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明:余秋雨,请不要再以“大师”自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26:23

刘逸明:余秋雨,请不要再以“大师”自居

作者:刘逸明 文章来源:荆楚网 点击数: 74 更新时间:2009-5-30 3:28:18

余秋雨曾因几本散文集而名声大噪,之后似乎成了最红的文坛明星,不断地在各种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和接受媒体采访。余秋雨不仅仅参加文学活动,而且还能隔行去做青歌赛的评委,走红后的余秋雨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余秋雨不仅仅在文坛风光无限,而且被一些人吹捧为了“大师”,余秋雨本人也在平时的表现中处处以“大师”自居。

笔者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出生者,自己所接触到的语文教科书上从来都没有见过余秋雨这几个字,后来翻一翻晚几届学弟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才知道余秋雨的《都江堰》已经登了教科书的大雅之堂,难怪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余秋雨几乎是无人不知。

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近来在给四川都江堰市做旅游广告时,用了一幅另类的“对联”,内容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稍微知晓格律知识的朋友就明白“水”和“道”皆为仄声字,不应该相对出现在对联当中,当然,严格地讲,不合格律的“对联”已经不能称之为对联了。另外,很多人此前对“拜水”一词都是闻所未闻,这完全是生造的一个词语,如此破绽百出的东西竟然能成为央视的广告语,实在是匪夷所思。

说来凑巧,据知情人士在透露,这幅所谓的“对联”原来是余秋雨“大师”的作品,难怪如此与众不同。余秋雨的那篇《都江堰》笔者看过,如果不细看,感觉还是不错的,但仔细琢磨,发现里面也是破绽百出,有语病之处不一而足。笔者在当时曾想,这大概是余大师早期的作品吧。《都江堰》里的很多词句虽然狗屁不通,但仍然被选入教科书,不能不说是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玷污。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作品曾被媒体热炒,笔者也忍不住去翻了翻,也许是对余秋雨的作品期望值太高的缘故,看了一些没什么感觉,最后不得不弃之如敝屣。余秋雨的这些作品不仅仅和《都江堰》一样有同样的文字毛病,而且让人感觉十分做作,即使笔者的感情在当时还十分脆弱,但仍然无法感动,不像读章诒和女士的《往事并不如烟》,虽然语言朴实,却能让你情不自禁地为之落泪。

几年之后,笔者在书店里偶然遇到了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里面历数余秋雨书中的语病,可谓有板有眼、有根有据,对余秋雨作品的细读程度也许再也没有人能超越该书的作者了。余秋雨空有“著名作家”的名头,而且常常以“大师”自居,但他的作品却无法经受稍微有点文学素养者的审视。余秋雨这样连文字功夫都不合格的人竟然能被一些人称之为“大师”,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坛的奇迹。

余秋雨在出了多本书之后,就很久未能有著作问世,这种情况让很多朋友认为余秋雨已经是江郎才尽。不过,余“大师”也许对这种猜测早有预料,于是在继《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之后,于2004年8月份推出了自己的所谓“封笔之作”《借我一生》。

笔者因为对余秋雨的作品文学印象不太好,所以没有想到要去正规的书店买那本《借我一生》。一天,在深圳的一个地摊上看到了该书的盗版,因为很便宜,于是欣然买下,期望它能给自己带来对余秋雨作品的新感觉。不料,看过之后只觉得这本书是懒大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似乎在文学水平上比之前的几本书更差。该书全部是介绍余秋雨自己人生经历,其中还描绘了他记忆中文革时的“大揭发”、“大批判”。非常遗憾的是,余大师对于自己在文革期间的罪恶再度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全然不提他在文革期间的不光彩作为。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在该书中竟然还提到笔者的一个朋友,他似乎对这位朋友批判他的“不忏悔”耿耿于怀,可是又不敢写出他的全名,只说他姓余。

余秋雨虽然自称那本《借我一生》是其“封笔之作”,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余秋雨在这个网络时代竟然也耐不住寂寞,先后在多家门户网站开辟了自己的博客,里面时不时地还会有不少“有影响力”的东西发出来,比如说2008年的《含泪劝告地震灾民》,还有前不久的《不准继续污辱中国人》。余秋雨自从披上“著名作家”的外衣以后,一直在以“大师”的身份示人,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充满了“大师”的霸气。

余秋雨在《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中称灾民们死去的亲人已经成了菩萨,简直就是胡说八道,看过佛教书籍的人都应该清楚,不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是绝不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为佛或者菩萨的,即使某个人在世的时候人品再好,死后也注定无法脱离六道轮回。余秋雨对很多学问都是一知半解,他的信口雌黄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极大侮辱。

“大师”一词原是追赠给死去高僧的谥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成就和德高望重的人也可以称之为大师。其实,在笔者看来,一个真正够格被称为大师的人,他的品德比他的成就更为重要。以“大师”自居的余秋雨不仅仅文品和学问欠佳,而且人品也颇值得怀疑,他能被称之为“大师”,中国还有多少作家和学者不是“大师”?余秋雨这样的伪大师在世界文坛上不足挂齿,事实上,在偌大的中国文坛和学术界,已经没有任何人配冠以“大师”的名号,如今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笔者看了一下余秋雨在新浪网的博客,发现不仅仅访问量达到数千万之大,而且评论数量也是大得惊人,遗憾的是,余秋雨竟然不辞辛苦地删除了网友中肯的批评,而留下了肉麻的吹捧。余秋雨,你的心胸如此狭窄,如何彰显作为“大师”应有的宽宏大量?你还要以“大师”自居和对中国人发号施令到何时?

2009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