,我对他说你就是再加一个零,我也不卖。因为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那里面融入了我的感情,我的发现,钱已经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