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教育风暴》读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5:29
《莫扎特教育风暴》读后 博客:http://hi.baidu.com/yuhubingfei/blog/item/771220adebaca70e4a36d655.html


    其实前几天就把[日]铃木镇一老师写的《莫扎特教育风暴》看完了,但由于假期的惰性,今天才开始写读后感。
    这本书的很多教育观点都和我现在的想法很相似,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_^,因为它给我的思想又提供了更多的论据。
    并不否定遗传,但却鲜明地指出孩子的成才都是有后天教育决定的。有些孩子由于偶然的机会,被发现具有某种天赋,但若没能恰当地给予指导,则《伤仲永》的故事还会重演;相反,有些人先天存在某些不足,但教育得当,也会取得相当的成就。像海伦·凯勒,幼年盲聋,却终成名家,其教育的作用可谓不言而喻。因此,我和作者一样都认为教育具有相当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童年的教育,可以产生类似天赋的效果。
    这里先简述一下本书都教育方面的见解,当然是以我回忆的方式,所以带有很多个人色彩乃至阐述的就是我的思想(Y曾说我总是把别人的见解当作自我表达的工具)。

    我把本书对孩子的教育的思想分成三部分,当然都是我自己提炼的了。它包括影响内容、时间和方式。
一、影响内容

    这是指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的事物,包括环境气氛、实物和人物三部分,当然我所提炼的不够完善,但由于水平有限,就这样归纳了。


1.环境气氛
    子的生长环境自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可人为操作控制的部分更是如此。在花园里长大的孩子和在工厂里长大的孩子,无论在行为还是性格上,都会有巨大的差异。
    很多环境因素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应该学会创设环境。我曾在《浅谈古典文化教育》中提到过,在孩子幼年玩耍时,常放些古文的录音,这样既不影响孩子的玩耍,还能在孩子喜欢模仿的阶段,使其可耳濡这些古典精华。书中也提到了相似的观点,某些孩子在儿时就听过一些小提琴曲子,结果这些孩子的乐感非常好……所以,我认为在孩子幼年时,家里常放些高雅的音乐、古文的朗诵录音,常挂些名字名画的复制品,这对培养孩子的高雅兴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实物
    在组成人造环境的诸物中,实物可谓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孩子的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型,此时应多注重开展见多识广的直观性认识活动,培养其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能力。
家中饲养些动物、栽种些植物,使孩子可以直观地学到很多东西,从而在感知觉上开发其大脑。福禄贝尔的恩物和卢梭的自然教育都是注重其直观学习的典范。
同时,形象思维也是有级别的,接触过较多实物的孩子,其形象思维能力更强,这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乃至抽象思维的发展都有相当的促进。我想书中提到的让孩子们听音乐,就属于音乐范畴内的直观实物吧。

3.人物
    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产活动,就在于其主体和对象都是人,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可能影响到教育的结果。像“蝴蝶效应”一样,某些相干的或不相干的人,“扇一扇翅膀”,则可能引起影响孩子一生的一场“风暴”。所以,教育过程中,除了环境和实物外,还要注重任务的影响。
①显性的影响
    这是孩子身边的人蓄意进行某种影响孩子的行为。比如教孩子看图识字、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等教给孩子知识技能的行为;还有如孩子做对一件事时,给予及时奖励,或相反情况给予批评等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价值判断方面的教育。通过以上述行为为代表的各种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孩子逐渐形成独立人格,以更好地为人处世。
②隐性的影响
    也许是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我总以为隐性比显性的影响更大。这里所说的隐性的影响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有些相似,是指家长及孩子常接触的人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处世态度等在其行为过程中所展现给孩子的表现形式对孩子的间接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我常说的口头语和我父母的一样,这就是常和他们接触产生的结果。
所以家长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尽量做到合乎道德乃至高于道德标准,这样展现在孩子面前的,也是一个高尚的楷模,为培养高尚的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是这个道理吧。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家长首先应该是或者在孩子面前表现成什么人;要想让孩子怎么对待自己,家长首先应该学会怎样对他人!

二、时间
    这是另一个范畴的概念了,所以在阐述过程中,可能仅仅举某一方面的例子,难免有些以偏概全。但由于笔者学识和阅历都极为有限,所以,只能暂且如此了。

1.起点尽早
    据说很多大思想家都是早产儿,而更普遍来说,人的大脑自出生以后都会增长三倍多,在这一过程中合理地开发,是连接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一条红线!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智力也便开发得越好;相反,狼孩儿的例子即证明教育开始晚了的不利之处。因此,教育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尽早进行。

2.尽平常化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教育和学习融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不要以为“唯有读书高”而以为“教育即生活”这样便不会出现孩子厌学的情况,因为这样做没有使学习特殊化,也不会使孩子日后形成唯分数是瞻的“书呆子”。当然,这也需要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以及运用合理的方式。

3.休息时间
    这是极为宝贵的时间,孩子的休息很重要,而且为了避免强制压迫孩子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所以休息时间也要因而因情况而异。
    然而,最重要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休息时间。首先是保证睡眠,这自不必说,在培养孩子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就应该予以规定,包括午时的午休,都是极为符合生理活动的,所以必须注重着力培养。其余的教育空闲的休息时间,个人认为则更注重孩子被动地接受,如欣赏音乐、朗诵、故事、书画等,不用刻意主动地去操作、学习,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授予其的隐性知识,也许会使其受益终生。
    还有种说法,我也很同意,就是做另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休息——其实休息只是一种心情,如果有个放松的心情,那么做什么事都不会累,这就是这种价值观。


三、方式
    教育的方式多样,这里仅写一下读罢此书的感想,所以便是此书中关于教育的方式、形式给我印象最深的方面。

1.即时强化——鼓励——批评
    这里的强化也包括相应的消退行为,即在孩子的某种行为之后对其行为的价值进行即时肯定或否定,以强化其好的行为、弱化其不好的行为。但个人还是比较看重鼓励,包括在某一阶段孩子的进步会很慢,甚至出现退步的现象,这是,家长或教师应该视具体情况发现其闪光点和问题所在点,而不能一味地压迫孩子进行学习或一味地批评孩子甚至归咎于孩子的先天条件……
有位老师说过,鼓励能让孩子知道做什么,而批评只能让孩子知道不做什么。有些意思用不用的表达方式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这便是教育的艺术之所在。
    之所以强调即时,个人认为在孩子刚做完某事之后,头脑中还有相当深刻的印象,这是加以评价可以尽早消除其不好行为的根苗,从而更好的促进其德智的发展。
    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受到应有的惩罚,若放之自由则可能会铸成大错。所以个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就是教给人一种价值观,让他能够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尽量不要让孩子做那些不符合道德原则的事。但有时,因之教育的直观原则,可以适当的让孩子尝尝“打破玻璃受冻”似的自然的惩罚,但一切都要尽量在家长的掌握之中。对于社会上的不好的行为,家长要给予恰当的解释,并教育孩子择善而从。只有能够明辨是非的人,才能够做有用之事、成有用之才!而要做到能够尽可能地明辨是非,须从小时候的价值观教育开始,而事后即时评价是其中最好的方法之一,当然,这评价也包括在“观察学习”时。

2.培养兴趣
    记得有则故事是说若不想让土地长满杂草,就把土地种满庄稼;梁实秋先生曾说过,对某方面知识没有兴趣,是因为没有哪方面的知识基础。可见,很多时候,学习和其他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并无二样,只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在表面上神化了学习时,实际上却将其逐入了“冷宫”!
    书中提出了“小提琴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同于许多家长逼迫孩子练琴,有个孩子的家长自己学会了拉小提琴后,在其练习过程中,孩子也就产生了相应的意愿,从而很容易地把小提琴当作玩具。其实只要是把学习、练习平凡化、习惯化了之后,一切都会来的很自然,就像夸美纽斯先生说的,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
孩子喜欢玩某种玩具也在于其可以自由地支配这种玩具,所以让孩子自由地学习,才是把学习变成兴趣的关键。这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对学习的价值观,不要带有什么功利色彩,这对于培养兴趣来说是很重要的。其次,还应该注意学习活动的形式,孩子天生都是喜欢学习的,所以一旦出现厌学的情况,定时是教育的形式出现了问题,家长、教师应该视情况而转换一些学习形式,这也有益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除了将学习、求知生活化、习惯化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价值观外,梁实秋先生的观点也值得借鉴。
一般来说,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强,对于很多事物都喜欢问为什么,这时家长应该耐心地给予解答,如果有条件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孩子探索乃至动手操作来观察。最忌讳对孩子说:“没看我正忙着呢?”;“小孩子问这个干嘛?”;“去一边玩去!”……打击了孩子的求知欲后,还怨孩子不好好学习——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很多。
    说到这里,想起我的一些事,现在想想除了可笑以外,跟过的是感动与欣慰:小时候,我问父亲为什么星星会亮,父亲说,星星也像地球一样,住着很多人,一到晚上,大家都把灯打开了。如果你站在星星上看地球,也是这么亮……现在想想,这个有些荒诞的解释竟像是一首诗了……我一直喜欢天文学,直到学了文科,我依然对天体物理有很浓的兴趣,这不能不感谢我的父亲!类似这种事还多着呢,父亲从没有打击过我的好奇心,这让我对很多事物现在还留有兴趣!包括我刚学吹笛子那年,父亲在家里干活,大家都说我吹的声音难听,但父亲把我叫过去,说他爱听我吹笛子——直到后来,我可以把整支整支的曲子吹得流畅而有感情时,大家都在夸我,而父亲始终没有改变过他的态度——我是多么幸运啊,有这样一位好父亲!

    另外,在前文,我曾提及直观的实物教育,那么,在方式中,也应该提到相应的操作学习。有些事,讲起来很难,可一旦动手操作,稍加指导,即可很容易地学会。而且一旦学会,便可作为一种技能而不易忘记。直观的事物也会刺激右脑的发育,从而使思维更活跃;触觉也是一种重要的感觉,忽略它,损失会很大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多注重动手操作的活动方式。
学习小提琴这种技艺需要操作,学习其他知识若能学以致用,也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现在就有很多人认为应解释为“学习之后能够及时练习实践,不也很快乐吗?”无论其原来的意义如何,但可以看得出,这种盛行的解释代表了当代人对实践的重视。
    关于本书中论及教育的部分,我的感想就大致这些,当然没能穷尽书中的精华,也掺杂了很多个人的看法,所以错误在所难免,还望诸位朋友多多批评指正。

    除了这些,还有一点儿其他方面的感想,就是关于艺术的。读过此书之后,我认为一切都可成为艺术,只是需要经历里一定的阶段,依个人看法须经历知识、技术和艺术三个阶段。
    很多事情,我们常说“说着容易做着难”,这时已经掌握了此技术的书面技巧,但并未会应用之时的状态。个人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会落在“用”上,但在这之前,存在着“求真”等目标,这些都属于知识范畴。举个例子,在掌握书法的书写技能之前,我们应该知道执笔的方法。书写的姿势以及选择文房四宝的知识,这是第一层。然后,经过练习,可以熟练的执笔,书写,这就掌握了书写的技术——一般来说,技术层面时越熟练越好,比如可以很快的书写、可以把曲子拉得很快——但艺术可就不同了,它不是模仿的相似程度,也不是操作的速度,而是主体完全投入的心情,这是一个世界,一个唯美的世界,超越一切,物我两忘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所以,人们应该接受艺术的熏陶,这样才能不断地超越,而不会受阻于挫折。同理,我所学的教育学也曾被人们称为伟大的艺术,而今在某些学者看来时错误的,也许是其境界未至吧?而我还未掌握其知识,所以,距离艺术就更远了,但若怀着一颗欣赏的心,也许就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