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岭:知情人披露粟裕秘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21:31
知情人披露粟裕秘闻
陈成岭

2005年6月9日,我请教了一位对粟裕有较多了解的人士,下面是他的谈话记录:
一、粟裕有个四中队,负责情报工作。在朝鲜战争之前,1950年春节后,粟裕致电毛泽东,朝鲜可能发生战争。
二、毛泽东让陈毅向粟裕传达: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我听后很奇怪,问道:是不是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
他说: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后来,华东军区总医院报陈毅:粟裕胃出血。对此,中苏医务人员意见分歧,中方主张手术,苏方主张喝酸奶,不必手术。
陈毅致电毛泽东:粟裕病重。
粟裕致电毛泽东:我没病,只有小毛病。
毛泽东见二人电报不一,就让罗瑞卿探望粟裕,罗瑞卿回来报告说:我跟粟裕谈了一刻钟,粟裕脸色发白,临走送我时,扶着门,看来病情很重。
如想知道详情,可以查阅军事博物馆、军科院战史部档案,但须有大军区党委批示。
三、邓小平是军衔小组组长。毛泽东曾说,元帅应授给南昌起义团以上干部。有三个人不符合条件:罗荣桓、林彪、粟裕。
评定军衔时,最初的元帅名单里,林彪排名第五位,粟裕排名第七位,名单里没有罗荣桓,也没有聂荣臻。
我问:这样的话,元帅名单还是十人吗?
他说:是十人。如想知道详情,可以向毛毛请教。需要注意的是,上级曾跟毛毛提过,发言要注意一下。
四、评陈毅:总的来说,陈老总光明磊落,但在井冈山时期,他跟毛泽东有过节,总怕毛主席旧事重提,因此,他在为人处世上,看毛眼色行事。
陈老总有三件事值得商榷:
第一件事是对待何以祥。山东野战军时期,许世友、宋时轮等人不服陈毅,尤其宋时轮,跟陈毅公开抗衡,说你的部署不对。陈毅让宋时轮负责战役指挥,宋时轮说我没办法指挥。
何以祥是当时山东各军区领导中唯一服从陈毅指挥的,当时有人贬低何以祥,说他是“陈毅袖子里的小猫”,意思是他象猫一样听话。后人为尊者讳,给改成了“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
山东野战军仗打得不好,五败一平。1955年评军衔,许世友等人压何以祥,结果何以祥只当了少将,何以祥向陈毅哭诉,陈毅说我不管军队的事。
第二件事是对待潘汉年。潘汉年当年见过汪精卫,事后曾告诉了二个人:陈毅、饶漱石。但并没有写书面报告,毛泽东对此是不满的。
高饶事件发生后,饶漱石倒台,此时,陈毅是潘汉年当年事件的唯一可以依赖的见证人。潘汉年将自己当年见过汪精卫的材料交给陈毅,请陈毅转交毛泽东。陈毅发觉毛泽东决心整潘汉年,就说当年潘汉年的事我已经记不清了。
第三件事是对待粟裕。
山东野战军时期,毛泽东曾有一个设想:将华东分成三块,徐向前一块,陈毅一块,粟裕一块。粟裕致电中央:合成一块。陈毅很高兴。
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后,陈毅为司令员,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1958年批判粟裕时,很多人认为粟裕是毛泽东的爱将,不敢批,只是提了一些意见。黄克诚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说温度不够。陈毅听后,180度大转弯,开始批粟。
后来,毛泽东又说: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陈毅听后,再次转弯,说粟裕的检讨很好。
四、1958年批粟时,哪些人说了公道话?
他说:当时有二个人说了公道话。
我说:是陶勇几个吧。
他说:还轮不上陶勇,是林彪和肖劲光。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肖劲光找毛泽东说:粟裕对您老人家没有二心。需要注意的是,肖劲光的原话里,是有“对您老人家”几个字的。
五、宋时轮、王建安都服粟裕。许世友是个例外,他既不服陈毅,也不服粟裕,他服的是毛泽东和徐向前。济南战役,他想指挥华野全军。
我听了后,十分惊讶,说:以许世友的地位,不大可能指挥华野全军吧?这样一来,粟裕不就没处放了吗?
他说:许世友这人就是这样,他吃准了毛泽东信任他。一不高兴,就称病,让王建安去。淮海战役他就称病不去。
徐向前救过许世友的命,当年如果不是徐向前,许世友就被张国焘干掉了。毛泽东也救过许世友的命。许世友服他们。
我问:解放后呢?粟裕和许世友的关系好些了吧?
他说:不好,也不坏。粟裕作出指示,往往还得单独跟许世友交谈。
六、一让司令,粟裕完全是出于谦虚,出于对张鼎丞的尊重。江西时期,张鼎丞是苏维埃副主席,粟裕只是支队党代表,是团级干部;新四军时期,张鼎丞是二支队司令,非常关照粟裕,待粟裕很好。
至于二让司令,粟裕有多方面的考虑,不完全是出于谦虚。
以前,粟裕给华东野战军下命令时,如果部下有异议,粟裕可以再往陈毅身上推,陈毅可以说:老子代表军委,我执行军纪。如果陈毅的话也不听,那就没有退路了。粟裕觉得这个模式很好。另外,粟裕认为,这次调陈毅到中原,是管后勤,这不是陈毅的特长。
我问:让司令,是不是因为粟裕指挥不动?
他说:不是,粟裕的性格是,吃准了,天王老子也不让步,对内则注重让步。
在“二让司令”这件事上,粟裕对毛主席的想法没有吃透。毛泽东调走陈毅,有二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张鼎丞、曾山等人认为,陈毅对粟裕的指挥有妨碍。
尤其曾山这个人不得了。照像时,曾山坐中间,陈毅、粟裕坐两边。陶勇等人很奇怪,心想曾山不过是组织部长,凭什么坐中间?其实,曾山和毛泽东有密码联系,这个很少人知道的。
另一个原因,是刘邓当时矛盾尖锐。陈毅和邓小平关系不错,和刘伯承关系也不错,毛泽东想让陈毅居中,协调他们关系。
我问:刘邓关系不是很好吗?
他说:刘邓矛盾很大,这个,很多人知道的。刘邓都不一起吃饭。打了胜仗,邓小平说: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胜利。刘伯承说:如果胜仗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胜利,那么败仗岂不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失败吗?
毛泽东是真心想让粟裕当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粟裕还辞让,毛泽东就生气了,说:你不识抬举!这个华东很多人知道的。
粟裕的秘书蒯斯曛当天晚上就跟粟裕说:首长,你将来的麻烦大了,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封建主义者。
七、抗战后期,毛泽东曾设想张爱萍组织淞沪支队,作为内应,和粟裕里应外合,拿下上海。粟裕认为,我军没有能力拿下上海,主张南下浙江。毛泽东问谁去,都不愿去,粟裕说:我去。
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时,陈赓是他的副手。陈赓曾对粟裕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注:根据吴跃军提示,将“何以详”改为“何以详”,粟裕秘书名为蒯斯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神化的陈毅对待粟裕的真实面目》
陈毅要求“淡化粟裕”,并让粟裕“吃屎”的事可是广为人知了。
1958年,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被批判,做了多次检查均不能过关,在被威胁如果再不检讨过关就要按敌我矛盾处理的情况下,粟裕屈服了,被迫把别人扣到他头上的屎(比如资产阶级野心家)都统统含着眼泪吃下去。陈毅看到此情此景,居然大声叫好:“粟裕同志勇敢吃屎的态度很好。以前我对粟裕同志不肯吃屎的态度很不满意。现在他已经当着大家的面吃屎了,我表示欢迎。我现在对粟裕同志没有意见了”。
另,有的网友说了下面的事:会议组织者称粟裕是饶漱石的帮凶,1943年在淮南黄花塘批斗陈毅,赶走陈毅。事实上,当时粟裕根本就不在黄花塘,由于苏南地区在“反清乡”斗争中吃了亏,日伪便能集中全力扑向粟裕所领导的苏中地区。因此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在1942年到1943年间,苏中军民与日伪打仗有一千余次,平均一天要打三仗。粟裕是在取得“反清乡”斗争胜利之后,去看望生病住院的刘炎同志时,才知道黄花塘曾发生一场“整陈毅”事件。但是,扩大会议的组织者仍不放过粟裕,认为粟在前方,屡打胜仗,给饶漱石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批斗陈毅的环境”,“间接地支持”了饶漱石。
邓小平、彭德怀、聂荣臻、叶飞批斗粟裕,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恩怨”。而上面的恩怨明显是陈毅的“专利”。所以我想,这里所说的“会议组织者”是陈毅。
陈饶有不共戴天之仇,除上面的“黄花塘事件”外,再一件就是1948年5月陈毅被排挤出三野,可名之为“城南庄事件”。这里面有刘少奇和饶漱石捣鬼。刘饶对陈毅的评价都不高,都是主张把陈毅调走的。
饶漱石曾表扬粟裕是模范布尔什维克,在工作中也全力支持粟裕。
刘少奇则说过:“陈毅在山东,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他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
这时陈毅被调走,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过: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后来打完渡江战役,陈毅遂向中央提出率三野“入川”,二野留华东。表面上的说法是“二野以前吃的苦太多,这次就照顾一下二野,让他们留在繁华的华东吧”,实际上是为自己打算,避开饶漱石。
虽然粟裕“二让司令”,但陈毅是决不会“感恩戴德”的。因为粟裕再“让”,也是陈被调走的受益者,这一事实无法改变。甚至就算粟裕坚决主张“留下陈毅”而毛泽东最终同意,陈毅仍然会是恨粟裕的。因为陈毅如果写个战役计划,事先未与粟裕商量过,在毛那里就通不过,这一事实也无法改变。二淮失守后,陈粟会师,陈毅曾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写电报,结果中央不放心,竟然来电询问陈毅是否跟粟裕商量过,待陈毅回电说“与粟商量过了”,中央才复电“计划很好”,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流凸于岸,流必湍之”。只要粟裕强过陈毅,只要中央重用粟裕,那么无论粟裕怎么“二让司令”,怎么尊重“陈军长”,怨恨都是无法避免的。要避免,只有一个办法:把陈毅压下去。一名人才,只有把庸才压下去才能永除后患。否则,无论你是如何的“谦让”,如何的“尊重”,都是治标不治本,都是无济于事的。
粟裕在这种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显得过于忠厚了:在我党内部,真正的生存法则是“做不成朋友,就做敌人”。既然陈粟矛盾无法化解,那就别再步步退让,相反,应该直接把他压下去。
一如林彪对陈光的毫不留情一样:将二人昔日的情谊丢个干干净净!为此不惜采用批斗的手法,陈光也成为我军史上的一个冤案。林彪并非如林派所说,解放后才做政客的,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就如同毛不是解放后才“权术太重、独裁专制、瞎指挥”一样。解放前后的林彪,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就如同解放前后的毛泽东并无本质差别一样。
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军事是很难做“纯粹的军事”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而这里的“枯骨”不光包括敌人的,也包括我内部于己不利之人。
古人讲:骐骥之局促,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虽有尧、舜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哑之指挥。
这也算是“厚黑学”吧!林彪是此间高手。而粟裕在“陈粟裂痕”无法修复的条件下,仍然“二让司令”,实是养虎为患、自取灭亡之举。这与以前与张鼎丞的互相谦让是有本质区分的,当时的谦让令二人更加友好。
其实这不是“智商”问题,并不是说“粟裕对于自己这样做会留下后患”毫无思想准备。而是说“性格即命运”。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事件时,所做出的反应不同。
楚青:粟裕冤案平反的曲折历程
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
鞠开:粟裕授衔真相
鞠开:粟裕让司令的真正原因