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龙》:印度追赶中国的“强国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17:05
 印度学者推出新著,认为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印度借鉴,并提出“龙腾象追”的印度发展战略—— 《追龙》:印度追赶中国的“强国梦”    文汇报驻新德里记者  王耀东
   
引言
    中印比较研究近年来成为显学。中印同为亚洲崛起的大国,两国山水相连,文明交往历史悠久,近二三十年来分别开始经济改革,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关于“中国龙”与“印度象”的比较,印度学者莫汉·古鲁斯瓦米和左拉华·辛格即将出版的新书《追龙》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中国的发展经验为印度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并提出了“龙腾象追”的印度发展战略目标。现将其中的绪论部分摘要介绍给读者。
   
“中国龙”凌空腾飞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个主要角色是新千年迄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上一个十年中,中国成为对美国最大的制造商品出口国,顺差约为2660亿美元,其中2008年中美贸易额为4090亿美元。这使得中国成为美元资产的最大持有国,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达1.95万亿美元。
    早在2007年初,中国即取代美国成为对欧盟最大出口国,同时也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2007年的出口总额估计在1.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德国。分析人士预测,如果进出口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长,中国很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同时也可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中国还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欧盟第四大出口对象国。
    事实上,今天亚洲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同中国的增长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占有亚洲55%的出口,全世界7.2%的进口,全世界16.5%的进口增长,以及令人瞠目的16%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美国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预计,在2000年至2030年期间中国对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6%。
    可以这么说,杰拉德·西格尔1999年发表在《外交》杂志上的文章“中国有什么重要的?”从2007年的视角看来实在是离奇而恍若隔世:“往好了说,中国只是一个二流的中等强国……事实上,更准确地说中国是一个理论上的强国——过去150年中总是给人以承诺,结果却一次次让人失望。在毛(泽东)革命50年、实行改革20年之后,现在到了认清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的时候了。只有当我们认清中国多么无关紧要才能建立起明智的对华政策。”
   
“印度象”急起直追
    中国上升成为经济大国无疑是国际经济领域的主题,与此同时,印度作为另外一个亚洲转型中的大国,近年来也成为关注焦点。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关于两个巨大邻国的各种各样的比较。得风气之先者为黄亚生和塔鲁恩·卡纳,两人2003年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印度能否超过中国?”的文章。两个人都有着骄人的学术背景。黄是麻省理工学院斯洛恩管理学院的副教授,卡纳是哈佛商学院教授。现在回头看看,仍值得回顾卡纳在2003年的结论:印度在总体上还没有中国做得好,但在某些关键领域却超过中国。这些领域的成功使印度有机会赶上甚至超过中国。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就不仅意味着内生的企业家精神对长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也表明依赖外资的中国模式存在局限性。
    同一年,高盛投资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金砖四国”的说法,预测到21世纪中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将取得异乎寻常的经济发展。
    经济历史学家昂古斯·麦迪逊的研究认为,从公元纪年开始一直到19世纪初,中国和印度大约占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大约在同期内,中国和印度是独立的政治实体,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在科学技术上领先。在2007年,两国经济大约占到全球绝对产值的7%,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两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重新恢复其历史上的地位。
    国际上对印度经济复兴的兴趣也给印度国内的精英们带来了一股不断膨胀的自豪情绪。印度在过去几年中以近9%的速度增长。同时,整个欧亚地缘经济区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东盟国家十多年来的经济表现令人关注。越南是新兴市场国家最新的成功范例。即使是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经济表现也不俗。更重要的是,十年前几乎无足轻重的俄罗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复兴,这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实力向欧亚大陆的倾斜,并因此改变了经济实力的全球平衡。然而最终有可能是印度,以其巨大的劳动力储备和近年的快速增长,使得国际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出现倾向亚洲的转移。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这种转移很可能在本世纪中期实现。高盛公司预测,到2050年世界经济前三强依次为中国、美国和印度。更有趣的是看看其他主要经济体与它们的差距。接下来排在第四位的经济体日本,将只有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印度继续坚持经济和结构改革。
   
印中俄三边机制兴起
    关于印度崛起的另一个话题是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近一时期,中印国内均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两国实力对比的风潮,不仅是现在、也包括可预见的未来。最突出的表现为2005年4月温家宝与辛格在新德里达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2006年印中两国还庆祝了“友好年”。目前,双方都致力于让这种积极气氛持续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本地区的重要影响。印俄之间的非军品贸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越来越大。俄中两国在2005年解决了边界分歧,但俄罗斯仍对中国人大规模流入其人烟稀少的亚洲腹地感到担忧。然而这一切当前都是次要的,印度、中国和俄罗斯转而开始建立一种三边机制。无论如何,三个转型经济体的首要目标是国内政治经济的振兴,表现为三国都希望加强与国际经济进程的融合。这样的战略目标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外交政策,经济上的现实主义决定了他们需要在国际体系中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关系。在此背景下,三国都追求同华盛顿维持平等的建设性关系就毫不奇怪了。
    因此,不管地缘政治环境如何变化,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和中国都将以国内发展为首要目标,正如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所说的,“走出去、但目的是为了引进来”。两国的人口年龄构成都很年轻,年轻人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两国都遇到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各种问题,也为地区及各阶层之间不断扩大的不平等所困扰。今后两国会遇到的问题也将是相似的。
    印度外交部长普拉纳布·穆克吉最近重申了印度对其北方邻国的政策。他提出,尽管新德里“充分认识到同中国仍存在分歧、包括边界问题”,而且两国在经济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有益竞争”,但“中国一直是我们外交政策的重点目标,也是印‘东向政策’的主要原因”。印度同时致力于以“积极的、平等基础上的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双方分歧。因此,新德里中国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不允许存在的分歧干扰这一进程”。
   
欲借鉴中国经验
    当前中印之间的经济差距让印度人忧心忡忡。广义地看,印度将不可避免地卷入国际影响力的政治角逐,除非其实现大幅度缩小与中国经济上的差距,否则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尽管这对印度来说似乎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很多分析人士越来越有信心地认为印度具有应付这一重大挑战的潜力。如果印度希望在国际经济体系中重获往日辉煌,应该向中国借鉴一些重要的政策措施。
    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制造业和出口大国的转型,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大规模增强制造业生产能力,把原来涣散的、国家拥有的国有企业改造成相对自主的、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这些方面的许多政策措施可以为印度借鉴,只需要稍加修改以适应印度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还有很多其他值得印度学习的地方。通过设定目标来推动变革是管理学上的通常作法,作者希望本书所做的比较研究能够帮助印度更好地设定自己的参考目标。
    尽管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两国仍属非常贫穷的国家。两国的人均收入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低得多,甚至也低于大多数拉丁美洲和东盟国家。两国多数劳动人口都靠农业养活,但二者也有重要区别。印度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而中国的经验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印度必须快速进行工业化进程。目前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服务业增长带来的。在2002-03财年至2006-07财年间,服务业占到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的69%。印度看起来好像是一步跨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却没有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
    实事求是地讲,印度消除贫困的任务非常艰巨。在2004-05财年,印度有91%的农村劳动人口、64%的农村及52%的非农村临时工日均收入低于每天66卢比的最低工资标准。当前印度官方的贫困线设定以人均每日摄入的卡路里为标准,其中城市为2100卡路里,农村为2400卡路里。这一营养标准的最低线大约折合650克谷物,按1979年的价格为基础,换算的结果是,印度城市和农村的贫困线分别为454卢比/月和327卢比/月。除了营养标准已过时30年以外,如此低标准的贫困线还未包括很多基本的必须生活条件,如医疗保障、教育、电力供应、饮用水、卫生设施、衣物、住房等。如果算上这些人类生存的基本因素,印度的贫困线应该在840卢比/月左右。按照这个标准,有69%的印度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因此,关系到印度60%的就业人口和6亿人生计的农业部门的改革,必须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验表明,在那些重要领域的投入,支持和保证了中国经济超过25年的增长,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将持续下去。如果印度的决策者不能有效解决关键的发展目标问题,印度追求大国地位将是一句空话。
    (文汇报新德里6月16日专电)
   
相关链接 
   
《追龙》作者简介
    莫汉·古鲁斯瓦米,现任新德里“政策选择研究中心”所长。曾先后在印度海德拉巴大学、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剑桥大学、斯坦佛大学经济学研究生院学习,个人工作经历十分广泛。过去30年中,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东北大学等校教书,曾多次出任大型跨国公司经理职务。1998至1999年曾担任印度财政部长特别顾问,享受司长级待遇。
    在印度主流媒体如《教徒报》、《印度时报》、《印度快报》、《商务世界》等发表许多关于经济和安全问题文章,其2008年新书《中印边界问题》受到广泛重视,印度外交部副部长梅农主持了首发仪式。多次应邀为印度三军联合研究所和印度国防大学作学术报告。曾广泛游历印度、北美、欧洲、中亚、远东等地区,精通英语、印地语、特鲁古语、泰米尔语。
    左拉华·辛格,“政策选择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曾参与写作了《中印边界问题》,在印度主流媒体上发表多篇学术分析文章,是一名有潜力的年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